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英镑
在上文里,我们已经看出,尽管从表面来看,是货币的流通推动商品的流通,可是只要考察货币的历史起源就可以看出,正是商品的流通导致货币的流通。
流通领域里的货币的职能是什么呢?充当流通手段,也就是商品之间的交换工具。
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货币还有别的社会职能,我们要暂时放到后面再说。现在我们先观察流通中的货币是怎样与商品交换的。
假如一个人手里有一枚钱币,价值2英镑,他想买一袋盐。
他买了盐,把2英镑的钱币付给卖盐者。
卖盐者用这枚钱币买了镰刀,
卖镰刀者用钱币买了篮子。
卖篮者用钱币买了斧头。
假定上述买卖在一天内发生的。那么今天一共有多少商品和钱币交换呢?
4个,分别是盐,镰刀,篮子,斧头。
这些商品总价格多少呢?
因为商品流通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它们都和2英镑交换过,所以总价格是8英镑。
和这些商品交换的钱币价格应该多少呢?
应该是8英镑,因为交换必须等价。
可是实际上只有2英镑和它们交换,而且也成功了,谁都没有吃亏。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上面的买卖不是同时发生的,相反,按时间的先后相继发生。
既然货币充当了流通手段,它就要在流通领域不断的和商品交换,反复执行它的购买功能。
现在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
市场需要多少流通手段?也就是,流通领域内需要多少货币?
如果货币只流通一次,即只和商品交换一次,那很好回答。
商品总价格多少,需要的货币就是多少。因为交换必须等价。
可是货币要多次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要考虑货币的流通速度。
在上面的例子里,商品总价格8英镑。
货币一天流通4次。需要2英镑。
如果货币流通8次呢,需要1英镑
如果货币流通2次呢,4英镑。
如果货币流通1次呢?8英镑。这是特殊情况,货币还是普通商品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们把货币一天的流通次数当作它的流通速度。
流通手段量就等于:商品总价格与货币流通速度的比值。即:商品总价格 /
货币流通速度。
这是基本的公式,以后还需要修正,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流通手段量和总价格,流通速度的关系。
所以在发达国家,即使市场的商品量很大,可是流通货币却不多,因为流通速度的提高可以抵消商品量增加带来的货币压力。
在发展中国家,商品总量并不大,可为什么需要较多的流通手段呢?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缓慢。
英镑纸币
现在已经知道,为了保证商品流通,必须有一定量的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我们就观察这些流通手段的历史。
以前的人们都用金银做货币,例如英镑,是用白银制作,1英镑就是真实的1磅白银。
在1 英镑刚进入流通领域的时候,它的确重1镑,即它的实际重量和它的面值是吻合的。
可是几十年之后,因为长期磨损,这枚银币已经没有1镑重了,即它的实际重量和面值发生分离,这磨损的银币其实只是1英镑的符号。可是人们还是愿意接受它。
这说明在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用符号代替,因为既然充当流通手段,那么人们只是用它去和商品交换,并不想占有它,所以人们可以接受价值符号。
这就是纸币产生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