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币和纸币的关系
(2011-01-09 12:59:32)
标签:
财经 |
为了更好的理解铸币和纸币的性质,我们在本文专门讨论两者混合使用时,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情况。
假定某国实行银本位制,铸币采用银元,银元法定重量为1两,银元的法定名称为“元”。
我们会遇到下面几种情况的组合。
1, 如果该国需要1亿枚银元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是1亿两的白银进入流通。
再假定银元普遍磨损到只有半两,也就是说,虽然有1亿枚银元流通,但实际上只有5千万两白银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那就还需要5千万两白银。于是会铸造新的的银元。新银元的价值是旧银元的2倍。
社会上就有1亿枚旧币和5千万枚新币,总共1亿5千万枚银元 。可价值还是1亿两白银。
2, 暂时不考虑银元磨损的问题,如果随着该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的银元量增加一倍,也就是需要2亿元。可是该国缺乏白银,于是发行纸币,纸币名义价值仍然为“元”,即法定含银量为1两。
该国的流通手段就由1亿张纸币和一亿枚银元组成,这时候,每张纸币刚好代替1枚银元的 价值。纸币的购买力和银元相等。
3, 如果流通手段还是由1亿张纸币和一亿枚银元组成,可银元普遍磨损到只有半两,流通中的银元重量也就只有5千万两。
那1亿张纸币就要代表1亿5千万两白银的价值,每张纸币代表的价值就是1两半白银,超过了法定含银量一半。
4, 再假定银元没有磨损,但是商品流通需要3亿枚银元,也就是需要3亿两白银作为流通手段。可是纸币的发行量和银元数量都不增加。
那么1亿张纸币就要代表2亿银元的价值,即1张纸币代表2两白银。纸币的购买力是银元的2倍。
5, 如果该国仍然只需要2亿枚银元流通,可是纸币的发行量为5亿张,社会的流通手段由5亿张纸币和1亿枚银元组成。
那5亿张纸币只能代表1亿枚银元,也就是1亿两白银的价值。5张纸币发挥1枚银元的职能,每张纸币只代表2钱白银的价值。纸币的购买力就是银元的五分之一。
现在我们知道,虽然纸币的法定含银量被政府规定,但是它实际的含银量则由纸币发行量和需要代表的铸币量决定,由于纸币发行量和所需铸币量的比例不同,纸币代表的价值完全可能超过铸币,也可能低于铸币。
在纸币的名称和铸币名称一致的情况下,只有纸币的发行量和所需的铸币量刚好相等时,纸币所代表的价值才刚好和名义价值相吻合。
假如政府发行纸币,同时想掠夺本国人民,那根本不必采用暴力,只要多印刷纸币,就会使每张纸币所代表的价值立即缩水。
虽然政府手里的纸币价值也在缩水,但是只要缩水的程度小于属于政府的纸币数量增加的程度,那么对社会财富的购买力就会立刻从民众手里转移到政府手里。
这就是“抢人不用绳,杀人不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