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朝贡各诸侯国贡品浅析(3)
(2018-03-03 19:57:18)
标签:
伊尹朝献成周大会贡品 |
分类: 历史考证 |
《逸周书·王会篇》部分内容简析(七)
——商周朝贡之诸侯国(部落联盟)贡品浅析(3)
朝贡物品解析:
3、良夷国。良夷国亦汉时乐浪郡是也,也有说良夷国地域在今山东省境,无考,存疑,待考。良夷国进贡“在子”。在子,鳖身人首,脂其腹,炙之霍,则鸣曰在子。晋人孔晃注:“良夷,乐浪之夷也,贡奇兽。”
4、扬州贡品禺禺,禺禺是鱼名,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也有说禺禺即禺,待考。禺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猴。居住在树上,其形状如猿,白面黑颊,多胡须而毛彩斑斓。尾长过身,它的末端有分叉,雨天则用叉塞住鼻孔。爱群行,老的在前,少的在后。吃食相互推让,相爱而居,相聚而生,相赴而死。古人说它是仁兽。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果然”是它自呼其名的声音。人若捕住一只,则会引起它们成群地啼叫追赴,即使被杀也不离开。称它为果然,是取其必然来追之义。
5、解隃冠。解国,位于今浙江省。解国贡品——隃冠,隃冠是传说中的奇兽名。孔晁
注:“旧本‘隃冠’作‘隃冦’。《路史》:“隃冠竒(奇)鱼,出扬州。”
6、发人,进贡麃。麃者,若鹿迅走。麃【páo】,同“麅”。古书上指一种像獐的独角兽,《尔雅》:“大麃,牛尾一角。”
獐,又称土麝、香獐,是小型鹿科动物之一,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鹿科动物,比麝略大,原产地在中国东部和朝鲜半岛,1870年代被引入英国。獐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严禁猎捕。《本草纲目》说注:“獐无香,有香者麝也,俗称土麝,呼为香獐”。獐、无角,体重约15-20(雄15、雌20)公斤,体长约1米。
综合分析以上记载,可以简略描述一下古代麃的特点:麃,向獐一样的小动物,可以向鹿一样奔跑,生长着像牛一样的尾巴,头上生有一角。
发人国的地域主要位于今福建省境内。文献记载福建的宁德、晋江和浦田也是獐的生长活动区域。所以,今福建省境内适应古代麃的生长活动。
7、俞人国,进贡虽马。虽马(虽马),兽名。神话中的独角马。孔晁 注《逸周书·王会》:“虽马,巂(驨)如马,一角;不角者曰骐。”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驨》:“《王会图》又有俞人之虽马。”原注:“虽马一角。”
词典释义:
驨 xí ,古书上说的像马,独角、角如鹿茸的一种兽。
骐,有青黑色纹理的马;骐骥——千里马。
越巂(xī)古郡名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在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
巂 juàn,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东阿县西。
8、青丘国,贡品狐,九尾。九尾狐是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用来象征祥瑞,有正面亦有负面寓意。
《山海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西晋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在注释中说:“太平则出而为瑞”。
《瑞应图谱》中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焉”。
《宋书·符瑞志》则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
《孝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汉画像石中将九尾狐与兔、 蟾蜍、三足乌等并列于西王母身边,以呈示祥瑞与子孙兴旺。夏朝君主姒杼曾东征后获得九尾狐。但是即便是象征诸多祥瑞的
《郁离子》:“青丘之山,九尾之狐居焉。将作妖,求髑髅而戴之”。
《历代通鉴》:“性奸诈,号九尾狐”。
《归藏·启筮》中记载黄帝杀东方九黎族首领蚩尤于青丘。”
《吴越春秋》载: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涂山看到九尾白狐,以为为王之吉兆,乃娶涂山女。故有涂山之歌唱道:“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彼昌。” 《文选·四子讲德论》载:“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
宋《太平御览·皇亲部一·禹妃》引《帝王世纪》佚文: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
《山海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南山经》),《吕祖全传》更有;“九尾狐食人,何其暴也,而难逃渭水熊罴之歼”。
《山海经·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青蒦]。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山海经·大荒东经》郭璞注:“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云:“太平则出而为瑞。”
汉《艺文类聚·卷九》祥瑞部下·狐引《吕氏春秋》佚文:“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涂山女。”引《周书》:”成王时,青丘献狐九尾“。
东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封禅》: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狐,祆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
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