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文展
摘自: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网站(www.sgst.cn)
从博士毕业到成为领域内的专家,他只用了短短几年;如今,年方三十六的李红波已配得上“功成名就”,而他的理想却依然在前方……
http://s10/middle/66f6c4dcg8994b8f83ce9&690
李红波:1973年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获得者,上海市经委/发改委/人事局节能先进个人;上海航天局十大杰出青年;上海航天八院新产品开发杰出贡献奖;上海航天局党校优秀论文奖;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学科带头人。先后承担国家和上海市等多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国家重点预研课题负责人。担任上海工业博览会能源领域专家;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专家组专家;上海市能源研究会理事;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科技部交通能源领域专家组评审专家。
………………………………………………………………………………………
李博士VS.李主任
李红波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下属的811研究所(又称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引进的第一位博士——那是在2002年,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毕业的李博士放弃了不少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工作机会,来到了811所。
2009年,努力奋斗了八年后,现在李红波已经是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811所及其他机构共同组建成立)的主任。
“博士”代表的是他的学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而作为一个机构的负责人——“主任”这个称呼更多则是侧重于一个人的管理、统筹、协调、领导能力。
一开始就从这个问题入手,与李红波开始了聊天。现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高科技领域——非常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如果只懂管理,就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把握不住机构发展的方向;而只懂技术,光是钻进实验室做研究,不了解市场、生产不出合适的产品也是无意义的。
李主任说,“技术只有为社会服务、为市场服务、为产品服务,才能称之为有用的技术。”将时间回溯到技术物理所求学阶段,李主任所做的科研项目就不是那种纯理论性质的研究,而是“如何从原理状态变成产品状态”的工程技术类研究。这类研究需要的是对行业的了解、对需求的了解,想要做成什么(产品),原理、理论都知道,而要做出东西来,就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家教VS.师道
在对李主任的工作现状稍作了解之后,不难发现他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与指导对他的工作有非常直接的影响。而根据在网上搜到一篇关于他的访谈,又了解到家教对于他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这次以“一位年轻专家的成长史”为采访主线的访谈里,也很快就与其谈及了家教及师道这两方面重要影响对于李主任成长所起到的关键的作用。
在那篇访谈中,李主任在提及自己的父母时,说过“他们不像一般的家长那样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反而鼓励孩子多看一些与考试无关的书报,家里订了很多的种杂志,而父亲只要在家里就会给他们讲一些励志的故事。正是在一种鼓励学习,亲近学习的氛围中,李红波和妹妹们成为学习尖子。”
与我聊起来后,他又补充说到,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无论生活环境还是教育条件都相对落后一些,而那些报刊、书籍就是李红波青少年时期获取信息、了解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
还没来得及对他的青少年成长时期进行“深度挖掘”,思维敏捷的李红波早已将话题转到自己对于这段成长期的反观。他说,从儿时开始养成的这个习惯伴随至今,看的、学习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利于产生新的思想和灵感。思想的深度固然重要,而思想的广度、涉猎范围的广泛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将来对自己事业乃至对整个行业的把握也就具有更多层次的思考。
这些聚集的知识所带来的灵感就像人生所面临的机会一样,看起来是非常多的,而实际能把握、能抓在自己手中的寥寥无几。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抓住机会的几率、增强把握机会的能力,而更重要的就是要持续不断的接触、学习新的知识。
聊完“家教”,我更关心的则是下一个话题:坚持的意义。在我看来,家教再重要,也只不过能保证一个人“善良”、“聪明”,如是而已,顶多如此。而一个聪明的孩子与一个追求理想的人之间决不能划上等号,两者之间更是有着很遥远的距离。所以,我自然更加想了解是什么让李红波坚持下来,而他这么坚持的意义又究竟何在。
