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点评与反思

(2010-11-29 15:42:56)
分类: 教学反思

跟岗培训期间,骨干老师上课,每人安排了两节课两个教案,17人共34节。34节中,只要没有冲突的,都去听了,最多一天听6节,共听了21节。

以下是为每位老师写的每节课的点评、建议及反思。

第一天:同课异构异彩纷呈

10月26日,星期二。

今天听了六节课,从第二节到第七节,虽然内容相同,不同的老师上,六节课,异彩纷呈,亮点迭现。

六位老师经过精心准备,充分展示骨干教师的风采和教学之长。课题内容是《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先对六节课的最大亮点做一简单评述(以节次为序):

江南阳老师:全部内容以满幅黑板地图呈现,图与图之间比例协调,联系紧密。字母代文,板书简洁,图文对照,整体感强。内容多,但抽象内容形象化,效率高。板图与板书的统筹设计科学合理。

林宏莲老师:讲解细致入微,板书提纲条理清楚,线索明了,注重细节,即时纠错。重点突出,用时约30分钟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林晓华老师:用立体板图模拟低纬环流圈的形成,解决了高空由南风偏转成西南风再到西风的过程。肢体语文生动丰富。

姚九清老师:逼真的非洲和欧洲轮廓图引入,引生震憾。启发学生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小心求证,而且学生的假设与老师的求证刚好吻合,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的方法。

王贤老师:动画演示和板图结合,降低抽象思维的坡度。低纬环流圈通过长方体动画模拟,立体感强。讲练结合。

徐志华老师:指导学生掌握气压梯度、风力大小、风向判断的方法,效果好。老师动手制作了三圈环流模型,有新意。

具体而言,江老师和姚老师以扎实的板图板画功底,折服了学生。两位林老师以女教师的细腻,感染了学生。王老师和徐老师则以精彩的动画,吸引了学生。

江老师一开始,即提醒学生打开书、翻开地图册,提示学生学好地理离不开地图,值得推广。由竖直平面到球面过渡很好。教会学生画箭头的方法。学生自读课文的环节,处理很好。在图中用字母、数字表示气压带、风带名称,使图简洁清晰。气压带和风带的矩形分布图设计很好,师画二分日和夏至日,生画冬至日。语言幽默乡音较重,因此第二次读书P35时,不妨让学生读,取长补短。极锋未涉及。

大林老师复习旧知,由热力环流引入,在画图中让学生轻松明确了高、低压之分。讲解非常细致,于细微处显老师的功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以生活常识,冬季擦面霜来说明高纬风寒冷干燥的性质。老师画高空西风时,与下沉气流混淆。

小林老师以粉笔盒代替空气柱,演示不同海拔高空的气压高低,有效。用长方体板图低纬环流圈的形成,解决了高空西风形成的难点。注意了运动方向左右的判断方法。西欧房屋门窗朝向与去南极考察时女生长发往哪飘?贴近生活。肢体语言生动丰富,还有握拳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特色。教态从容自信,语言生动有趣。黑板空间还可充分利用。复习引入环节中的气压高低比较,1、2、3、4四点,用字母ABCD可能会更好。高低气压代号一般为H和L,非汉语拼音G和D。握拳可简化或不用。

姚老师别出心裁,以非洲轮廓和人种特征引入,是今天六节课中引入最有特色的,学生印象深刻,姚老师三板功底深厚,在下自愧不如。好的板图功底是地理老师的武器和绝招,我一直在科组推崇板图板画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引入新颖,看似与主题“气压带和风带”不沾边,但姚老师转承自然,非洲、欧洲的风向有规律吗--我们一起来寻找规律--进入本节课主题。以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线索:先假设--再推理--然后验证假设,尤其学生的假设与老师的推理竟然如此吻合,佩服。刘宇同学画错了风向,可让他说出为什么会出错。最后的一道练习题,可能是应景之作,稍显简单。

