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逸周书·王会解》西方属国地域看中华民族之雏形
(2018-02-26 17:29:45)
标签:
伊尹朝献中华民族雏形成周大会 |
分类: 历史考证 |
《逸周书·卷七·王会解·译注》部分内容简析(五)
——从《逸周书·王会解》西方属国之地域看中华民族之雏形
一、“伊尹朝献”时期
伊尹于公元前1760年帮助商汤制定各诸侯国朝献制度时规定的西方(方向不是十分准确)来朝献的诸侯国家或部落联盟有九个:⑴昆仑、⑵狗国、⑶鬼亲、⑷枳巳、⑸闟耳、⑹贯胸、⑺雕题、⑻离卿、⑼漆齿。这些诸侯国家或部落联盟其地域范围如是:
⑴昆仑,其国域位于今青海省境内,因居住于昆仑山而得名。昆仑山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属于亚洲中部大山系。又被称作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地跨青海、四川、新疆和西藏四省,最高峰是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的公格尔峰。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
⑵狗国,其国域位于今西藏自治区省境内。“伊尹朝献”时今西藏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狗国(是否于今之‘藏獒’起源有关尚不得知,有待考证),使犬,故名。西藏的狗国不是历史上记载的今乌苏里江入黑龙江汇合处至大海口一带的狗国。藏獒,又名西藏獒犬,属獒犬类,是一种体型较大性格凶猛的犬。其毛色多为铁包金、黄色、黑色(黑色并不是纯黑,而是在胸部、四肢略有白毛)等,原产于青藏高原。藏獒气质刚强,尊贵而高傲,力量强大,动作敏捷矫健,耐力较差,幼犬在成年以前记忆力较差。本品种的典型特征是警觉性高,领地意识极强,对主人极为忠诚,在领地内对陌生人有强烈敌意,善于保护主人及其财物。藏獒有忠心护主的天性,不仅是游牧民族的最佳保护犬,同时也被认定是国王、部落首长的最佳护卫犬。藏獒体格高大,性格刚毅,力大勇猛,野性尚存。藏獒身长约120厘米,体毛粗硬,丰厚,外层披毛不太长,底毛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则浓密且软如羊毛,耐寒冷,能在冰雪中安然入睡。而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则非常稀少。护领地,护食物,善攻击,对陌生人有强烈敌意;虽然对主人极为亲热,但在人类生活区对公众构成严重威胁。世界最凶猛的犬种。
⑶鬼亲,其国域位于今西藏自治区境内。鬼亲即“鬼方”。朱右曾
⑷枳巳,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西藏自治区境内。
⑸闟耳,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青海省境内。
⑹贯胸,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越南以南或以西,又称“穿胸国”。《山海经·海外南经》:“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竹书纪年》亦载:“五十九年,贯匈氏来宾。” 唐·沉佺期 《度安海入龙编》诗“我来交趾郡,南与贯胸连。”西晋张华《博物志·外国》【原文】“穿胸国,昔禹平天下,会诸侯会稽之野,防风氏后到,杀之。夏德之盛,二龙降庭。禹使范成光御之,行域外。既周而还至南海,经防风,防风之神二臣以涂山之戮,见禹使,怒而射之,迅风雷雨,二龙升去。二臣恐,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乃拔其刃疗以不死之草,是为穿胸民。”【译文】穿胸国的来历:从前夏禹平定了天下,召各路诸侯到会稽山野聚会,一个叫防风氏的部落酋长迟到了,禹便杀了他。夏禹很有德政,以至两条神龙降临到了他的朝廷上。禹便派范成光侍奉保护自己,出游境外。走遍境外后回到南海,在经过防风氏辖地时,防风氏的两个臣子怀着主子先前被禹杀害在涂山的深仇,一见禹便怒从中起,拨箭朝他射去。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 加,两条龙飞升而去。这两个臣子见状十分恐惧,便用刀刺穿了自己的心胸而死去。禹怜悯他们,就把刺胸的刀拔了出来,并用不死草给他们治疗。这样,他们的后代就成了穿胸民。【原文】“交趾民在穿胸东。”《艺文类聚·卷九十六》:“括地图曰:禹诛防风氏,夏后德盛,二龙降之。禹使范氏御之以行,经南方,防风神见禹怒,射之,有迅雷,二龙升去。神惧,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瘗以不死草,皆生,是名穿胸国。”
贯匈国一般被认为是我国上古时期南方(越南以南或以西)的一个族群,或认为“贯胸”是用竹竿抬人行走,也有人认为“贯胸”是把胸前和背后的皮拉起来,用刀穿个洞,看谁勇敢。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现在还有这种习俗。还有人认为“胸”字实为“鼻”字,“贯胸”应是“穿鼻”。另有人认为,“贯胸”和上古时期的巫术活动有关,是巫觋的一种表演或祭祀活动;一般认为“贯胸”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里的一些人奇特的“穿着”所造成的。
