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社舒渝写的序言

(2016-03-20 18:04:00)
标签:

文化

分类: 转载文章或与《红山诗刊》有关

独悬一剪裁春风

 

                        --- 读永渝新诗集有感

 王耀武

 

与文字结缘,在这个诗的国度里是你难以避免的,而且还可以自我标榜一番--时下介绍某某领导时,说其官讳往往并不能令其满意,如再加上“XX派(著名)诗人”“XX专家”“XX大师”的话则现场气氛立刻大了一样了。多年来读诗、写诗、评诗,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门外汉,属于连门墙还望不到的小角色。“平均线”于我像珠峰一样,望而生畏,也时不时有怯步的念头,但身后总是有个人催促,有个声音监督,这就是永渝了!

在他第二十三本诗集就要付梓时,我再读其每日习作,明显感觉他匀加速运动的诗写人生到了后半程:该有质的飞跃,该有巨变。这和当初他从学习《诗经》的传统技法相比,已经不可并论了。一般人写诗,也就是“比”“兴”而已,“赋”明显用的少,原因是理解也不深。其实,永渝早就悟透了三者都是要解决“物”与“心”的对立统一关系:相对来说“比”由“心”及“物”的契合多一些,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兴”由“物”及“心”的触发多一些,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而“赋”呢,是即“物”即“心”,亦“物”亦“心”,如“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能把心与物,情与景,主观与客观直接融合在一起来写的,才算入门。而这个门槛,确实残酷得很,赚得多少人白了头!而永渝对此却是驾轻就熟,且看他的《中年6》:

 

“腰围跑赢了收入。饭后滞胀

小区里发散,楼高、骇人

低头慌慌,抬头也慌慌。

他向空中攥一把,拍胸——

无人识得,某家“大咖”

 

求关注、等赞、等喜欢

送“金笔”和“笑脸”

博客里冷风吹,脚印儿寥寥

莫说第二页,“拉一下” (滚动条)

也算那成吨的计划见过了领导”

 

这首诗里,立象以写意,赋形而传神--直接切入,精心选取饭后散步无人问津回到电脑前继续诗艺训练甚至不能在意有无读者的生活片段,把诗人中年的“尴尬”“窘态”“理想与现实的纠结”“无人理解的苦衷”“伯乐难遇的无奈”全都隐在了字里行间,不用说破,体味自得。与“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月明珠有泪”曲异而工同。我不禁想起了湮没在逃难人潮中的杜甫,独钓寒江的柳州,穷困潦倒的雪芹,一生真伪复谁知!

但最终还是有知的,那就是传世的不朽的诗句,重塑了诗人的生前,郑重标注了诗人的人生,使读者在若干年后依然能触摸到诗人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感受生命应有的温度。

 

在这本诗集里,对现实的高度关注,仍然是永渝一贯的作风,他亲身经历的一切,都是上好的诗材。在我的视野里,他是第一个用诗歌记录拆迁的,《一把樱桃》对拆迁户遭遇的关注是这个“新圈地运动”席卷华夏的时代必备的史料。虽然他驾驶的摩托车飞驰而过,但大街小巷广场胡同里家里楼外上演的每一幕,都深深印在脑海里,不时跳跃在字里行间,“边城诗史”的称号可能也是这样得来的。如《好日子里的雾霾天》《微信》《拥堵》《步行街偶遇》《准建证和承诺书》《挖宝·淘宝》,都是就地取材,充满生活气息,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叫“接地气”,“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没听说过睡梦中诞生的绝句,都来源于现实,尽管有时你不喜欢。

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对现实的巧妙剪切,对现实的诗性记录,或许是一窥此诗集的钥孔。每每想到诗人的命运和遭遇这个问题时,玉溪生“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坐一隅。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的叹息就回响在耳边,久久不能消散,更挥之难去:

诗情不共杨柳发,谁遣春意到枝头?!

 

是为序。  

                                            

                                                   舒渝 

                                                    丙申龙抬头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