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生产者的基金如何补偿
(2015-01-23 13:33:23)
标签:
财经 |
我们已经知道,农民要把他收获的粮食分为生产基金和劳动基金两部,到了赶集日,农民会到当地的农贸市场实现这两种基金。
如果农民把粮食全部出售,那么他首先会购买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然后购买农具。
同样,铁匠的产品也很会分为两部份,他出售全部产品之后,先会购买煤炭,生铁等生产用具,然后购买粮食等生活用品。
如果我们把所有商品按照它们的使用性能区分。就可以分出两大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被人们直接消费,例如材米油盐,生产资料在生产中被消耗,例如铁匠的煤炭和铁锤,农民的农具。
分析上面农民和铁匠在农贸市场中的行为,如果暂时抛开货币的媒介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市场上存在三种交换。
第一种,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交换,例如铁匠用铁锤和采煤工的煤交换,在这里,煤是采煤工的产品,铁锤是他的工具,因此,这实际上是两个生产资料生产者彼此交换生产基金。
第二种,生活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交换,例如农民用粮食和卖油者交换,农民得到菜油,卖油者得到粮食,这实际上是两个生活资料生产者交换劳动基金。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生产资料生产者的生产基金在物质上得到了补偿,也就是他们手里的生产基金的物质形态发生了变化,从自己不需要的形式,变成自己恰好需要的形式。
同理,生活资料生产者的劳动基金也得到了补偿,卖油者不能吃那么多油,于是把它变成粮食。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农民的生产基金如何在物质上实现呢?他的生产基金以粮食的形式存在,可是粮食不能发挥生产工具的作用。同样,铁匠的劳动基金该如何让实现呢?他的劳动基金以铁具的形式存在,可是他不能靠吃铁生活。
第三种交换解决了这个难题,农民的生产基金和铁匠的劳动基金交换,农民的生产基金以粮食形式存在,恰好是铁匠需要的,铁匠的劳动基金以农具的形式存在,恰好是农民需要的。于是两人彼此交换,各自得到了自己所需。
在交换之前,两种基金的存在方式,都和基金本身的职能矛盾,交换之后,基金的存在形式和职能刚好吻合。
由本例可知,以往我们常说,在市场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不断交换,这是不严格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法是,生产资料生产者的劳动基金在不断地和生活资料生产者的生产基金交换。
如果某市场的生活资料的生产相对于生产资料而言不足,那就意味着生活资料生产者的生产基金量较少,或者说生产资料生产者的劳动基金量较多,这两种基金不能完全抵消,生产资料生产者就只好另外寻找市场出售。同理,如果生活资料的生产相对较多,那么生活资料就得开辟别的销售市场。
最理想的市场情况就是这两种基金刚好相等,所谓的市场自我调节就是起这个作用,即力图使生产资料生产者的劳动基金等于生活资料生产者的生产基金。但是既然通过市场自发调节,这种相等恰恰是不可能的,市场是在追求它永远也无法达到的平衡。
健康的社会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资料生产者的劳动基金,刚好与生活资料生产者的生产基金相等。
这就是计划经济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