李红波现在形容八年前来到811所时上班的心情,他很直白的用“心都凉了”来形容。他说,当时,811所并非专业的研究机构,甚至可以说只是一家带有研究性质的工厂。当时的条件——可能只要说出那仅有的两台电脑的型号就足以说明问题了——386和486,我自己简单回忆了一下,2001年时我们大学宿舍的电脑貌似都是奔三了。
为什么坚持、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听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导师对他的影响。
薛永祺院士是李红波(博士阶段)的导师,谈起老师,李红波提到了一件事。他当时翻阅着技术物理所的所志,了解到薛院士及其他老师多年来的一些工作情况,掩卷之余,李红波不禁感慨:自己的导师(和其他专家们)其实都不过是平凡的人,可他们做出来的事情却一点都不平凡。
而在与李红波对话期间,谈到很多话题时都能明显的感受到导师对于他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比如,正是在博士阶段做研究项目、课题时,导师对自己的要求,才使得很早就有了统筹规划、整体把握的概念,而不是一味的钻到科研里面。
末了,李红波还谈到了他自己的人生理念:“舍得”与“得失”——前者说的是凡事先要能“舍”才会有“得”;后者说的是不要计较眼前利益而失去了更远的目标、更高的追求。这两个说法都并不陌生,然而能在实际中切实饯行的绝对是寥若星晨。
说“家教”和“师道”是李红波成长的两根支柱,我想不为过。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了他个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与思索,因此对于他而言,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下来其实是个很普通的举动而已。
被领导VS.领导
其实,关于“坚持”的话题远没有结束。这里就要谈到那些相中李主任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们,也就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各级领导。
李主任刚才坦诚了他当初对811所硬件条件的心灰,他也同样坦诚的表达了对当时所领导对自己的支持与信任的感激。他说,也正是当时领导们对所里的责任感激发了自己的责任感,他们对人才的渴求让他动容,因此他非常愿意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把事情做起来。当时,领导对于李主任不仅生活、工作上都照顾到位,而且还给他留出非常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用句俗套的话来说,就是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正是领导这种“无条件支持”的态度和工作方式,让李主任八年来都兢兢业业的努力拼搏。不同的领导都对他说过类似的话:“永远支持你”、“有困难就找我们”……
李主任说,这些“支持”早已不是工作上的支持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事业上的支持。领导方式有着很强的传承效果,因此,李主任在统筹管理太阳能中心的时候,也在努力效仿当初他的领导的做法。
他一方面对员工严要求,希望他们坚持、再坚持,用不断的创新来创造市场;同时,也不断努力着“为员工创造一个自由飞翔的天空”。他说,现在的员工很多都是硕士、博士,一方面他们有着极强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也有着很强的工作责任心,所以无非需要给予适时的引导即可。他用很生活化的语言说,工作开心与否,领导和环境很重要;当初就是因为领导们给他的支持让他毫无后顾之忧,一心只管向前冲。说到这里,我们都不难理解李主任的“坚持”了。
现在企业管理有个老套的说法叫: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而在我看来,李主任的领导们和他本人所秉持的应该叫“理想留人”。
现在太阳能中心已经是家带有生产性质的研究所,在业内享有美誉,而其推出的服务和产品也很像一些知名外企的模式——如系统化服务、解决方案式服务等。中心为产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作用,不断推动业内企业技术升级、推进产业良性发展。
李主任说,太阳能应该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并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借助世博,将太阳能这种新能源推广开来。二十年后,太阳能可以成为主流能源——这是李主任的理想。
追逐理想就像不断的赶路,未来的路也许还很长,但只要有理想和坚持,加上同行的伙伴,我们有理由相信满载理想的李主任以及他的工作伙伴们一定能播种太阳、收获希望。
………………………………………………………………………………………………………………………………
采访小札
几年前,李红波在访谈中说他每天工作到深夜且没有双休日,现在问他,还是一样,他说他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想用他的舍得理论来说,他应该也舍弃了很多。
他还提到了一个让我很感兴趣的小细节,他说开车时遇到红绿灯看到灯束转化时的倒计时读秒“10、9、8、7……”,他就会感慨“又少了一秒”,继而再想到要珍惜每一秒、抓住每一分。
与李红波聊完后,我不禁想起来一首老歌——周华健的《心的方向》,歌词是这样的:
追逐风追逐太阳
在人生的大道上
追逐我的理想
我的方向就在前方
带着一颗年轻的心
沿途装满着理想
我的心不断的飞翔
路不断地向前伸展
我的方向就在前方
追逐我的理想
心的方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