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让孩子进入艺术发展的“正道”

标签:
爱心树创意儿童美术教育童画家育儿 |
分类: 新书热赏 |
就是展现了孩子进行各种艺术创造活动的过程。通过看、触摸、使用材料来探索材料,尝试用不
同的方式应用材料,观察随之而来的不同结果,这正是艺术创造的本质。孩子的天性就是很容易
被吸引到一个过程中,而不是去关注某个结果。所以,顺其自然,从小让孩子享受艺术创造的过
程等于让孩子进入了艺术发展的“正道”。
名。申请这所学校时,除了常规的考试,还要递交自己的三幅作品:一幅是普通的鞋;一幅是一
辆在脑中拆解后,再以自己的方式组合起来的自行车;第三幅是表达“释放”的概念,这需要有
长期把艺术创作当成探索、自我表达、尝试的经历,也就是熟悉、享受艺术创造的过程。我从小
接受的艺术教育就强调过程,着重于如何边思考边尝试运用手中的材料,而不是“你应该这样用
铅笔,你要这样画。” 因为学会绘画的的技巧并非难事,重要的是你怎样通过绘画及运用材料表
达自我。大学的艺术教育延续了这一传统。这个过程应该从小开始,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被吸引
到一个过程中,而不是去关注某个结果。
比如蔬菜画,女孩在用一棵芹菜探索拓印,感受颜料、纸、芹菜和自己的手的关系。她手上都是颜
料,说明她有机会自由探索这些材料,家长允许她乱一些、脏一些。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真正
感觉到身边的材料,自己也变成了材料的一部分。下次当他们接触到别的材料时,不会惧怕,会更
大胆地去尝试如何使用它们。而更多的可能性又从那儿诞生。如果大人一开始就说:“你要把这些
材料变成某种漂亮的东西”,孩子就会失去那种原生的动力,那种个性化的视觉审美,学会戴着别
人的眼镜去看世界,还会对艺术产生恐惧感。
躁。创作者一旦进入了焦躁状态,就很难自拔,更别谈创作了。而他为之焦躁的那个目的——照着一
个东西做出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东西,或照着一幅画临摹出一幅翻版,和创造力一点关系都没有,所
以并没有价值。为了一个价值不高的目的把价值超高的创作冲动抹杀了,这是艺术教育的误区。
如何走出这个误区?这本书里面的每个活动都会给孩子真正的艺术体验。比如吹画中,一个孩
子通过吸管吹一滩颜料,每吹一次都有不同的颜色格局产生,孩子的大脑要学会接受多少种不同的
结果,眼睛会经历多少种不同的视觉印象!探索的劲头、想象力、创造力、自己拥有一种经历的感
觉就在这点滴的尝试过程中产生。
中的快乐都洋溢在其中。每个活动都有“相约艺术家”一栏,展示了成年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这种媒介
创作的,让读者看到儿童和有成就的艺术家的艺术体验有相似之处,以及早期的艺术体验日后会有什
么结果。在使用这本书时,家长、老师要注意不要引导孩子直接去追求某个结果,比如指着书中最
后展现的一个作品和孩子说“我们来做这个”。更不要对孩子说“看,这个孩子画出了这个,你为
什么不能?” 最好不要给孩子看最后的成品,把材料准备好,给他们看一下过程,帮助孩子启动
“工程”就够了。书中的最终作品只是众多变换、想象图画的方式之一,而不是一个作者认为最理
想的主题。艺术创作经历不丰富的家长可以在和孩子玩之前,自己先体验一下。
和老师同我一样觉得这本书实用、开眼界,相信书中的艺术活动能赋予孩子真正的艺术精神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