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散文-人间草木
(2022-08-16 20:43:49)
标签:
情感 |
尚敬华:走进汪曾祺
读汪曾祺散文-人间草木
最近一直在看汪曾祺的散文,对于这位学者,我发现越来越喜欢他的文字,蕴含着人世间一花一草一世界,一草一木皆有情的触动,慢慢地走入了他的内心,去深入了解他这个人,甚至会因为他文字里蕴含的一些情愫而不远万里去探索观赏他笔下描绘的山山水水。淡淡的,有味的,纯真的文字,竟能让我如此地向往之,追随之。
汪曾祺,不愧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
他的字正如他的人,所到之处,处处彰显他对生活充满乐趣的味道,更确切的说是那种有味清欢,淡淡地,优雅地,又不失小桥流水般细腻耐人寻味。他用大师级的文字将生活的味道记录在每一种自然风景中,让我们静静地体味这清香的散文味道。
他在《泰山片石》中写到: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自己?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风景的描写,融合于个人气质,这是我非常认同的。一个人的气质大致也决定了这个人看待问题的态度和抒情方向,如果气质不同,那么抒情的方式也会大相径庭,没有细腻品味生活的人是缺乏情感抒发的,是不能细致观察到这个重要信息的。
他还写到:“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统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
情与景的描写,关键在于观察者本身。一个不能将自己融入到山水情景之中的人一定写不出让人感动的文字,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文章一定是先打动自己,达到文我合一,景我合一的“天人合一”之境界,也类似武侠中常说的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真是很有见地的解读。
他对自己这样评价:“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这又是为何汪曾祺的风景散文内容给人能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的原因。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了如指掌的人,很清楚自己擅长什么,适合什么,对自己的缺陷不去强弩,走向内心的平静,平静的心自然能够坦然处之,与风景融为一体。用平常心,平淡的态度看待周围的风景,从容的生活,也更能真正体味品尝风景之中的酸甜苦辣,用文字记录人间清欢,流露出淡淡的独到的清香。这也在他后期的很多散文中都有体现。
人间有味是清欢,淡淡的文字让我去品味,追随,效仿!
2022年8月16日星期二
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