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敬华:汪曾祺眼中的沈从文

标签:
教育 |
最近一直在读汪曾祺的作品。作为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的为人从汪曾祺的笔下缓缓流出,细腻,崇敬,敬佩,感激之情随着汪老师的笔逐渐显露出沈从文大师的形象,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如果说少年的苦难,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我想沈先生以此学会了坚强;
如果说少年的好学,激起了他的求知欲望,我想沈先生以此学会了求索;
如果说多产是为了试验,那么作为一名老师,他做到了事必躬亲,以身作则;
如果说援助是为了桃李,那么作为一代大师,他做到了淡泊名利,成就他人;
……
命运多舛的少年
沈老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煮在豆芽菜汤里)。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
勤奋多劳的写作
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
称自己的作品为“习作”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因此试验了各种方法,为了教学生写对话,有的小说通篇都用对话组成,如《若墨医生》,多种试验的成果,后来形成了一种他自己说的“文白夹杂”的独特的沈从文体。
对青年的帮助不遗余力
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帮助友人柯原还债,自己卖字,买字的人可以定规格,而将价款直接寄给诗人柯原。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而将学生的稿费邮寄过去,即使通货膨胀,邮费高涨也在所不惜。
兴趣广泛,精钻文物。
无论是书法,字画,都有很深的研究和见解,很有见地。对于瓷器也有颇深的研究,虽不时地购买,但是买到手后,过一阵就送人。对瓷器赏鉴极精,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朝代的。
对己自奉甚薄。
穿衣服从不讲究。哪怕是旧衣改制的衣服,穿在他的身上也会像一个孩子一样高兴。吃得很清淡,从未见他下过一次馆子。时常到吃饭的时候到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有时打一个鸡蛋,仅此而已。
太多的优秀品质需要我们当代人去学习,让我们跟随汪老师的笔去品味这位伟人吧。
2022年8月27日星期六
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