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阅读进课堂#45 《寻找九色鹿》,感受《一片叶子落下来》的秋天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读者热评 |
故事飞船第45站:中国 & 美国。
这一次飞行,与以往有所不同——飞船换了新基地,孩子们升入了三年级。班里的书多了,孩子们反映更好看了。
这一次飞行,与往常感觉依旧——怀着同样的期待启程,感受故事、感受彼此、感受世界。虽然隔了整整一个暑假,孩子们依然记得上学期最后一次观看过动画《神奇飞书》。
万里无云的天空,格外湛蓝。
在新的航程开启之前,新的语文班主任寇老师承担了“安检员”的角色。自开学至今,她“马不停蹄”,带领孩子们去“爬天都峰、走槐乡”,研究《奇怪的大石头》。在刚刚度过的九月九重阳节,跟孩子们一起“忆山东兄弟”……这两天,又开始欣赏《秋天的雨》。
当孩子们声音洪亮而默契地集体背诵出二年级时学过的“离离原上草”,续接才学过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教室中,不仅是孩子们、寇老师和我,似乎连阳光都一起振奋起来。
从去年感知自然,到今年的睹物思人,这是故事飞船第二次带孩子们一起驶入秋天。
从去年一同回忆与觉察经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保留在身体中的那些有关于秋天的记忆、欣赏秋天的童诗,由小狐狸飞儿带领去体验英国的秋天,一起见证那个深秋时节大树的别样美丽……曾经的思考与共读的记忆,经由一年的时光更迭,留在孩子们记忆中的还有哪些呢?我于好奇中静静地等待,去觉察与看到。
《寻找九色鹿》的作者伊安,曾是武汉乡村的一位小姑娘。如今,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进修绘画。她用那双灵巧的手操控着剪刀和刻刀,以传统的剪纸、刻纸方式,耗时三年多呈现出这本充满意境与灵性的《寻找九色鹿》的故事。由此,我们这些长年累月生活在城市中的大人和孩子,随着住在吊脚楼中的剪纸小兔子一并步入深林的秋天,欣赏一场与梦想的美丽邂逅。
2/3的同学期待小兔子继续前行:
男生:“不能放弃它。她想找九色鹿,要是找到了九色鹿,她可以许愿‘她不会迷路’的呀!”(前面一句带过的许愿情节,孩子们记下了。)
男生:“我觉得应该继续走下去。因为找到九色鹿的时候,就可以跟她说,就可以实现妈妈的愿望了。”(三个愿望中,还有预留给妈妈的。)
女生:“老师,秋天时候有好多果子。有可能遇见一些苹果或者香蕉。”(马上有孩子补充:香蕉不是长在森林里的。但谁又能断定热带雨林里不会有一棵“救命的”香蕉树呢?)
男生:“我认为她应该继续走下去。因为她如果迷路的话,可以看太阳来辨认方向。”有孩子补充:“又没有指南针。” (二年级学过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在这个当口儿被孩子们想了起来,学以致用。)
男生:“她给她妈妈写了信,如果找到了九色鹿,她可以帮她的爸爸和妈妈,和自己的愿望一起实现。”
女生:“她本来就不知道九色鹿在哪儿,要是放弃的话,她就迷路了。所以,要是找到九色鹿的话,还可以许愿顺利回家,还有一个尽快得到吃的。”(最后一搏,反正不会比现在更差了,或者值得再尝试下呢?)
