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来看博客的时候,发现我的那篇《我的学球心得(二)》里面有位球友回复了很长很长一段。看了一下,如果以下提出的问题我全部解答一遍的话,估计能写一本书出来了;再者我的分享思路是从基本站姿站位,到上杆、下杆再到收杆这个程序来的。
关于握杆,应一些球友的要求,我找来了演示图片放在《我的学球心得(一)》里面,希望这样球友们可以更明了一些;关于站姿,我只是针对自己一些不好的习惯进行了一系列描述和改进;而有些球友的个人习惯,比如站位时左脚或是右脚尖习惯性打开一点,因为我没有这种习惯,所以也没有在第一篇里面提及。
下面我把这位球友的评论贴出来,原文用蓝色字体+引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解答。
“
很佩服楼主的学习和研究精神,一直关注您的博文,也学习了很多。现在新浪博友很少有分享学习的东西了。您有一个非常好的教练,有耐心和责任心。而且我以前也关注过您教练对于基本静态部分的阐述以及对这部分重要性的强调。一口气看完了您写的心得一二,想有几个问题请教您一下,不知是否可以分享。”
这位球友说一直关注我博客,一口气看完了我的学球心得一和二;只是我的博客量太大,不知这位球友看过多少篇,是否全部看完我之前写的练球季,尤其从开始几篇握杆和站姿的博文?如果有些印象,那么我的《学球心得(一)》应该不是太难理解哈。
“1.您是如何确定您的挥杆平面的?您是先确定了自己的挥杆平面然后确定静态的准备部分,还是确定了静态的准备部分之后开始确定您的挥杆平面的?”
答:握杆和站姿定了,基本的挥杆平面就定了。如果你还好奇单双平面的事,可以再去翻翻我之前写过的那篇《关于对单双平面的理解》,这里就不赘述了。
“2.您是如何确定您的握杆需要强势还是中性的?如何确定您的前倾角度可以让您更自然地进行挥杆的。如何确定您的握杆和站姿可以让您较为自然地进行挥杆的(它们应该是越符合自己的身体形态越会自然一些吧?)”
答:我的挥杆系统决定了我需要强势握杆,强势握杆能够帮助在下杆过程中延迟杆头释放,强势握杆不需要翻腕释放。
多年前“强势握杆”被看成是能导致很多挥杆错误的方式之一,但现在再看看PGA球员,大多都采用强势握杆,距离不减反增;至于用来握杆的双手,左右手在握杆和挥杆中有各自不同的作用,什么时候该用到哪,用错了自然就会出现种种问题喽。
关于我增加前倾角度的问题,如果身体站得太直,上杆想要保持平面的话,手就要抬起来,手和身体会分开;而增加前倾角度以后,手就不用抬得太多,挥杆过程中我的双手也能够更好的保持在身体前,这样的话手和身体之间的紧密程度会好一些,说白了就是整体感会好很多。
“3.您是如何确定上杆先转胯,可以让您在进入释放区时自然地回到目标平行线运动的?”
答:这是发力次序问题,与挥杆没有必然联系;上杆胯带肩只是一种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
“4.楼主是女生,在您的第二篇文章里也有写到您不是属于那种力量型的球友,但是您是怎么确定转动式挥杆适合您呢?当然,转动,转,扭转,每个人因为条件不同都不一样。但是,您既然是女生缺少力量而且转体成度不够却选择了转动而不是扭转呢?这应该会更加限制您的转动才对,会让您的挥杆更不自然。”
答:不知道你所说的“转动”、“转”、“扭转”是些个什么概念?“扭转”和“转动”的区别又是什么呢?”扭“哪?”转“哪?看你对高尔夫很有兴趣,没见你发博客,不知道你对于高尔夫又有些怎样的理解;你这个账号应该是新开的(马甲儿),你所说的这三个表述是否可以发个博文做一些详细说明?
说实话,有些球友自创的挥杆描述实在太难懂,感觉比我所说的术语要难懂得多了。

你所提到的“力量”,“力量”这东西有很多表现形态,它可以是力气,也可以是能力,也可以是作用;可以是生理上的一种表现,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一种表现。
比如一位女子未必可以提着二十斤的蔬菜水果一口气走几里路,而一位看似柔弱的母亲却很有可能独自抱着近二十斤的自家孩子走上几里路回娘家;这里只是一个比喻,这位母亲除去身体“力量”,应该还有其它东西支撑自己吧,比如母亲对孩子的爱,比如耐力,等等等等。
高尔夫也一样,除了“力量”(我更认为这种的应该称为体能)外,还有柔韧性,有爆发力;见过很多比我高、比我身体结实的男女球友们,为什么很多人开杆没我有距离,难道是人家没力量?
还有,为什么有时候轻轻松松打球却能够比发力打更直更远?
