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宣城茶花岭记

标签:
旅游文化图片 |
2022年春季,全国疫情蔓延,多点散发。“五一”小长假前夕,宣城市防疫指挥部发出通知,要求“没有特殊情况,广大市民不出市”。为配合做好防疫工作,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我们远离人员比较集中的景点,选择市内没有开发的野山游玩。
我们家人商议,去有“千年古街”之称的茶花岭,重温我们50多年前父母带我们子姝走过的路。
5月2日7点整,姝夫驾车接上我们夫妇行车40余里,到达茶花岭脚下的董村。车停稳后,我们夫妇带着狗狗与姝姝、侄女下车,姝夫作出个人牺牲,没有同我们一道游玩,而是将车开往水东山的另一侧胡村等待我们。



我们一行4人向山里进发。沿途漫山遍野的大树、竹林、野花,不时地飘来阵阵的芳香;小溪潺潺的流水声,伴随着鸟儿的啼鸣,演奏了一支支自然交响曲;密林深处高浓度的负氧离子,洗去两肺的尘埃,让人沉醉在这山野之中。
现在的茶花岭,没有喧闹与嘈杂声,只有茂密的丛林、荆棘、石件,静静地诉说过往的历史。在县志中找不到它的蛛丝马迹,只记载“长幡岭”,可能是当地人的口音将“长幡岭”读成“茶花岭”的缘故,今天的人们习惯地叫它“茶花岭”。



茶花岭位于宣州区孙埠镇、水东镇的交界处,是一个鸡鸣四县的山岭,它碧山环绕,海拔不高,但群山连绵,地势险要,与郎溪县、广德市、宁国市接壤。
茶花岭在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历史中和山上众多的建筑群遗址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昔日的“繁华”市镇,何以不见于片纸?若传言为虚,但“遗址”却又凿然存世。我们走进山岭,灌木荆棘中随处可见石槛、石条、石础及断砖碎瓦,一个大户人家的天井遗址保留完好,一些古井长漫了藤蔓,有的被杂草掩埋。



上山的道路曲折,或陡或缓,崎岖骓行,宽处约2米,窄处不足1米,或尚完整。或有断缺,山石铺垫、褐红斑斓,被岁月打磨的光滑明亮。岭头有一块长500米×宽100米的平地,形成上下茶花岭的南北路径和东西路径交汇的“十字”路口。有幸的是30年前,有位僧人来此修建了祠山殿,并长期在此驻足,他清理南北上山道路的荆棘,方便香客的来往,为人们猎险探幽提供了方便,但东西路被荆棘阻挡,无法通过,只好放弃。
祠山殿内保存一座道光乙未年秋月的功德碑,刻有“重修祠山殿碑记”,说明在1885年前岭上就有祠山殿。但殿的原址不在这块平地上,因为这块平地曾是茶花岭市镇的街心。



传说,茶花岭最早形成于唐,元代达到最盛,那时商铺林立,造纸繁荣,居民生活平静安逸,经济发达。后毁于元末和晚清两次战火,加之水东镇和孙埠镇形成与兴旺,茶花岭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我们从祠山殿向东走1000米,满山怪石,造型各异,很多石头上生长着榆树,宛如巨型盆景,蔚为奇观。在怪石中,有多个天然洞穴,有水洞、旱洞,最大的一个是冬瓜洞,洞中有洞,我们没带照明设备,不敢进入溶洞的深处,只在有光线处稍作停留,洞中有许多蝙蝠倒挂的石壁上。





茶花岭的景色堪称清幽,集原始森林、溶洞、古集镇遗址为一体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是人们休闲、探险好去处。
茶花岭上一片废墟,山风呜咽,石头沉默,沧桑自显,迷雾重重,有待人们揭开它的真实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