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标准,重量名称和货币名称
(2011-01-07 14:54:53)
标签:
杂谈 |
货币的神秘性起始于重量名称和货币名称的分离,本文就重点讨论这两种名称的关系。
我们知道,一旦出现了货币,人们在衡量商品价值的时候,会先把商品假想成货币,然后再计量这些货币的多少。
要计量货币多少,需要一种计量标准,一定计量单位的货币就叫价格标准。用价格标准测量出的结果就是商品的价格。所以,商品的价格反映了货币的多少。
可是价格标准又是什么标准呢?
答案是,没有纯自然地价格标准,因为出现了货币,价值才能转化为价格,人们才会产生价格的观念。所以,价格标准总是和货币材料的计量标准一致。
而货币材料如何计量,则是整个社会约定俗成。
比如说,当牛为货币的时候,人们用“头”来计量牛的多少。
“一副铠甲值多少”——“九头牛”。
从这段问话里可以看出,价格标准是1头牛—这是最基本的价格单位,铠甲在观念中被转化为牛。多少牛呢?——9头牛。
如果用绢作为货币材料,绢的计量单位通常是 “尺”,“丈” 或者 “匹”等长度单位,所以,这时候的价格标准也是单位长度的绢。
价格标准就是某一计量单位的货币,而计量单位又根据货币材料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价格标准必然采用和货币材料同样的计量单位。
牛做货币时,计量单位为“头”,绢做货币时,计量单位为“尺”。
价格标准就由这些计量单位和货币材料共同组成。
“一副铠甲值多少”—— “九头”。
结果,商品价格就表现为三部份:数字,计量单位,和货币材料。而计量单位就是货币材料的计量单位。
一旦了解价格标准和货币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金银做货币材料时,价格标准是如何确定的了。
由于金属的计量单位是重量单位,所以金银本位时的价格标准,必然是一定重量的金银。
中国古代实行银本位制, “两”是最常用的重量单位,所以用“银两”作为价格标准。
所以,采用什么价格标准,取决于什么做货币材料,价格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材料,价格的单位总是和货币材料的单位一致。
我们再来看重量名称和货币名称。
本来只要选定好货币材料,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可是接下来的问题是,人们逐渐把执行流通手段的金银改为别的名称。
也就是说,货币材料的计量名称和货币的计量名称开始区分,一切混淆从此开始。
以中国货币为例,本来,中国古代一直以“银两”为价格标准。货币名称也同样是“银两”。
“商品价值多少?”——“二两银子”
从回答里面,可以看出货币材料是银,所以价格标准是“两银”,不过我们习惯说成“银两”。
在这里,似乎不存在货币名称的说法。
再看下面
“商品价值多少?”——“二块大洋”
问题在这里出现了。
“大洋”是什么呢?——银子,因为洋钱也是银子制作的。
可是在回答里,看不出货币材料,如果不研究货币史,我们不知道,原来“大洋”就是银子。
再看“块”,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块”是计量物体数量的单位,和重量没有关系。
如果一块大洋的重量也是一两,那么上面的回答可以解释如下。
“商品价值多少?”
——“二两银子,但是,一块大洋就是一两银子,所以价值两块大洋”
把“一两银子”改称“一块大洋”,就出现了新的概念:货币名称
现在,价格还是要用价格标准来计量,也就是说,货币材料还是白银。但是计量的结果要用货币名称来表示。
“二两银子”就是商品的价格,可是“二两银子”还要用“二块大洋”这种叙述方式表达。于是,在人们的观念里,“二块大洋”就成了商品价格。
可二两银子”是否确实等于“二块大洋”呢?
只有大洋的重量的确等于1两的时候,才能成立。
一旦出现了货币名称,我们就会知道,在古老的回答“二两银子”里,货币名称和货币的重量名称是一致的。
我们再分析“块”这个量词。
比如说,“钱”也是重量单位,所以和“两”必然有固定的比例关系,十钱为两,十分之一两为钱, “钱” 和“两”通过这种比例关系被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但是,无论是“块”还是“元”,都不是重量单位,所以,“两”无法对它们实行管制
在一块大洋或则银元重量为1两的时候,“块”和“元”才能和“两”划上等号。可由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计量单位,所以这种关系很容易被破坏。
人们不允许9钱等于1两。但是,重量不足一两的大洋却常常被当做一两银子使用。
一旦货币名称从货币金属的重量名称下解放出来,商品的价格会立刻出现混乱。
比如说,如果大洋普遍磨损到只有5钱,价格为二两银子的商品,价格就是4块大洋。
是不是银子贬值了呢,不是,银子代表的劳动时间并没有减少,是大洋包含的银子少了,具体说,是一块大洋等于5钱银子,但是大洋也是银子,而且成色也很好。
最好的解释是,过去的1块=1两,现在的1块=5钱。
为什么变化这么大呢,因为“块”不是重量单位,所以不受“两”的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