力量谁都有,力量有大有小;就看你怎么使出来,怎么充份利用到它了。不会用,有劲儿使不出,搞不好还“早泄”了;用得好了,那是你福气;用得不好,那就是惹祸了。而且我所说的”力量型“,大多指体能好外加打球手比较主动的,也就是手打球一族。
挥杆自然不自然,看它整体是否流畅,发力次序、发力方向等等是否正确,重心转移,释放够不够好;如果不顺势而来,自己跟自己较劲,那肯定费劲,搞不好还得受伤哦。
“正如您说的一样,上杆每个人都不一样,这是对的。毕竟每个人的身体条件都不一样。我只是想知道楼主是如何确定这种上杆方式的。”
答:人有老有小,有高矮胖瘦;我在改动作后切身体会到新挥杆给我带来的好处,比如挥杆的稳定性增强了,比如距离比以前远了,打出来以前没有过的好成绩;比如可以开杆达到落点260,比如铁杆比之前普遍涨了10码;比如在从未打过的新球场轻松打出来八十多杆,甚至见七,这些都是最好的说明。
挥杆体系有很多种,我们的挥杆是传统式挥杆,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本.侯根、厄尼
.埃尔斯和亚当.斯科特;我很喜欢这三个人的挥杆,也很认同这种挥杆体系,相信我师傅的理论与实践能够很好的指导我,而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又可以让我少走弯路。我为什么不呢?
我很庆幸自己能遇到一位好师傅,因为他那份耐心与责任心,给了我很大动力;师傅这么肯教我,我得努力学习才对呀!
“我了解的也不是很多,只是好奇楼主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确定这些基础动作的。毕竟,基础动作肯定是要首先满足身体条件的需要,其次再满足挥杆的需要,然后才会产生较为自然的挥杆。无论哪种挥杆体系,确定适合于某一个人的挥杆形态是要有根据的,尤其是准备部分,应该不是直接套用的。”
答:关于你所提到的“身体条件”,我觉得自己身高没有优势,核心力量也不够,但我最大的优点是柔韧度够好,自然我的前倾角度可以比很多人大;你如果柔韧性不够好,你的前倾角度就会受限些,想“直接套用”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打好球先得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身体,找适合自己的,而不是一味刻意模仿。
除去这一点点身体优势外,就教学来说我的执行能力比较好,不会想一套做一套,或是当着师傅面这样背后却那样。而我对挥杆的要求,自然是怎样能更大的发挥自己的优点,扬长避短,让自己的挥杆能够更稳定,挥杆效率达到最大值,否则我费这么大劲干嘛。
“如果只是建议或者经验而不是有根据地来确定这些东西,挥杆很难能够稳定下来,弹道也会不稳定,可能今天左明天右,上个左下个右的。不知道我这个想法对不对。”
答:如同上面说过的,我认同的东西才会去研究,才会去实践;弄清楚挥杆原理,根据自身条件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有些东西甚至最后会是比较个性化的东西;世上挥杆形态有千千万,我只想做我自己而不是一味去模仿谁,要知道有些东西不是想模仿就模仿得来的。
再就是挥杆不可以无目标性经常改动,而是逐渐改变,朝着正确的路不断逼近;一个小细节的改变会对整体产生一些影响,只是影响大小的事;只有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分清楚先后次序,这才是正确步骤。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下一步才会有意义。整天无针对性的改动作,就好比频频换球具;永远需要去适应你的新球具,三天新鲜劲儿,过了那几天又是一片迷茫和无限的期待,再到失望,最后迷失自己。
关于对高尔夫的认知,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学到很多;随着自己对高尔夫的不断学习中,发现自己原以为已经理解的东西又有了很多新的理解。我有篇博文叫做《也谈谈空挥杆与“讨论球技”的看法》,里面所提到的“空挥杆”与很多人理解和所做的“空挥杆”有些不同;我博客里面提到的“侧移”和“延迟释放”,也不是很多人所理解的那种“侧移”和“延迟释放”。
高尔夫永远也学不完,很多东西只有在共同认知基础上才会有共鸣;每个人起点和期望值不一样,求知和理解程度不一样,结果自然也会不同。
以上解答中提到的那些细节,也只有在对我们挥杆系统有整体认知后才有意义,否则会误导,后果自负哦!
“希望多多交流,大家一起进步!加油!”
答:我想说的都会在合适的时候说出来,还有更多想说的,需要时间总结和整理;有兴趣的球友们需要一点耐心,我的连载有太多东西要写;一篇一篇写,我慢慢来呗;把这些个人学球心得分享出来,自然是希望更多喜欢高尔夫的球友们能够当做一种参考;如果你们觉得我做得不对,也可以把我当个反面教材;没关系,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就好。


多交流没问题,但需要多了解我的挥杆一些,这样才能真正明白我都说了些什么,别有太多曲解在里面才好;我这才刚写到上杆,后面还有好多值得我琢磨的东西呢;比如节奏问题,比如重心转移,比如挥杆过程中的持续加速,又比如延迟释放,等等等等。
我在努力追逐前辈们的脚步,也希望有更多人能与我同行,大家一起进步,一起加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