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电视里看过,国外有一种“射水鱼”,能从口中喷射出水柱,以射猎水面悬垂在植物上的昆虫为食。这种鱼十分爱动,色彩鲜艳,身长只有20厘米左右。它在水面游动时,不仅能看到水面的东西,也能察觉空中的物体。一旦发现捕食对象,便偷偷游近目标,先行瞄准,然后从口中喷出一股水柱,将昆虫打落水中,然后美餐一顿。它能把水射到3米多高,距离30厘米内的飞蛾很难逃命。它不仅能把苍蝇、蜜蜂、蝴蝶之类的小昆虫击落,还能把人的眼睛打伤。小小的射水鱼,这种独特的捕食方法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还有更神奇的,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种与射水鱼类似叫蜮的异物,它射猎的目标却是人,轻者致病,重者丧命。
蜮是传说中的害人虫,又名短狐、水狐、水弩、射工等,生活在南方水中。蜮形状像鳖,有三只脚,口中生有一条横肉形如弓弩,耳朵非常灵敏,也有书籍将其http://s15/middle/66f74d7fx8a703674791e&690描述为长有翅膀的甲虫。它在水边时,如果听见有人从它身边经过,就会从嘴里喷出一种气体,直射向人体,人中了这种气体就会全身生疮。当它在水中时,如果听见有人的脚步声走近,就偷偷浮出,用嘴含着细沙朝人或人倒映在水面的影子喷射,人体或人影被射中后,人也会生病不起。因为蜮射出的是气体或微小的沙粒,或者它只射人的影子,人往往不易觉察,于是多会因治疗不及时而丧命。据《玄中记》所载,蜮“去人二三步即射,人中,十人六七人死”。成语“含沙射影”说的就是躲在暗处伤人的蜮,用来比喻用心险恶、手段卑劣的小人暗中进行造谣诬蔑、打击或者陷害别人的行为。唐朝白居易《读史》诗之五开头就说:“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随后又列举了“弘恭陷萧望”、“赵高谋李斯”等种种小人行径。
关于蜮的由来,最早见于《竹书纪年》的记载:“周惠王二年,王子颓乱,王出居郑,郑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为蜮射人。”《感应经》中则是另一种说法,认为蜮是一种狐狸,生于南方。南方天热,男女经常混杂在同一条河里洗澡,淫气浓重,于是生出蜮这种异物。两种说法都非常传奇,尤其是后一种说法,让人感觉蜮或多或少与性有关。
古时端午节有一种挂“五毒符”的风俗:尼姑庵的女尼,用彩色的薄绸剪出蟾蜍、蜥蜴、蜘蛛、蛇和多足虫的形状,分送给施主们,让他们在端午节时贴在门楣http://s11/middle/66f74d7fx8a7036652a9a&690和卧室中,能镇住毒虫。究竟是哪“五毒”,历来说法不一,但“蜮”却常常作为一种剧毒之物入选。清代吕种玉在《言鲭·谷雨五毒》中说:“古时青齐之地风俗,谷雨那天,画五毒符,画上蝎子、蜈蚣、毒蛇、黄蜂和蜮的样子,并在每一样上画一根针刺着它们,刻印后,布置在人家的门户上,用来祈求赶走各种虫类毒疫。”
蜮是如此的阴险和恐怖,那么人又如何发现并除掉它呢?龚自珍在其寓言小品《捕蜮》中,就详细介绍了蜮的特点和捕捉方法:现在有很多蜮存在,这东西性格喜欢忌妒,人的衣裳略微有点文采的就忌妒,唯一不忌妒的是丧服。它能够含沙射影,人们无法看见,它必定反过来写人的名字然后将人吃了。如何捕捉它?方法是用隐身草七根,把自己隐蔽,那么蜮就看不见人的影子。还可用方诸(古代祭祀取水用的器皿)取月光照射中的水洗眼睛,穿纯墨色的衣服,那么人反而能看见蜮,可以进入蜮群,使蜮眼花缭乱。就念叨说:“射工!你颠倒我的名字,来害我的身体,我的名字很正,你无法反攻。射工!射工!赶快进入我的胃中。”像这样念四遍,蜮就死了,烹煮它的肝。大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