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明就是感动

(2016-05-20 09:35:58)
标签:

杂谈

 【编者按】

   5月13日,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一位高中教师询问本报5月10日母亲节专版中《妈妈会老,但你一直是少女》( 点击链接看原文 )一文的“妈妈”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因为她把文章推荐给自己高三的学生后,文章中的真情感动了学生们,他们想知道这位妈妈的更多细节。

    这篇文章是一位在母亲节当天举办婚礼的新娘写给自己母亲的家书。编辑部把读者的来信转交给了文章中的妈妈。这位妈妈看了读者来信后提笔给素未谋面的孩子们写了一封回信,和他们谈成长,谈高考背后的母爱。经双方同意,编辑部特刊登这两封信函,记录这些温暖读者的细节。

   【读者来信】

  对“正能量”的需求是成长的必须    

    一直以来,《中国青年报》是我们给学生选择时评阅读材料的重要来源。这一选择有着最为功利和实际的初衷:通过阅读高质量的文章,为高考语文尤其是写作储粮。刊登于青年话题、冰点人物、暖闻周刊等版面和栏目的一篇篇文章,贴近现实、带着新鲜的热度和鲜明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

    临近高考,我们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更加看重的是文章本身能带给学生多少启发和思考。初读《中国青年报》5月10日登的《妈妈会老,但你一直是少女》一文后,一种莫名的吸引和感动让我决定把这篇文章选入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

    没想到,同学们都觉得这篇文章是近期看过的关于“母亲”的最感人的一篇。感动源自文章的不煽情不做作,自然而真诚。几位学生跑到办公室,叽叽喳喳地问:文中的“妈妈”究竟是谁啊?

    学生们的好奇驱使我上网查找这位妈妈。查询未果后我只得求助中国青年报微博。编辑答复说,这位妈妈是位作家,叫熊莺。

    为什么我们想知道文章中的妈妈是谁?

    一直以来,“正能量”似乎只是个抽象的、具有鼓励作用的词。不可否认,泥沙俱下的生活给了现在的高中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而身处成长的敏感阶段,对“正能量”的需求是成长的必须。

    一位学生告诉我,看过《中国青年报》此前刊登的《小孙子掉出面包车风波后》,他对这件事释然了。之前他在网络上看到事发视频时,心中充满了对小孩家长的怨气,结合当下屡屡爆出儿童受伤害的新闻,他觉得情况糟透了。而通过这篇登在暖闻周刊上的文章,他了解到更多。用他的话来说,这篇文章将他“暖”了。

    还有学生将《黑丝带系不住暴力伤医裂痕》一文中“裂痕丛生的危墙摇摇欲坠,每个过路者都可能被落石砸中。我们还都得路过”这句话抄下来,说给了他启发。

    当我告诉学生这位妈妈是谁的时候,一位女同学眨眨眼问我,她是不是像《湍流卷不走的先生》中李佩先生那样的呢?我说熊莺可没有那么老,你怎么会想到李佩先生呢?她调皮地说是种感觉啦,老师。谢谢又帮我积累了一个不放弃梦想的素材。

    距高考还有20多天,看着她蹦跳着走向教室的背影,我想这就是90后,明明是感动,也不想承认,非要说自己仅仅是为了积累个素材。


                                                                                                             邹城一中 苏琳

【“文章中母亲”的回信】

生命中每有会意都是一次成长

    亲爱的小朋友,当你们眨着大眼去老师处追问文中的那个“母亲”时,远方的我,其实同样也在追问。追问爱女笛的书简,在什么地方打动你们:一个小孩对父母——绿叶对根的深情凝望?孩子关于爱的能力和表白的成功?还是新型家庭关系中的角色认同?

    我追问红尘纷扰之中,你们的身上至今仍拥有的人之初的那份好奇、童真与绵绵爱意。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父母的一桩心事。而我,差不多与笛一同在成长。

    1岁,笛将头埋进被角,整个身子暴露在外。她唤我们去找她。“心外无物”,那是孩子眼里的真实世界。而我们的先哲,费了许多心思,才得以醒悟。

    3岁,邻家小孩养的一对鹌鹑死了。三个小孩,一丝不苟地为小生灵举行了葬礼。生命是一场盛事,死也应有尊严。任何生命生物原本并无高低贵贱之别。没有“分别心”。

    生命中每有会意,都是一次成长。

    2006年,笛已是远在他乡某高校的学子。那个夜里,我给笛写信。因为天明,将是这个纤纤小女孩20岁的生日。20岁的女孩,我该告诉她什么?

    1000多年前,诸葛亮给他的爱子写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1年前,龙应台对她19岁的儿子安德列说,“歌德曾经这样说:‘向天空他追求最美的星辰,向地上他向往所有的欲望’。19岁,我觉得,正是天上星辰和地上欲望交织、甜美和痛苦混乱重叠的时候 。你的手足无措,亲爱的,我们都经验过。”

    那个夜里,我记得,我在键盘上,一字一句敲下:“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含德,譬如初婴,百毒不能伤,猛兽不能侵。那是天下母亲为她的血脉,筑的护生篱。

    一个小生命让你知道,人世间,好多你或许永远不会知道的东西。而人该如何成长,每一茎“根”当如何滋养它的叶脉,我们仿佛永远都在秉烛夜行中。

    赤子,除了洁净,善良、真诚、纤尘不染,还有对世事充满好奇、有憧憬有梦想的意思。“仅有阳光雨露食物,是养活不了我的,”这是我常跟笛相互“撒娇”的呢语。是我与笛共同成长的秘密,也是今天我回远方的你们这封信的初衷。心怀好奇、拥有梦想,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憧憬与行动力,你们让我动容。

    今天的笛是十余年后的你们。再过十几天,你们就要高考了。每一位“你们”的身后的母亲,或许今夜正远远地望着你们用功的背影在出神。生活从来不乏美好,美好,如赤子一般的你们。

    遥祝高考顺利!