王老师板图与电脑动画结合,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尤其低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用动画演示,以长方体形式将抽象的空间形象化。运用动画,很好地突破了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问题。同步训练巩固很及时,很好地结合教辅资料即填图册,问题设计合理,针对性强。时间安排还可再调整,如单圈环流用时6分钟,问题简单,可在5分钟内解决。讲课再精彩、动画再漂亮,如果拖堂,效果会打折扣。总结可放在下节课。

徐老师的电脑水平很高,板图功底也不错,二者有很好的结合。动画演示高空风向的形成过程,解决上一节课遗留下来的难题。用板图讲解气压梯度、风力大小、风向的判断,效果很好。徐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动手制作了三圈环流模型,用心很深,值得学习。本节课的时间分配值得商榷,前半部旧知与后半部新课各约20分钟。当然前面为解决上节课难点,用去一些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为宜。高空风向形成过程动画很好,但气压值有点不合理,1000百帕应是近地面气压值,则风向最终不会与等压线平行,宜将气压值改为600百帕。

每一节课有其精彩之处,以上所提,为皮毛而已。所提出的改进意见,乃个人孔见,不妥之处,见谅。

还有一建议,六节课中,好象没有提出三圈环流中的近地面风向即是近地面风带,可以用不同颜色粉笔表示高空与近地面大气运动状况。

第二天:同课异构精彩不断

10月27日,星期三。

今天听了两节课,分别是上午孙磊老师和下午邱旭彬老师的课。

原计划听五节,九点接电话通知,赶到市教育局参加《对省校长教师工作室建设情况检查会议》。

孙老师亮点:有主持人风范,调控课堂气氛好。设计思路巧妙,三组长方体,师生画图对比,学生参与面广。昨天老师的长方体板图设计已让我开了眼界,今天,孙老师画了三组共七个长方体,更让我感到老师们的潜力无限,借用一句流行语,大家“太有才了”。本节课共有六位同学上黑板画图,超过五位同学站起回答或提出了问题。同一幅图,三位学生画,然后老师再画,进行对比,鼓励学生犯错,在不断纠错中掌握抽象的知识。第七位同学提的问题(北纬30度和60度气流状况)”,与第五位学生画的图刚好对应,而且第五位同学虽然画错,但他却能自圆其说:“北纬30度的近地面比60度地面受热多,因此是上升气流”。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问题,是老师就此展开讲中纬环流的最佳时机,可惜未把握住。师生同画一幅图,进行对比纠错,方式很好,考虑课堂时间,学生画图次数应适可而止。增加了长方体,实际问题复杂化,最好能简单化,讲清低纬环流圈即可。

 

邱老师亮点:复习旧知效果好,板图、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讲解细致。复习旧知所画的甲、乙、丙、丁四点等压面分布图,线条简单,但蕴含的地理知识多,达到了以简图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以三幅主板图概括本节主要知识,旁伴有简要的板书说明,图文对照,一目了然。尤其老师自设陷阱“造错”,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纠错”,达到了预期效果。只是教师先画了低纬环流图的平面图,再叫学生画立体图,对学生而言,反而是难度加大。不妨改为老师先画立体图,然后叫学生画平面图,可能会更好。

 

第三天:精彩课堂个性展示

10月28日,星期四。

今天上午,从第一节到第五节,连续听了五节地理课,虽是同一内容,但没有重复的感觉,因为节节精彩,节节有个性。

江南阳老师满幅黑板地图承载了本节课全部内容(见下图),以图载文的江氏风格,扎实的板图功底、深厚的业务底蕴,让人叹为观止。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翻开书和地图册,布置学习任务,明确目标。复习旧知效果好,二分二至日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呈现在一幅图中,对比明显。由旧知自然引入新课,30秒一气呵成世界轮廓图,由此展开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注意细节,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被位于约北纬50度的亚洲高压切断,此点容易忽略,但江老师注意到了。气压中心的形成既结合了教材活动内容,又创造性地增添了个人个性化设计――空气柱、海陆之间环流的形成,让人耳目一新,尤其适合高三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透彻理解,多年高三功底,由此毕现。看书指导标记号,效率高,体现了江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度高。本节课容量很大,能以传统手段解决,相当不易,只是学生的表现机会少了一点。