……
不需要成人的过多点播,前面孩子的疑问,后面回答的孩子们已经再积极寻找办法。这一刻,我们只是带他们一起看到。
当听到书中的小兔,恰巧被鸟儿指引选择了继续前行。班上的孩子们小小地兴奋了以下。尽管,这条路并不比之前好走。
“她可真美啊……”
随着书页翻开,孩子们“哇……”地长大了嘴巴。不需要更多的语言,你会知道他们正被精湛的剪纸画面震撼着。
至于为什么最终小兔再没遇见过九色鹿。孩子们的理解是:
1、九色鹿有可能是小兔子的爸爸妈妈装扮的。
2、也许是小兔子的幻觉、也许是她的一个梦。
正因无拘束、无框限,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解读……孩子们阅读书内的故事,我们阅读书外的孩子。
孩子们都记得,小兔子忘记了许愿。来听听孩子们的愿望吧:
“我的愿望是:让小兔子快点儿回家,别在那儿受苦啦!”(善良、关爱)
“如果是我,我想许个愿:此次考试都是100分。”(实用派)
“我的愿望是:永远都可以见到九色鹿。次次都可以许愿。”(希望美好的事情不断发生)
“如果我见到九色鹿,我想许愿:我要飞。”(从不同视角看这个世界)
“我就许个愿望:能许100个愿望。”
“要是我遇到九色鹿的话,我就许个愿望:得到无数本书,看不完的书。”(我爱阅读)
“要是我遇到九色鹿的话,我就许个愿望:让我的家人长生不老。”(如果换做“健康长寿”更恰当)
“要是我遇到九色鹿,我就让***次次考试不及格。”(全班哄笑。这是个特殊的“愿望”,孩子们给了它一个新定义:诅咒。从玩笑中,可以听到孩子的情绪。)
“我的愿望是:做警察。”
“我的愿望是:天天让故事妈妈给我讲故事听。”
……
温暖缓缓流动。
希望孩子们有勇气追寻并实践梦想,祝福梦想成真……
很多同学们看到过小区里树叶纷纷随风飘落的过程,离开小兔子的森林,飞船驶向美国的一座公园。那里也有一树树从春长到秋的叶子正在风中飞舞。踩在枯萎的、干燥的、没有水分的叶子上,也会听到清脆的声音。
还有,树叶与树叶间不平凡的对话……
对于生命与死亡这样的话题,文学以它独有的特殊方式作出呈现。无需赘述与过多的解释,舒缓地朗读书中大段落优美的文字。
“有一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孩子们猜测着:叶子变弯了(翘起来了)、叶子被踩碎了、树被砍了、叶子升天了、到西天取经去了(孩子们笑,却也很快随着朗读声安静下来)、叶子的水分没有了、到冬天了……
孩子们用嘴巴模拟深秋吹动叶子的秋风。没多久,又模拟吹落弗雷迪的风。前者强劲、后者舒缓。虽然没有对文本进行任何解释,我们是否能读懂孩子们在用风声强弱的变化表达着情绪、隐含着对文本内心的理解……
死亡,就意味着终结吗?
孩子们摇着脑袋。听听他们的想法:
男生:“一片叶子掉了以后,还会长。”
男生:“叶子腐烂以后都变成了肥料,都藏进了那个树根,给大树吸收了,春天又会长出来,是换了一种方式在休眠。”
男生:“衰亡,是另一个开始。”
男生:“一批旧叶子落下去,明年又会有一批新叶子长出来。”
对于孩子们,无论以上是他们抽调出的间接经验或直接经验,用在这个当下,真的是很恰当。联想到去年带孩子们一起上石头课(石头成为齑粉时,也便行成了新的土壤)、以养鱼的水养花、体验绿藻生成的过程,以及故事课跨年度寒暑交替间前行的规律……我更愿意相信:他们看到了生命在时间中流动、循环的过程。
继续听故事,当丹尼尔掉落的时候,孩子们用叹息表达着感性的惋惜。
做为用声音激活故事的人,始终有份幸运让你有机会看到孩子们内心的各种美好与不同阶段的成长。比如,他们的语言表达,句子结构更为完整;观点中,感性之余透露出更多理性思考、推理与逻辑的痕迹;想象力依旧那样无拘无束,不可小觑。
在秋天的怀抱中,再一次与孩子们共同感受秋天、书写记忆的感觉,美若秋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