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标签:
爱心树讲座李昕爱阅读父母育儿 |
分类: 专家导读 |
Point1:我们多用眼睛阅读,才有可能成为眼睛。
此点源自大师李欧·李奥尼《小黑鱼》的启发。在《小黑鱼》中,失掉同伴的小黑鱼内心感到非常孤独害怕,但它在海中看到了一幕幕奇迹,李奥尼使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去画小黑鱼的所见,然后当它再次见到小红鱼同伴,当小红鱼躲在礁石后面不敢出来怕被大鱼吃掉时,小黑鱼知道了“看”的重要,以及会“想”办法。最后,它组织小红鱼游成大鱼,自己当“眼睛”,把大鱼都吓跑了。我用这个故事来说明阅读的意义,多看多想,我们才有积淀,才有可能成为眼睛。
Point2:比起教孩子“如何”阅读,教孩子“渴望”阅读更重要。
每年我们都能看到,高考结束的学生们撕书发泄,这好像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正常吗?不正常。但是能理解。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出终身的阅读者——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然坚持阅读和学习,知道怎么汲取动力,也知道怎么消解难题。但事实是,我们只培养出学生阅读者——只为了应付毕业而阅读。在此,推荐各位家长老师去读《朗读手册》,这是一本“间谍秘籍”,包含了从家庭、学校搜集而来得各种读书策略,以培养快乐并能有所成就的孩子。
Q:我们应该怎么做?
Point3:读的行为比读什么更首要。
孩子凭什么喜欢读书?孩子的出生带着人进化的基因,刻在DNA上的本能是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早期的阅读特别强调是亲子共读,就是亲子共读这个行为特别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安全感的需求,对大人依恋的需求。小孩子绝对不会明白读书的那些意义,但他发现,每次看书的时候,都是大人抱着他给他读,怀抱温暖舒适,读的声音又那么亲切好听,而且大人什么事都不干,就只陪着他,他就会非常满足,认为读书这事是对自己非常有利的事,下次还可以继续干。他就会对读书感兴趣。所以,进行亲子阅读的这个行为是首要。
Point4:把阅读和快乐挂钩。
人类是喜欢享乐的。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人们会自愿地反复去做。反之,对于自己讨厌的,避之唯恐不及。快乐就像胶水,能粘住注意力。每当我们给孩子朗读、讲故事的时候,就发送“愉悦”的信息到孩子脑中,就让孩子把书本和愉悦画上等号,他就爱上阅读。
我们中国的家长特别喜欢实用性,买书的时候特别爱考虑书是不是能教给孩子知识,孩子能不能从中学到什么。如果选书的时候只考虑这点,往往就会忽略书的综合品质,比如艺术性、文学性、想象力等等。
如果觉得每读一本书,孩子就要学到一点道理,我们就会选择露骨的道德说教书给孩子读。因为故事为了某个道理服务,这些故事往往缺乏想象力、生命力和趣味性,很多孩子不喜欢这种书,家长就可能断定孩子不喜欢书。其实,是因为大人没选对书,还有阅读的心理太紧张。
分享阅读经典绘本:《乌鸦面包店》《从窗外送来的礼物》
Q:我们要怎么选书呢?
Point5:孩子的阅读生涯最好从图画书开始。
儿童绘本是最适合亲子共读的读物。好的绘本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审美力、注意力,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
分享阅读经典绘本:《晚安,大猩猩》。这种字少的绘本,特别考验家长讲的能力。这本书里可是细节多多。
Point6:只要内容不太离谱,基本上任何书都适合与孩子一起读。
这一条是希望家长放松,不要因为没给孩子看什么书,比别的孩子少看了多少书而紧张。但是这一点其实是最考验家长的,因为虽然说是任何书,但仍存在着选与讲的问题,考验的是家长本身的阅读层次。跟孩子一起读的书希望是主题丰富,高级,有智慧的。
培养孩子高级的审美标准,给他们读每类里头相对高水平的书,提高孩子的阅读品味,以后他长大了自然就能有自主选书的意识,也不必担心他选书的层次。
最容易最有效的读书方法就是真心和孩子分享书,大量广泛地阅读。家长也需要大量广泛地阅读,才能丰富自己,才知道什么是好。千万别局限在某一类,轻易地代替孩子做判断。
分享阅读经典绘本:《亚历山大和倒霉、烦人、一点都不好、糟糕透顶的一天》,这样一个主题的书家长怎么跟孩子共读呢?
