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理想照进现实

(2010-06-23 09:56:06)
标签:

研发平台

理想主义者

公共服务

服务平台

张江

上海

杂谈

分类: 平台人生

作者:杨文展    摘自: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网站(www.sgst.cn

 

    于宁妮说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而在外界看来她又是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她的理想王国是如何与现实世界融合……

http://s8/middle/66f6c4dcg742a7c6bb237&690

于宁妮,1986年南京医学院研究生毕业,199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1994年回国后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任教。1995年聘为副教授,2008年被聘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4年起担任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浦东科技发展基金办副主任,浦东科技投资公司执行董事等职,同时兼任上海市生物工程协会常务理事、浦东新区科协常务理事、浦东新区生物产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区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区委委员等社会职务。     

篇首列举了于总一长串的职位及头衔,而归根结底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而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最实际的抓手。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成立近5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于总和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整个专业技术团队的功劳。

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的英文名“PHARMA ENGINE”就代表了他们的雄心与目标——要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助推器。要努力打造成为专业服务、系统集成的平台,服务集成、资源共享、整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很早就对接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加盟研发平台后,他们也一直是(研发平台)500多家加盟单位中的佼佼者,每年的服务次数和服务量都位居前列。

于总这么形容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其加盟单位之间的关系:她说研发平台像是一把大伞,而加盟单位就是一根根伞骨。像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这类众多的优秀加盟单位充实着研发平台的资源,而加盟单位又通过研发平台对外向各类企业服务。这种双赢乃至多赢的合作是多多益善的。

张江拓荒者

简要的介绍一下于总所在的机构以及和研发平台的关联之后,回到本期的主人公身上。

1996年以前,医科研究生毕业、海外进修、归国任教——典型的学者之路;1996年之后,行业协会、投资公司、产业基地、药谷平台——全方位的企业家养成之道。1996年,于总的生活里发生了什么?

1996年,于总受邀加入到“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从这时开始就算和张江结下不解之缘。在以往的访谈资料中,于总在谈到初到张江的创业之路时,总是用“高统套鞋”、“翻领棉大衣”这两样上工地的行头来描绘当时的艰辛。

我们这次的访谈也未能免俗,照例从这个当初的转变开始。而于总一开始的回答未免太过简单和轻描淡写了一些,她只是说:“没有什么,只是想改变。”而当谈话继续下去,那些当初影响她的决定的一些因素逐渐浮现出来。

首先,家庭因素。于总说起,自己从小就养成了独立决断的习惯。这种由家庭氛围造就的个体独立性也就是她后来面对选择不退缩、不犹豫的根本原因。

其次,个性因素。与家庭养育相辅相成的是,于总在个性上就是个乐于接受挑战、敢于面对未知的人。因此面对这种转变、面对重大抉择,她除了不担心之外甚至还有一些兴奋和跃跃欲试的感觉。

再有,就是“张江”因素。于总说那时的张江就是白纸一张等着人们去描绘,就是一块可以使想象力迸发、激情燃烧的热土。再加上还处于萌芽或是成长初期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吸引力,高校那三尺讲台注定是留不住她的。

未知的张江、亟待振兴的生物医药产业,这些不确定但充满诱惑的因素都让于总觉得所有的艰苦条件、一路上的风霜雪雨都是自己人生的一种历练而已。

而在被问起这十年多来,作为张江的亲历者,如何描述自己心中的感觉时,除了喃喃了几句“感受太多了、太多了”之外,她还用了这样的歇后语来形容:药店里的擦台布——酸甜苦辣。

感觉的确是“太多了”——无论是当初从象牙塔到商海的转型,还是这十几年来拼搏奋斗的历程——而于总却不愿意过多的将这些感情具体的描述出来,还以为这是属于她“女强人”特点的一部分呢,可没想到一提出“女强人”这样的字眼时,于总就爆发出了她爽朗的笑声,她说她是个——

女的理想主义者

于总在用她的笑声坚决否认了她是个女强人以后,又反过来问我们:“那你们觉得我是个书呆子吗?”我们当然表示“不像”,可她又说按照她原本的“人生路线图”,她不就是个典型的“书呆子”吗?研究生毕业、留学、任教——这不就是书呆子吗?

被这样一说,也就清楚了为什么于总不认为自己是个女强人了——就好像读书多、研究投入不能代表这个人就是书呆子一样,在商海里摸爬滚打、身居管理层的女人也不一定是女强人。

这样看来,如于总所说,她自己是个书卷气和企业家精神并存的个体。而如果硬要给她戴顶帽子的话,她希望是:一个女的理想主义者。

“女的理想主义者”听起来比“女强人”更高了一层、或者说更难以实现一些,而她自己如何来阐释这个称谓呢?

一般较为感性、简单、直觉思维的女性往往在追求尽善尽美的过程中也钻进了牛角尖。而于总则很好的掌握了这把双刃剑,把这种“感性+理想主义”的强大力量变成了自己前进的驱动力。

而既然是“理想主义”,就必然要面对现实的冲击,长时间的实践让于总认识到即便是理想主义者必须也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做事尽善尽美的同时也必须要顾环境。做对的事情——选择什么是对的事情时,要跟现实契合,在现实中不断去调整、去适应;而一旦选定,进入“把事情做对”的过程时,就可以充分的发挥理想主义者特质,去追求完美了。

这种“理想主义者”的改良理论让我们受益良多。

另外,于总还谈到在打拼的过程中,心态的重要性,要能够把人生看作一场旅途,沿途的艰难困苦抑或是鲜花掌声都当作风景。而遇到失败、挫折时,要能跳脱出自己狭隘的视角去看待,这样遇到困难时就不会一蹶不振——没有越不过的坎,要去调整自我、学着接受。

当理想照进现实——于总给我们完美的诠释了这一流行语,在此也祝愿于总本人和张江药谷的现实更加理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