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鲁镇

肖像描写

《祝福》

小说

封建礼教

杂谈

分类: 教材赏析

肖像描写是小说《祝福》刻画人物的一个突出特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课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再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互配合,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整个变化过程,也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逼到绝境而致于列地的。作者就是通过这种形象而逼真的肖像描写,通过刻画人物本身直观真切的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的变化与反差,从而对罪恶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同时也使文章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具体分析之。

课文中具体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共有三次。第一次在文章的第34段,是在小说的开端中描写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这些描写突出了祥林嫂年轻、勤劳、朴实、

(2010-09-16 08:56)
标签:

宋律律

水镇

教育

分类: 作文教学

“律律”大名“宋律律”。

我一见这名字就好生奇怪:一个女学生,取这么严肃而不近女性的名,究竟是何用意?

我是09年高三毕业班带出后再去教她们班的,那时她是高二,文科。教书没几天,七月的某个炎热中午,我正昏昏沉沉之际,她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找我给她主编的《银杏芃芃》写篇卷首语,我才与她相

标签:

唐代佛教

夜钟

暮钟

晨钟

刘长卿

长乐

杂谈

分类: 教材赏析

诗歌在唐代为最盛。在唐人写作的诗歌中,很多诗人喜欢用“梅”、“兰”、“竹”、“菊”、“风”、“花”、“雪”、“月”等花草树木或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入诗,从而使诗歌具有一种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唐代佛教兴盛,大量诗庙因此兴建。有山就有庙,有庙必有钟,许多诗人陶醉在山水之间,忘情于寺庙之内,有关描写“钟声”的诗歌也就大量出现,形成一类诸如“咏梅诗”一样的“咏钟(声)诗”。

 

一、              描绘舒缓从容、清脆悠远的钟声

 

这主要是指钟声的音调、音色和节奏而言。清脆圆润,徐缓悠远,似有若无,飘渺朦胧……这样的钟声渲染的是一种清幽宁静的环境,烘托的是诗人内心的淡泊闲适的心境。

(1)疏钟,疏朗清幽的钟声

①       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刘长卿:《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里》)

②       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标签:

桥边的老人

山羊

主旨

桥边老人

杂谈

分类: 教材赏析

有那么一位老人,戴着钢丝边的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一动不动地坐在逃难路上的一座桥上。在他身边,大车、卡车和大批逃难的人群争相涌过桥去,把一切抛在后面……

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他的小说《桥边老人》开头时的一段场景,小说主人公——老人,因为战争,被迫逃离了自己的家园。跟随逃难的人群,一路颠簸来到这桥上。因为实在太累了,走不动了,而坐在了桥边。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七十六岁的老人,心中念念不忘的却是他留在故乡家中的那些动物——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为了这些动物,老人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路斯——如果不是战争近在身边,如果没有上尉让他走的命令。或许这个老人还会呆在那里照看他心爱的动物。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老人有点像祥林嫂,反复念叨着这句话,这让我悲哀,更令人肃然起敬。一位危在旦夕、朝不保夕的羸弱老人,身处战争的危险境地,随时都有敌人的飞机轰炸,奔走在逃亡的路上以至身心疲惫不堪,仅仅十二公里的路,老人便累得走不动。    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带给人类多少的灾难,带给老人多少的伤痛和无助!然而,即便如此,老人担忧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动物的命运。“山羊不会照看

标签:

宗教

山羊兹拉特

深情厚意

杂谈

分类: 教材赏析

古人云:“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是人学,一篇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的小说,除了思想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外,作家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情感的存在,使小说可以超越知识水平、文化教养、身份地位、宗教信仰等等,从而为广大读者所理解,感悟,传诵,变瞬间为不朽,化迂腐为神奇。“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音乐的魅力如此,情感的力量更是如此。波兰作家辛格,就是凭“激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小说中,情感和激情是作品的中心,他曾这样说过:“人不应该轻视任何情感。哲学家都轻视情感,尤其是斯宾诺莎,他认为人的一切情感都是罪恶。我却自信我们头脑里闪现的念头,不管多么微不足道,多么愚蠢,或者多么可怕,都具有一些价值。换句话说,抽掉人的各种情感,这个人不管他的思维多么合乎逻辑,也不过是个生活呆板的木头人。情感和人是同一性的。我特别对那种变为激情的情感感到兴趣。”他的短篇小说《山羊兹拉特》,就是一曲抒写“爱的情感”的赞歌。

小说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意。这种“情谊”,超越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是人世间一种高尚

标签:

