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良知与哲、诗千古——敬挽史铁生

(2011-01-01 21:42:17)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文章或与《红山诗刊》有关
无为师纪念史铁生的文章,祝愿天堂里的史铁生。

     [转载]良知与哲、诗千古——敬挽史铁生良知与哲、诗千古——敬挽史铁生[转载]良知与哲、诗千古——敬挽史铁生

史铁生先生逝世的噩耗,使真正知识分子沉痛。在此谨以读《我与地坛》深切缅怀!

先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回京,后寄情于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摩。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体验生命最为深刻的散文。全文分七章。一、由搬迁写我与地坛的因缘,从地坛荒芜但不颓败中感悟出人应该思考怎样活着,寻求像地坛中的一些永恒的东西。二、集中写母亲以生命代价支撑的无怨、无私又默默的爱,才使我度过浮躁期,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经验储备。三、用多重类比和象征,诗意地感悟生命的四季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多样状态。四、通过回忆对园中几个人的交往或观察,展示了追求与命运、执著与无奈、激昂与平静等各种人生况味;五、由美丽而弱智的小姑娘展开系列思考:人之间差别有必然性;丑陋与漂亮、恶劣和善良、卑下与高尚等无不相辅相成;遭遇苦难实出偶然,所以命运的不幸也有意义。六、结合自身体验,阐发了创造欲是人的本能,因而,有必要珍惜生的机会,自由地去自我实现。七、思考了生与死的问题,表现出对生命有限、死乃必然的一种正视,更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眷恋和对死的无畏和试图超越;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只要执著生活,尽其所能,充分展示,那么就能融入永恒。

可见,全文以北京地坛公园为背景,将个体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和沉思,较全面、深刻地体验了生命:体验和思考了人的生与死、命运与抗争、选择与意义等各种人生况味;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展示了他自己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并感悟出生命意义的过程;进而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思考了个体生命的一个个瞬间,汇入并实现永恒的可能性,由此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此外,也揭示出人性尤其是母爱、工作(写作)与追求等与人生及人生价值的关系。这是一种积极而现代的人生观。虽然这是通过类似佛家的轮回观实现的,但个中的宗教感与宗教并非一回事。

本文以个人的体验和感悟为前提,从地坛找到与自己的契合点,情理兼备、开阖有致地展开。作者并未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的经历和回忆,不仅将探询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饱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询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万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限境界;“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着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命运的温煦平静的心态。

本文所描述的内容,就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从自身的残疾开始的,在他面对命运突然打击的时候,他在震惊、痛苦之余,内心对命运的不公充满着怨恨;但当人一旦把目光从自己投向别人时,开始有了新的发现,他看到母亲因为儿子的残疾其实比他承受着更大的痛苦,而自己无谓发泄往往给母亲增添了更深的痛苦和折磨;再看看周围的人群,他发现每个人都有要面对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布满了坎坷,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进而他发现了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从而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在于自己的选择和抗争之中,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不过,作者在本文中将这些抽象的命运思考用较为形象化的方式加以表达,他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地坛公园的景物和在那里出现的许多不知名的人物身上,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分析、推测来呈现自己思考的过程,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深沉的审美感染力和深刻的启迪作用。由此引发对生命本体的深层次反思,是生命体验的难得佳作。

本文语调平缓,朴素生动;语言多有哲思而不乏诗意;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深邃、高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