Q:给孩子讲书时要注意什么?
Point7:不要一定让孩子读自己选定的书,要尊重孩子的意愿,选哪本,读哪部分,读几遍。
家长们常常发现自己要给孩子讲的书,孩子不要听,他非要听另一本,而我们自己觉得那本比这本差远了。这时,如果我们强迫孩子去听我们选的这本,就可能什么阅读效果也起不到。怎么办呢?不如遵从孩子的意愿。由孩子自己挑书让家长读,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如果家长希望加进自己选的书,可以跟孩子约定好读书规则,比如每天读三本,孩子选两本,家长选一本,这样两边的想法都能照顾到。
有时给孩子讲绘本时,孩子会跳着翻页,没等家长读完就翻过去,要看下一页了,或者还没听完,就告诉家长不要听这个。这点也是家长们不必纠结的,孩子不一定是对这本书不感兴趣,可能换一天他就能听了。当他不愿意听或选择跳着听时,尊重他的意愿。记住我们要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
Point8:不以认字为目的进行阅读。
不要指着字给孩子读绘本。我经常见到妈妈给孩子读绘本时,手指是指着字的。这样的家长会有一种潜在心理:看文字才算阅读。手指在哪里,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跟在哪里,忽略了读图。一本书几分钟就读下来。
欣赏图有什么了不起呢?除了美育的作用外,插图还提供了很多故事线索。如果一边听一边看图,孩子就能同时把语言和视觉图像结合起来,拓展了对语言的理解和想象,看图画增强了孩子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发展,情感受到陶冶。这种价值决不是文字阅读所能替代的。
当然,如果孩子主动地提出来问是什么字,我们也没必要担心,告诉他字的读音。
Point9:既不是照着书念字,也不是抛弃书面文字,完全口语化。
从小给孩子读书还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语言的习得主要靠听。在美国心理学家陈鲁博士所著的《0-6岁A+育儿法》这本心理学育儿书中,记录了多项科学研究发现。
美国两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对42个家庭进行2年半的跟踪研究。研究从孩子一岁开始,直到三岁半。参加研究的有中上产白领家庭,劳工家庭,贫困家庭。最大的发现是,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语言的使用量大相径庭。如果家长的语言丰富,孩子一小时能多听到1500词,一年多听到900万个词。往往社会阶层高的家长和孩子讲话时使用的语言越丰富。
再一个例子:父亲参与给孩子读书非常重要。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菲根做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挑一本简单的给婴儿看的书,每页上是婴儿的大照片,表情各异,没有文字。他们让七个月大婴儿的父母单独给孩子读这本书,风格自由发挥,把读书过程中父母说的每句话录下来分析。发现孩子们听到的词有三种:父母共同词、母亲独特词和父亲独特词。
研究人员跟踪测试孩子的智商和语言能力,结果发现七个月大开始从父亲那里听到的独特词越多的孩子日后语言能力越强。这说明,在母亲提供的词汇大体差别不大的情况下,父亲独特的贡献会大大影响孩子的发展。
所以说,如果给孩子讲书时,家长只采用孩子明白的简单词汇讲,会让孩子少听到很多平常说话听不到的词;如果家长只是照着书来念,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互动,这样的亲子阅读也不是高质量的。
Point10:不用电子阅读代替书本阅读。
孩子应该少看电视,少玩电脑,我觉得家长都明白。但问题是怎么做到?让孩子远离电视和电脑,家长需要提供给孩子更有趣的活动——一起读书、玩耍,亲近自然等,否则,孩子不看电视玩电脑,他干什么呢?你让孩子不看电视玩电脑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