季氏将伐颛臾

仁政

统治者

孔子

鲁国

教育

分类: 教材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是整部《论语》中篇幅较长的少数几章之一,主要记载了孔子的三段话,这三段话都包含着对季康子的谴责和对自己学生的批评、教诲。孔子以充足的理由谴责了季氏伐颛臾的战争决策,宣传了行仁政施教化的政治主张和“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治国安邦思想,表现出一个教育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高贵品质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

一是仁政思想。孔子反对战争,反对武力。他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仁爱道德,要用自身的“文德”去感化百姓、招徕远人。孔子把“仁义道德”看作统治者必备的个人素质,将“施仁政、行德义”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这是夫子一生为之积极宣扬并努力实践的基本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立场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上述原则。孔子认为季氏用武力去侵略颛臾的做法是错误的,要让“远人来之”的正确做法在于凭借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来以德服人,而不是武力强迫。并且“既来之”后还要“则安之”,亲民爱民,对远方之人多施仁政,使他们能安居乐业。唯有如此,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稳固,在这里,孔子特别强调了统治者“修文德”的重要性,所谓“文德”,指的就是礼乐仁义等的儒家仁德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标签:

教育

班会

德育

主阵地

班主任

分类: 一家之言

德育工作必须坚持教育的科学性,讲究教育的艺术性,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增强实效性。

班会活动课,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必须重视班会课的质量与实效,让其成为师生之间心灵接触和感情交流的纽带。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的关系,班主任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德育教育才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班会课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而德育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过程,因此,班会课应根据学生思想发展和内心活动的需要,适应学生年龄特点,适时、适宜、适度地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从而使我们的教育入情、入理、入心。

那么,怎样高质高效地上好每一节班会课,把德育教育真正实到实处,并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乐以参与,乐以接受?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去探索与研究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以通达的道理启迪人

    “晓之以理,才能导之以行。”德育的成功之处在于:让学生把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升华为道德信念,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这其中明理教育是最常用最主

标签:

兰亭集序

死生

士大夫

老庄

王羲之

教育

分类: 教材赏析

《兰亭集序》全文仅325字,文章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作者善于借题发挥,由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生死的问题,并以此批判了当时社会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下面简略分析之。

开篇写景:修竹清嘉,山泉冷冷作响;峻岭清翠,空气清新而润泽,而暮春之初吹拂的风,无疑是清风了。这些景物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显示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清洁”之美,即雅而不俗、素而不艳!

第2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恋。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观点:“死生亦大矣”。作者说到了自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际,从而加深了他的感慨。再联系当前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也表明他的感慨其来有源。魏晋时代,儒学衰微,政治紊乱、社会动荡,老庄哲学乘机复活,深深地影响到了王羲之和他同时代的人。他们的宇宙观、政治观和人生观都深

标签:

宗教

师道

闻道

儒家

韩愈

中国

杂谈

分类: 教材赏析

《师说》是唐代文学大家韩愈的名篇,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思想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人人“耻学于师”而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陋习——一个人一旦“事师”就会招致世人的“群怪聚骂,指目牵引”,韩愈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收召后学)倡导人们“尊师学道”,企图恢复“儒道”,改良六朝以来糜废的文风学风,达到为儒家正统和巩固李唐政权之目的。“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师说》就是在这种背景目的下写成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古文运动”的一个庄严宣言。“李氏子蟠”能“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嘉其能行古道”故“作《师说》以贻之”。虽为赠文,却是在全面阐述自己的“师道”思想。至今读来,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一、 为师的唯一条件:闻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什么样的人可以为师?

韩愈心目中判定老师的条件与标准是:闻道。“道

(2010-04-12 12:55)
标签:

永贞革新

中唐

顺民

郭橐

顺天

教育

分类: 教材赏析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写的一篇文章。本文题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指出封建统治阶级如同“他植者”,有时打着爱民的幌子,行害民之实,由此规讽“长人者”为政不可扰民,害民,而应养民,惠民,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文章具体介绍了郭橐驼种树的种种方法和经验,并与“他植者”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与反衬,以人喻人,设事明理,含蓄而又具体地阐述了“养人”的思想。今天读来,仍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养人术”即“育人术”,就是安抚百姓的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所谓“天”就是客观自然规律,“顺木之天”就是要顺应树木生长的内在规律,不用人为的外力去骚扰之,捣乱之,折腾之。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完全可以无为而治,放任自流,关键还要在“致”字上下功夫。郭橐驼在种树时其实是非常小心谨慎的,文中“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养”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种好之后,他才撒手不管。这样才使得树木能够在顺应其“本性”的土壤里,得以枝繁叶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