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放日报:老一代科学家和青年谈科学精神

(2011-05-05 09:38:33)
标签:

叶叔华

徐至展

天文学

科技系统

科研

分类: 媒体关注

       清苦科研别样“浪漫”

 

    每一项科学研究都是艰苦的,但是在热爱它的科学家眼里,这种艰苦也有一种别样的“浪漫”。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上海市科技团工委主办的“科技系统青年创新文化月”正式启动。昨天的开幕式上,中科院院士叶叔华、徐至展和科技系统的年轻人就科学精神的传承等话题进行交流。

    在学生时代,叶叔华是抱着寻求“浪漫”的心理,“误打误撞”选择天文学的。事实上,天文学研究极其枯燥繁琐。无数个夏夜,一边观测头顶的浩渺天空,一边要忍受身边蚊虫的叮咬,但叶叔华还是不改自己对天文的热爱。为何?因为她找到了更大的寄托——让天文学研究服务于国家需求。几十年来,从北京时间的确立,到为上海争取到25米射电望远镜建设项目,再到近几年为探月工程测轨,在叶叔华手中,看似离实际生活很遥远的天文学,变得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叶叔华希望今天的科学青年也能做到把国家需求放心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预测,中国将在五年后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实体。但是,如果再看看人均,你们就知道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叶叔华语重心长地说。

    许多人把科学家定义为只会刻板研究,不懂变通的“怪人”,但事实上,敏锐的科学眼光和精准的科学直觉,是一位优秀科学家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叶叔华院士的学生、中国第一位天文学博士黄珹回忆,在投到叶叔华“门下”之前,自己研究的是卫星轨道,和叶叔华院士研究的通过天体测量研究地球是两个领域。但后来叶叔华看到国际上不少卫星都用来观测地球,卫星航天技术有望代替传统的地面观测,于是建议黄珹专注于如何用卫星技术更好地研究地球。多年后,黄珹非常敬佩老师敏锐的眼光,也非常感谢她的点拨。

    徐至展院士同样如此。当主流的强场激光研究集中在近红外波段时,他率先提出,是否可把研究方向转移到中红外波段?结果,在中红外波段,他们果然发现了一个强场原子物理界从未发现的全新科学现象。

    同时,两位院士都不约而同提到了“生活的智慧”。徐至展告诫在座青年,“你们不要像我这么‘傻’,要学会全心投入工作,同时全心投入生活。”徐至展认为,工作和生活,如同棋盘上对弈的两个“人”,如果其中一个心不在焉,表现不佳,肯定会影响对手的发挥。徐至展在中学时代就是学校篮球队队员,天天早起扔石头锻炼臂力,有非常丰富的体育细胞。在他影响下,其学生程亚虽然人到中年,仍坚持每周踢一次球。如此充沛体力,令台下年轻人一阵惊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