                                                                                                                             熊莺

                                                                                                      2016年5月18日夜 成都

    (题目为编者所加)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20日   09 版)

相关阅读:

妈妈会老,但你一直是少女

http://zqb.cyol.com/images/1/20160510/1462831346777_1.jpg

3岁的笛子(左)和妈妈  

    亲爱的女神娘娘:

    离婚礼开始还有整整12小时,我终于拿到了我的新娘手捧花。

    这一定是你最爱的花,大朵芍药,开得欢欢喜喜。明天婚礼现场,我不打算把它抛给我任何一个美丽的伴娘。我会捧着它,就像小时候的每一个母亲节一样,把它送给我永远优雅的母亲——一身诗意,两目清澈——就像我手工课上折好的第一只花,就像我用积攒的零花钱换来的几朵康乃馨,就像离家北上遥寄过的一大束思念。

    母亲节这天,我要结婚了。

    我的伴娘在婚礼前一天采访我,拥有一个女神妈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说,那是一个母亲,用她的身、用她的心,为我定义了女性的美。

    有些是你看得到的。

    及腰长发,像你。刺绣棉布长裙,像你。钟爱芍药牡丹,像你。

    其实这些曾是我青春期里最厌弃的,它们传统、守旧。那时我跟风,追求流行,喜欢破洞的牛仔裤。倒是成年之后,心底里忽然就腾起这些悠远又绵长的记忆。

    以后有了女儿,我也会让它们出现在她一睁眼就看到的世界里,让她无论怎样去定义自己的时尚,心里都有这样美好的记忆存在。

    有些是你听得到的。

    从一个小女生懂得美开始,你就是我的骄傲。“你妈妈太美了。”那是我的同学们见到你之后,无一例外的反应。他们赞叹你的优雅、端庄、智慧、美貌,用很多很多形容词。

    但这些,远不及我心里的那个你。

    我悄悄翻过你大学时写的诗、看的书,席慕蓉、三毛,那个年代标准的文艺女青年。

    你嫁人、生子,挽发下厨,我爸说家里最让人安心的声音就是那台似乎一直都在工作着的洗衣机。你总是在收拾、打扫、做家务。

    但,你却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你的梦想。就像,不管多忙,你总会记得在家里摆满花,黄角兰、栀子花、马蹄莲,那是一个美好的女人对家里气息的定义。

    你做记者,出现在你青春期里的名字变成你的采访对象,金庸、余光中、三毛,这是你的偶像。甚至,你也采访到了我当时的偶像五月天。你为我定义了最高级别的“追星”——和他们站在一起。

    我快中考时,也是你工作最忙碌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上大夜班看版面。我早晨起床你才刚下夜班入眠。总是一双从被窝里伸出的胳膊完成所有的“家长签字”环节。我也学着你的样子,认真做好所有我该做的事。我那无数次的学霸体验,该感谢你的信任和放手。

    我以为你怕老,因为你总会一遍遍问我“妈妈穿这个好不好看”,小时候,我常敷衍你。“不好看,你最丑”。后来明白,你注重自己的外表,那是因为你心里一直都抵抗时间,对美有最固执的坚守。

    可就在你50岁生日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妈妈与时间彻底和解了。你端着酒杯,手舞足蹈聊着你的梦想。你说起你的遗憾,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编辑,“为他人做嫁衣,没有时间去写自己真正想写的文字”,你要重新拿起笔写文章。你这么一个害怕衰老的人,眼里分明是少女的光。

    你真的开始完成你的梦想了。

    你写下“受命于天”,贴在书房里,日日提醒。为了写专栏,你去游泳、健身,用50岁的体力支撑起20岁的梦想。像每一个牵挂远方的人一样,准备好大背包,随时出发。

    有时觉得你真不像是作家,还是盖着记者的戳儿。你要写丰子恺,就必须要站在他出生、玩耍的土地上,看他的老宅,走他来时的路,去和生活在那里的人相见,执意与旧时光重逢。

    2014年春,我跟着你一道出差采访。第一次这么近地看着我的母亲为实现她的梦想,辗转奔走。

    在浙江桐乡,你与人交谈、欢笑、喝茶、流泪。你把那些小路踱了一遍又一遍,连推开一扇门、一扇窗都轻轻慢慢,郑重其事。

    我也是记者,采访对我来说是前期精心的准备、问题的罗列。我开始知道套路,懂得怎样引导采访对象说出我想要的答案。

    但你没有。你用最笨的方法获取信息——你把自己的心就这么亮亮堂堂地摆出来,贴着泥土,一餐一饭、一砖一瓦,直到小镇上的人能和你闲聊家常,直到自己不再是这片土地上的陌生人,你的采访才算结束。

    于是,我看着我53岁的妈妈,站在全球丰子恺散文奖金奖的领奖台上。她还是我小时候画里的样子:发及腰,裙过踝,30年如常。这也是我对于女性最初的认知,有美丽,也有梦想。

    再过几个小时,我就要和你一样,嫁给爱情了。我把婚礼选在母亲节这天,因为我想让所有人分享,是谁让我一直用梦想定义美丽,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眼光。但最终,我决定还是把捧花送给你,把这些我想说的话写下来,因为你珍爱文字。

    妈妈会老,但你,永远是我心里的少女。

                                                                                                        笛子于新婚前夜

                                                                                                                2016年5月8日

《 来源:中青在线 》( 2016年05月10日   05 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