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时的美味——金刚角

(2010-11-18 20:33:21)
标签:

儿时记忆

零食

金刚角

金刚器

金刚脐

杂谈

分类: 往事如风

http://s7/middle/66f74d7fx955305852736&690

    前些时间,老婆在外吃酒时,在五中旁的小巷里发现有卖金刚角的,给我买回二袋。手心般大小,金黄色,一袋五个装售价一元。很久没吃这东西了,那松脆香甜的味道一下把我带回儿时,一吃竟还馋上了,又连续买了二次,每次都是十袋八袋的。女儿还没见过这东西,带了几个到学校去,很快就发短信问那六个角的东东在哪买的,同学们还想吃。
    其实不光女儿不知道它的名字,真要叫我认真读出它的发音,写出是哪几个字,我也没个谱。在我印象里,它有二个名,一个是“金钢角”(JIO二声),一个是“金钢器”。至于为何与金钢挂上钩,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也许是外形象金刚石,也许是象佛像里金刚手中的器物。查了些资料,得知在江南一带却有叫金刚脐的,是因其形状象庙里面泥塑金刚的肚脐。也有叫“京江肴”或“京江糍儿”的,在《镇江府志》里还有记载:“京江肴,饼类也。和油面,杂椒盐,为六角形,入炉火中炙透。藏器中,勿令风戾(猛吹),可以致远。此物原非珍品,然是丹徒士人专能。”这几个名称,读音都差不多,可能只是地域方言的差别,应该说的是同一个东西。不管叫什么,反正我只记得它是儿时最常见,也是最美味的零食。
    小时候,村子里有二家做这个的。一个是街边卖锅盔的刘爹,每天卖完锅盔后,借着炉内的余火,炕上一二炉。刘爹是个能人,不光做锅盔和金刚角,逢年过节的我们还把他请到家里,做虾馓、麻花、翻饺子等面点。还有一个是隔壁胡爹,因是半路出家学的,也只会做这个,那是都很困难,买的也不是很多,只能是偶尔做一做。刘家的“金钢角”被公认为是正宗的,个大(巴掌大小)、味甜、色金黄,不光我们小孩子喜欢,大人们也不时买些尝尝,有的还用它来下酒,一边与人闲聊,一边咔嘣咔嘣的嚼,不知不觉的几两老酒下了肚。老人们则买了捂在炒米里或是用塑料袋扎紧藏好,自己舍不得吃,待家里来客或左邻右舍的小孩子来玩,就摸几个出来http://s1/small/66f74d7fx955305eff300&690逗孩子开心。相比之下,胡家的金刚角就显得的些瘦小了,但是却要便宜,一样让我们喜欢。有一段时间,胡爹做出的金刚角颜色发黑,但不是烤糊了的那种黄黑色,虽然不好看,吃起来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香味。大人们追问这是什么新式做法,放了什么东西在里面,他总是笑笑不说,让人觉得有些神秘感。谜底最后还是被同行刘家老爹揭开了,原来他在面团里和了些麸皮。于是不少大人们责怪胡爹偷工减料,骗小孩子的钱,也嘱咐我们不要再去买他的金刚角。为此,胡爹停了有二三个月没开炉。但那特殊的香味却印在我们脑海里,不管我们如何央求,胡爹再也不肯做那种黑黑的金刚角了。
    记得金刚角最初是一分钱两个,后来逐渐涨至二三分一个,初中以后好像就再也没吃过了。儿时的我们手里也难得有钱,碰到大人们高兴,或是来了客人给份见面礼,于是我们手里便有了几分或一毛二毛的钢蹦,马上呼朋唤友一溜烟地围到了刘爹的烤炉前。有时去得早了,我们就静静在围在炉前看刘爹忙活。一条胳膊粗的长面条被他揪成一个个小面团,揉圆了立在案板上,每个划上三刀。取一个用刀划过的面团,双手向两边一摊,一个六角形的洁白花瓣就绽放出来,再用手掌压平,就基本做好了。平时的金刚角就这样贴在炉壁上开始烘烤,如果是定制的,还要再刷上一层糖稀。别小看了这层糖稀,多了这道工序,烤出的金刚角色泽金黄,油光发亮,格外的诱人。
    金刚角需要用小火慢慢烘焙,这样才不会糊,而且更酥更脆,只是等的时间太长,让我们在一旁不往地咽口水。刘爹靠在一旁,不是眯着双眼打盹就是抽烟,丝毫不理会我们的催促。等刘爹站起身,拿起长长的铁火钳过来,我们马上伸直了胳膊,把手里的钱抢着递到他面前。但他看也不看我们一眼,在炉口左右瞅一瞅,然后用火钳拨弄一下炉内的煤球后,又回去坐下。炉内已飘出阵阵香气,猴急的我们恨不得自己伸手到炉内,揭下已焦黄了的金刚角。等刘爹再度过来,打开那个锈迹斑斑装钱的小铁盒时,金刚角这才可以出炉了。我们也不怕烫,抓起还冒着热气的金刚角,双手颠来倒去的。先美美地吸一口气,连那诱人的香味也不肯放过一缕,然后一个角一个角地掰下,细细品尝。每每此时大人们看见了,总要嘱咐说,热的不能吃,会喉咙痛嘴里打泡的。如同猪八戒吃人参果,大人们话音未落,一个金刚角就下肚了。总要把手上的碎屑舔干净了,还要闻闻手上残留的香味,边走边回头望望那炉子上叠放着的金刚角,期待着下次。
    儿时的好多东西,不管是吃的玩的,如今也如同金刚角一样,在老街边或深巷里慢慢消失,但那份记忆却是永远难以释怀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