王贤老师:精美的课件、流畅的季风环流动画、伴随着王老师激情的讲解,逐一化解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王老师的课,课件设计花费了很多功夫,思路清晰,讲解透彻,并注意引导学生记住重点知识。注意学法指导,设计了三个表格,进行同类或相近地理知识的比较,有很好的归纳作用,对考试复习很有帮助。课件中穿插东亚和西亚景观图片的比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由感性认知引发理性思考。以一幅联系框图作为课堂总结,简洁明了。课件中冬季亚洲高压位置在北纬60度附近,好象有点偏北,教材图在50度附近,此时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合成一幅图,虽便于比较,便过于复杂,学生容易混淆。

姚恒英老师:课件制作精巧细致,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动画叠加季风环流,很有特色;教态平和,语言亲切,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姚老师很细心,课件中为区别不同季节,特意在“冬季”和“夏季”两词加下划线。虽然第三位学生说错了气压中心名称(夏威夷高压误为阿留申高压),但姚老师未加责备(本知识点教材中没有呈现,是学生的盲点),而是轻松带过,未给学生思想负担,姚老师很能体贴关心学生。注意了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将P38活动转换为表格的形式,很好的方法指导。老师先分析东亚季风的成因及特点,让学生分析南亚季风环流,充分给予了学生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课件与板书结合,尤其重要内容板书表格呈现,学生印象深刻。教会学生怎样记忆气候类型的特点,效果好。以联系框图的形式进行课堂总结,简洁明了,逻辑性强,高度概括了《气压带和风带》全节书内容。一月亚洲高压位置有些偏北,依教材图,高压中心应在北纬60度以南。

龙胜焕老师:变式图组合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于学生抽象思维有益。娴熟的板图功底,切合重难点知识的变式图组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浑厚的男中音很有贯穿力。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以生活常识(冬夏季赤脚站在水泥地上的感受)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老师先画夏季海陆间空气环流图,再由学生画冬季图,能让学生即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有实效性。借助旧知,引导学生画出冬季亚欧大陆上的高压中心的东侧气流,再画太平洋上低压中心的西侧气流,尔后,用流畅的一笔,将看似有距离的两股气流(两个箭头)连成一体。气压中心的名称,强调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上的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张丽老师:扎实的板图功底、科学巧妙的板书板图设计、激情洋溢的讲解、外加小黑板武器,这便是女中豪杰张丽老师印象。张老师图文结合的主板书很有讲究,应是花了一些心思,图靓字也靓,位置适中。归纳多雨带的成因和分布,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后文埋下伏笔。小黑板了亮相,彰显了张老师课堂设计的缜密思考。三个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考查风带知识,从学生答题情况,可知上节课的效果很好。话锋一转,变换地点和事件,由“伦敦到孟买”再到“永乐皇帝与郑和下西洋”,自然过渡到主题。张老师不仅世界轮廓图画得漂亮,而且很注意绘图细节,旁注了气候类型图例。老师先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且是小组分工合作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教材处理新颖,先分析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后分析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打破了教材体系,有自己的个性化设计,值得提倡。这是研究者的备课习惯。

 

第四天:精彩课堂风格各异

10月29日,星期五。

今天从上午到下午共听了六节课,以下是点评和反思及建议。

林宏莲老师:全节课对学生关注度高,强调学法指导,不论练习还是读图等,都有老师适时的指导。以学生练习中难度较大的一道题引入,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先审题抓住“关键词”――“中高纬度”,再读图分析解答。联系实例,以赤道和西欧等学生熟悉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出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指导学生从图中获取关键信息、怎样记气压中心名称。与第二位学生的连续问答,是一次很好的师生互动,全班同学听得很认真,效果很好。讲解非常细致,力求全面覆盖,但课堂时间有限,可适当注意详略的处理和时间分配,突出主题,略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

