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祝福》中的肖像描写
(2010-12-08 10:01:58)
标签:
鲁镇肖像描写《祝福》小说封建礼教杂谈 |
分类: 教材赏析 |
肖像描写是小说《祝福》刻画人物的一个突出特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课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再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互配合,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整个变化过程,也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逼到绝境而致于列地的。作者就是通过这种形象而逼真的肖像描写,通过刻画人物本身直观真切的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的变化与反差,从而对罪恶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同时也使文章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具体分析之。
课文中具体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共有三次。第一次在文章的第34段,是在小说的开端中描写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这些描写突出了祥林嫂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的特点。
综上所述,小说中主人公的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又一特点,即以“我”写“她”,用第一人称来写小说中的人物。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有“我”,这使读者更感亲切,增加了故事人物的真实性和小说的说服力。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虽然“我”未出场,但字里行间,尤其是描写人物肖像和言行时,我们仍然可以感到“我”在场,“我”密切注视着祥林嫂的命运,而且用“我”的思想情绪来感染读者。这种手法,一方面使读者对祥林嫂产生同情和关怀的感情,一方面对鲁四老爷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使小说的主题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