⑺雕题,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青海省境内。一般认为雕题国在今海南省境内。无论是今青海省还是今海南省,由于都没有确凿证据,只好都存疑待考。《山海经·海内南经》称雕题国“在郁水南”,与儋耳国并列,按郭璞传:“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按雕题是面额部分的文身,鳞采则为身体四肢的文身。这在海南省黎族中的润(本地黎)、杞(生铁黎)、美孚黎等支族中,至为流行,全身都可有文。《后汉书·南蛮传》李贤注称:“题,额也,雕之,谓刻其肌以丹靑涅也。”《礼记·王制》:“雕题交趾”,郑玄注称:“雕文谓刻其肌以丹靑涅之。”《太平御览》亦引杨孚《异物志》:“雕题国,画其面皮,身刻其肌而靑之,或若锦衣,或若鱼鳞。”古籍记载海南古有“雕题国”,有明·黄佐《广东通志》和明·郭奜《粤大记》:“琼州府本古雕题、离耳二国”。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0《广东一》也云:“南方曰雕题。又《山海经》有离耳、雕题之国。”
⑻离卿,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青海省境内。
⑼漆齿,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青海省境内,其居民饮水含氟等有害物质,使人牙齿变色,而谓“漆齿”。《逸周书·王会》孔晁注:“漆齿,亦因其事以名之也。”明张居正《拟唐回鹘嗢没斯率众内附贺表》:“凡雕题漆齿之氓,尽图《王会》;若辫发贯胸之长,咸隶象胥。”象胥,周代礼官名。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亦用以指翻译人员。《周礼》谓秋官司寇所属有象胥。旧注谓“通夷狄之言曰象;胥,其才能者也。”象胥即译员,兼掌管接待少数民族使者。
“成周之会”大会时,从西方(方向不是十分准确)来朝献的有二十一国:⑴义渠、⑵央林、⑶北唐、⑷渠叟、⑸楼烦、⑹卜庐、⑺区阳、⑻规规、⑼西申、⑽氐羌、⑾巴人、⑿反炀、⒀蜀人、⒁方人、⒂卜人、⒃夷用、⒄康民、⒅周靡、⒆都郭、⒇欺羽、(21)奇干。西方来21国或部落联盟,这些诸侯国家或部落联盟其地域范围如是:
⑴义渠,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有说古义渠国之都即在今甘肃庆阳西南,即宁县。义渠以西为古西戎之国,或称义渠之戎。商时有存,周初义渠君曾入朝周王。春秋战国时期,义渠人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郡国,与秦国、魏国抗衡,并曾参与中原纵横争夺之战,成为当时雄据一方的同源异族强国。后被秦灭掉,融入中原华夏族。
⑵央林,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孔晁 注《逸周书·王会》:“ 央林 ,戎之在西南者。” 朱右曾 校释:“ 央林 ,一作 英林 。”
⑶北唐,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西藏自治区境内。孔晁 注《逸周书·王会》:“ 北唐,戎之在西北者。”《竹书纪年》卷下:“周穆王八年春,北唐来宾,献一骊马,是生騄耳。”
⑷渠叟,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西藏自治区境内。渠叟,即渠搜。《汉书·地理志上》:织皮,此承上文“熊罴、狐、狸”而言。蔡沈曰:“昆仑、析支、渠搜三国,皆贡皮毛,故以织皮冠之。皆西方戎落,故以西戎总之。”昆仑:指昆仑山系。析支:西羌的别种,在今甘肃临桃以西及青海西宁市西北大积石山一带。渠搜:或说山名,或说国名,地点不明。
⑸楼烦,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甘肃省境内。春秋时期其疆域发展到今山西省西北部的保德、岢岚、宁武一带。有认为古楼烦国是周天子所封诸侯,为子爵。到战国时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楼烦国以其兵将强悍,善于骑射,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对相邻的赵国构成极大威胁。于是,赵武灵王萌生了向楼烦等部落学习,推行“胡服骑射”的构想。到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略河南地”,赶走楼烦王,在此置朔方郡。从此楼烦人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中。
⑹卜庐,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其国人善于卜庐。文字“卜庐”,意指请风水师勘地相宅。
⑺区阳,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区阳,古代西戎部族名。孔晁 注《逸周书·王会》:“区阳,亦戎之名。”
⑻规规,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四川省境内,形容该国人,行为文雅、循规蹈矩。汉字解释“规规”——编浅陋拘泥原貌;圆貌,多形容日月;惊恐自失貌。
⑼西申,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陕西境内。申,春秋诸侯国名。周穆王姬满执政(公元前1022~前975年待考)西巡时,叔齐子孙协助有功,亦被周穆王封侯,侯爵,因称申侯,史称其为“西申国”,为最早的申国。其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后又被称作“申戎”,亦称“姜氏之戎”。按史籍《竹书纪年》中的记载,由于西申侯具有长期经营宗周西陲的政治基础,和与周王室世为婚姻的政治地位,因此具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故而,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当太子姬宜臼被废之后与母亲逃奔西申以求外公申侯之助时,申侯联合了鄫国、犬戎进攻西周王室并杀了周幽王、灭了西周王朝。周桓王姬林十六年(秦宪公嬴立十二年,公元前704年),秦宪公(秦宁公)占据平阳为秦国都城,西申国被秦国顺带吞灭,其国民四散迁逃,王族子孙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申氏。