叶小霖老师:扎实的三板功底,与江南阳老师风格接近,突出板图教学,教学设计、板书板图设计英雄所见略同。复习旧知时,教会学生握拳记忆气压带名称。二分二至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图合三为一,对比明显。老师画出夏季气压带风带图,不妨让学生画冬季分布图。由一天中的海陆风转承到一年中海陆之间大气环流的变化,与旧知建立联系,又特别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区别,引出主题。在黑板上板图两幅世界地图,很好地比较出一月和七月海陆之间大气环流的差异,并勾画出近地面与高空的季风环流图。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与其他教师不同,提出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是成因之一,此说成立,因而,南亚的西南季风比东北季风强大,相反,东亚的冬季风势力强过夏季风。东亚和南亚季风比较表格很好,我有一修改建议,详见下文。

梁锦玮老师:淡定从容、语速平缓表达清晰;左图右文,图文对应,板书板图设计周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很多展示机会,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以填图册练习作为课堂练习。引入新课所设计的画风向练习新颖独特,含近地面和高空风向以及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两侧风向,暗合南北半球信风带和西风带风向,非常巧妙,值得推广。三位同学上讲台画风向,又给学生机会自己订正,共有七人次上台画和修改,反复修正,终于出现的错误由学生自己解决了!很好的民主课堂。老师边讲边画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熟练、效果好。让学生齐声朗读,强化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为西南风,为下文南亚夏季风的成因铺垫;又提及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为西北风(如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即与此有关),但此知识点暂不宜讲,过多,适合高三复习课。

罗福明老师:深厚的板图功底,完整的板书板图设计,以满幅黑板地图呈现主要知识点,突出地理学科图形直观教学特色。教材处理有新意,先延续上节课内容,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特点-对气候的影响;然后又回到海陆分布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致的季风环流。二分二至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图及三圈环流图合四为一,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世界轮廓图很漂亮,从中找出A、B、C三点,典型,很好地归纳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并分别单列单一气压带控制、单一风带控制、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易于比较和记忆。最后才讲季风环流,与其他教师的教材处理不同,说明黄老师对教材研究很深很透并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林小健老师:虽与其他老师的课件类似,但林老师的处理大不相同,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师生角色互换环节有新意。复习旧知高效,三个假设逐一排除,引导学生逐一得出相应结论,逻辑推理严密;以一幅图高度归纳上节课内容(见下图),很好。老师讲解练习,画错风向,学生提出,老师大胆承认,勇气可嘉。充分利用教材P36“活动”,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动画时,不仅控制好速度,让学生观察,而且适当提示,让学生从动画中自主获取信息。设计了很好的课堂练习,虽有难度,老师有很好的解题方法指导(显示在屏幕上,方便学生)。角色互换环节很有特色,气氛热烈,如能由学生再现场生成问题提问则效果更好。东亚、南亚季风环流比较表,同叶小霖老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动画效果好,以伦敦、罗马、刚果盆地等典型地区为例,从冬、夏的大气环流形势分析出不同季节气候特点,从而归纳出气候类型和成因。

黄明潮老师:很对不起黄老师,听课迟到了。黄老师和蔼可亲,经常深入学生中间,用激光笔指图,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复习旧知环节,设计很好,以一幅三圈环流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变式图为载体,简明扼要分析了不同气压带对天气的影响。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格,包括了南北半球,一目了然。老师的歌声“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不仅博得满堂掌声,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引入到东亚季风环流主题。在同一幅图中显示一月和七月海陆之间的气压中心,为避免混淆,特意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月份的气压中心要对应;风向箭头伴有方向十字架,便于学生判断风向,这些都说明黄老师备课、上课很细心。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动画效果很好。

我的表格设计:

原表(此表在多位老师的课件中出现过)

 

 

东亚

南亚

风向

冬季

 

 

夏季

 

 

源地

 

 

 

性质

 

 

 

成因

 

 

 

气候类型

 

 

 

我的修改建议:

 

东 亚

南 亚

 

冬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风向

 

 

 

 

源地

 

 

 

 

性质

 

 

 

 

成因

 

 

 

 

气候类型

 

 

或:

 

 

风向

源地

性质

成因

气候类型

东亚

冬季风

 

 

 

 

 

夏季风

 

 

 

 

南亚

冬季风

 

 

 

 

 

夏季风

 

 

 

 

 

 

2010.11.29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