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bmiddle/66f74d7fx95171b4154be&690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婚俗与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婚礼时间提前了,从晚上改到了下午,现在则多是在正午举行。这个变化也是为了适应快节奏的形势的需要,与婚宴同时进行,把整个婚礼安排在白天举行了。
在古时“婚”写作“昏”,《礼记》中就有一篇《昏义》,专门记载婚礼的行仪、婚姻对双方及整个家族的重大意义。昏就是黄昏,表示日已下沉,因为古时在黄昏迎亲,所以就用“昏”表示婚礼、婚姻这个意义。
凡事不必拘泥于古,这个变化就很好,改变之初叫“易风易俗,喜事新办”,是政府大力提倡的。由于时间的提前,以前在晚上进行的婚礼的压轴戏--闹洞房--也跟前提前在大白天开始了。
闹洞房是自古就有的民俗,据说其初衷是对青年男女的一种性启蒙,现在则是为了活跃气氛,增加婚礼的喜庆色彩。但是纵观现在流行的一些闹洞房的方式,则流于低俗甚至下流。如给新郎的长辈们穿戏装画花脸,上演一场公公背媳妇的接力赛等,本无可厚非。但画花脸时全无章法和讲究,更不谈美感,只是用浓墨重彩在脸上乱涂乱画,越丑越好。有的在寒冬腊月,强迫他们赤裸上身,打赤脚行走,如施酷刑。有的逼迫他们打扮得不男不女,行为怪异,以此来吸引大众的眼球,展示自己的奇招。有的对新郎新娘极尽折磨之能事,让新人难堪,让观者开颜。有的高举“淫亲队”的横幅,公爹戴着写有“扒灰佬”的高帽,公婆挂醋瓶,一同游街示众……
今年三月,幺叔的儿子结婚,几个伯伯伯娘全都披红http://s2/small/66f74d7fx95171caf7df1&690
虽然这都是些低级趣味的东西,但大家都是好心,帮助东家凑热闹,增添喜庆色彩,俗语叫做“抬桩”。如若哪家做好事没有众多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前来“抬桩”,事情就会办得冷冷清清,说明此人没有一个好人缘,不待别人评说,东家自己脸上就会挂不住。
热闹是要的,笑声是要的,欢乐的场面不可少,但我们在闹时,可以再动动脑筋,来些更有创意,更有文化色彩的新点子,让人笑过之后,或多或少地记住些东西。比如对联,这个传统至今没丢,里面大有文章可作,但现在写的却是越来越少了,多是买现成的。记得以前有一个吕姓同事结婚时,有人以姓作联“两口之家常相吻”,非常贴切,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十年前家里一位堂兄结婚时,我也卖弄过一番,以新娘名“爱桃”作过一嵌名联:偶相遇,即相爱,婚事成矣;过汉水,走仙桃,佳人到了。新娘是天门人,到此要渡汉江,经过仙桃市区,虽然不懂平仄,但符合实际情况,且是自拟自书,倒也收获不少赞叹,很是受用。
下面两例,则是小时候见过的闹洞房的场景,是在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虽然那时少不经事,只是跟着别人傻笑,却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一是隔壁一本家叔叔结婚时,他老实巴交的大哥成了被“盘砣”(本地俗语,取笑的意思,特别喜欢调笑那些老实不善言辞的人)的对象,和新娘一起被众人抬上并排摆在堂屋里的两张方桌上,面对面站着。在新娘腰间挂上一面铜锣,悬在胯前。在伯伯腰里系上锣锤,也是悬在胯前。只此一亮相,就让大家乐不可支。几人扯住扭捏欲逃的伯伯,牢牢擒住双臂,让他前后晃动腰部,逐渐荡起锣锤,要求敲响新娘胯间的锣。这还不算完,还要伯伯大声问新娘:响不响(想不想)?直到逼迫羞红了双脸、一直低头不语的新娘说出“响”字这个节目才算结束。
另一个是本村一郑姓人家闹洞房的场景,“盘”的却是新郎新娘。让新娘怀抱一个大土把壶(泥土烧制的很粗糙的大茶壶,每家都有),一手抱住壶身,一手握住壶口。新郎手持一根筷子,在壶口里捅进捅出。与此同时,双方还要互相对句。新娘:壶中插筷子。新郎:愿你生太子。新娘:我要不生呢。新郎:再捅你几筷子。虽然是个简单的游戏,但要让娇羞的新娘就范,可不容易。被“盘砣”的人越是扭扭捏捏,众人越是开心,在最后的哄堂大笑声中,婚礼也接近了尾声。几把糖果一抛,趁众人弯腰争抢,把新郎新娘送起洞房。
这些虽然也颇具色情意味,但俗中有雅,如同脑筋急转弯、相声中的包袱,隔层窗户纸,兜个大圈子,让人忍俊不禁。不似现在这般直白,毫无趣味,只是如同马戏团里的小丑,用自己的天真和无知来引人发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