⑽氐羌,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四川省境内。氐羌,即羌族,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体,是今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他们最早在甘青之交的黄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带繁衍生息。后来他们向四方迁徙,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其中有一支向东迁首先进入文明社会,形成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支向西南迁移,后来形成了吐蕃、苏毗、羊同及域外诸羌;还有一支则仍留居发祥地——甘青高原,由于自然条件艰苦,这一支发展缓慢,从而形成诸羌。
⑾巴人,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重庆市境内。巴人,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复杂的概念。关于巴人的来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巴人在商周时期一直活跃于今四川重庆等地区,并同时建立了巴国,国都在江州(今重庆江北区),范围为重庆西南部和四川东一些地区,并与古蜀国相邻,后被秦国所灭,并为巴郡,巴人也从此进入了华夏文明。4000多年前,一个以刚勇尚武著称的族群出现,这个族群被称为巴人或巴族。学术界历来有着多种说法。史学界多数认为巴人起源于清江流域和汉水流域,但在考古发掘中却很难得到出土器物的印证。却在没有多少记载的峡江和川东北发现了一系列巴人和巴文化遗迹,达州罗家坝遗址就是其中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川东北境内州河渠江流域就有人类生活繁衍,厚重的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渠县城坝遗址。而重庆市开县的姚家遗址、余家坝遗址、红华崖墓群、长榜墓群和温泉窖藏出土的大量文物应是巴文化的遗存。
⑿反炀,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西藏自治区境内。反炀国在“成周大会”时,以皇鸟入贡周成王。
⒀蜀人,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四川省境内。蜀人,先秦时代部落名,汉族先民诸部之一。原居陕南汉中盆地及岷江上游。相传黄帝后代,蚕丛、柏灌、鱼凫代为蜀王,与夏商多交往,随周武王伐纣,封于蜀。
⒁方人,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四川省境内,是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戎族的一个部落联盟。孔晁注“方人亦戎别名”
⒂卜人,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四川省境内,其国人擅长占卜。
⒃夷用,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⒄康民,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四川省境内,即后来的西康省。中国旧省名,设置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简称康,省会雅安。为延续清制所设的22省之一,省东界四川,南界云南、印度,西界西藏,北界青海。“康”为“藏区三部”之一,位于西部,故省名为西康。西康省所辖地主要为现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藏东部昌都市等,基本相当于藏文化中的康区,多数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地。民歌《康定情歌》说的就是这一地区。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西康省,原西康省所属区分别并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今西藏自治区),金沙江以东并入四川省,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并入西藏。
⒅周靡,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⒆都郭,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⒇欺羽,古国名,其国域位于今四川省境内。欺羽,即奇羽,其国产奇异之鸟。
以上,“伊尹朝献”时期及“成周之会”期间,记述之西方属国有三十个(有的名称地域在两个时期内有继承、重叠与变化),地域范围涉及今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包括今尼泊尔、不丹、锡金及藏南领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重庆市等地域。
以上这些地区的原住民及其文化、血缘及其向心力,至少早在公元前1762年以前,就已经存有不可否认与不可分割之关联。
(2018.2.2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