肖艳丽为新书《斜树》写的序言——《驾驭春风的骑手》
(2016-03-20 18:07:3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转载文章或与《红山诗刊》有关 |
驾驭春风的骑手
肖艳丽
他的体内有一柄铁杵
嘭嘭嘭,敲打埋在铜鼓里桂树
看,那流泻的星光,忍不住化作银针
将天赋的才华连缀成春风摩挲的锦绣。
——《
阳光毫不吝啬,满满地挤进窗口,心也跟着亮起来。
九七年开始做排版设计工作,但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从近七八年才开始。连续性排版设计最多的就是张蜀恒的书,大家都称呼他张老师。
09年接手张老师的诗书排版设计,那时在新城百柳设计室。说句心里话,当时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听说张老师的活从来都是急的,二三百页的书,头天传稿,第二天下班之前就要初稿,诗不同于小说散文,相对而言排版过程比较细碎,需要调整的地方也很多。最初,为了赶稿,没时间看诗,只是机械性的光标从头到尾走过去。当张老师的坐骑又快又稳地停在设计室门前,摘下头盔,甩起双肩背包进屋的时候,我能交上初稿,便长长的出了口气。好在那时有学院的李国达老师帮忙设计,我只是负责制作,后来国达出去深造,只剩下我自己单枪匹马了。
张老师校稿的速度绝对能惊艳到你,不忙的时候,他便卸下背包,直接在设计室校稿,看似匆匆,却细致到家,大到段落小到一个标点都逃不过张老师的匆匆一瞥。
总是很着急的样子。后来听说写作的同时要照顾已经七十多岁并且患有哮喘病的母亲,张老师家在老城,跑一趟新城往返就得一个小时,再改会儿稿,半上午就过去了,每天还要照顾上初中的女儿,又要写诗,时间不够用。和张老师除了书稿上的交流没有多余的谈话,本着好奇的心理,我想从诗文里发现点什么,至少他背上的包,我很好奇,好象走到哪里那个包就到哪里。
《共生》里没有找到,《临街的窗子》有些懵懂,《边城屎尿屁儿歌之二球》我彻底懵了。算了,快点改稿吧,有机会亲自听张老师讲吧。
后来由于家里有了变故,我便辞去百柳的工作,在家里做着同样的工作。一本书的内文从排版到印刷大概需要三天的时间,稿子定下来在传往制版中心的同时,我便开始着手封面的设计了,也是我最头疼的时候。张老师的诗都是很抽象很隐喻的,悟不出诗的内含,封面做起来就很难,怕出笑话,每次都听张老师讲解一番才敢下手。那种陶醉于诗文意境的感情抒发,着实惊讶了我。
有了方向便开始设计封面,有时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作品,很兴奋,给张老师看,肯定行。
“肖,这个不行,你再想想。”平静、坦诚的一句话,却有如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透心着凉。
“好,张老师,我再想想,先印着正文,封面来得及呢。”我佯装平静。
算了,半夜等灵感吧!这会不想了,越来越乱,头大了。换个地方,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方式,封面再次诞生,再次自认为很满意。好吧,发过去。邮件发送成功,我静静的坐在电脑前等,我知道张老师很快就会看,他是不会脱时间的后腿的。
“肖,我看了,这个漂亮,就用它。”几经修改,终于等到了。眼角的皱纹瞬间集合,唤来了满面的笑容,噢!今晚可以睡个好觉喽!
就这样,与张老师合作至今,已有六七年的光景,大大小小的书出了近二十几本,《红山诗刊》《边城文学》《同学会》《显微镜下》《鲤鱼打挺和兔子蹬鹰》《春天的诗》、《新摩托出行记》……好多诗看不懂,说不懂,却朦朦胧胧知道些意思,总觉得里面有些深层次的东西,妄想“偷”走他的这些想法并扩充一下自己。
张老师是位诗人,每每穿行在诗里。茶余饭后的凉亭,华灯初上的街道,初春抽绿的枝条,热闹拥挤的夜市,哪怕是蒸汽缭绕的灶台,他都能嗅出诗的味道,虽没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迈,字里行间却也尽透着率性与刚直。他的眼里全是诗,生活充满着诗……
最初对张老师的印象就象他之前的一首诗的意象一样——驾驭春风的骑手,每天骑着那辆年岁已久的雅马哈,背着大的黑色双肩包,整日穿梭在越来越喧嚣,越来越纸醉金迷的城市,风一样行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世界,和世界上生活的人们渐渐物质化,甚至已分不清孰是孰非的时候,能象张老师这样依旧怀着赤子之心的人并不多。
六年的光阴,不长,也不短。六年前我总在想,他身后的那个硕大的包里装的是啥呢?才明白,是跟随他的视如生命的诗魂!人的一生中很能找到可让自己保持火热的事情。很多人,很多时候,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不是在鲜衣怒马中腐朽,便是在碌碌无为中荒芜,能对一件事热情丝毫不减一直付出,我是佩服张老师的。有人说我是一个好设计,担起设计两字容易,可我却担不起“好”这个字,同样是一个行业,对比张老师而言,我不及“好”字的一个偏旁,为我曾经的放弃感到惭愧。人的老,从不是以长了皱纹,白了鬓发来标记的,是因为没有了热情,丢失了信念。
我的记性一向很差的,翻看手边张老师的诗集,却又想起许多精彩错愕的瞬间。最后以一首张老师的诗做结,祝福这位驾驭春风的骑手,乐于他的热望,成于他的赞美——
自题
“活到老、学到老”
这是对的
如黄宾虹,如米沃什
都说“绚烂归于平淡”
不是衰老的肉体
并非死于不死的召唤
技艺与品格,相互滋养
如一株大树
包容鸟鸣、风声
自我证明的冲动
各个角度的打量
雷劈、虫蛀以及
诗人的赞美——
唯有成长是一生的事业。
(201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