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爱心树童书
爱心树童书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16
  • 关注人气:2,9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在绘本与文字书之间——爱心树第三次经典童书品读会纪要(二)

(2011-12-15 11:07:52)
标签:

爱心树

品读会

李甦

绘本

儿童文学

识字

育儿

分类: 活动掠影

李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语言与认知发展,她目前特别关注的是由图画引发的儿童叙事能力的发展。

 阅读,在绘本与文字书之间——爱心树第三次经典童书品读会纪要(二)

第一,绘本中的文字,孩子看到了,但时间很短

我们曾经做了很有意思的研究,从中发现,环境当中的文字,孩子可能毫不犹豫就能认出来,3岁孩子可能说我要去肯德基或者麦当劳,到底他看的是什么?我们把跟商标有关的线索逐渐剔除,从颜色、字体慢慢剔除到它在文本当中文字的出现,看不同年龄孩子到底认识的怎么样。35岁孩子真正认识的这个图标,不是字本身,而且还是有很多其他线索帮助他认识的。但是,这种认识能力慢慢在5岁时候逐渐增高。这说明,5岁的确是孩子对于文字信息比较关注的非常重要的年龄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学前期绘本阅读中我们大概什么时候该引导他关注文字。

45岁的孩子确实看到了图画中的文字,但是他的眼睛直接注视文字的时间只占看书整体时间的6%,相对来讲会很少。比如说亲子共读的时间,如果大约是两分钟,孩子对于图画书当中文字的关注大概不足5秒,而且这种结果在各种形式的故事中都是如此,不论图画当中这个文字给他多么醒目的标记或者上什么样的颜色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且很多研究也发现,孩子很少会对书中有关文字的知识进行提问,他们大量的问题是针对于故事讲的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对于文字知识本身的提问,最多他们只会问这个字是什么意义,但是对于文字知识本身的东西,比如为什么这个字我要从左往我右念,为什么文字和文字之间要有间隔,为什么文字要代表一定的意义,这些方面的提问是比较少的。大家不用对这个问题特别悲观,因为我们后面还会看到很多人对这种结果的解释。

如果是有成人用手指引的话,指着孩子去关注图画书上的内容,他对文字注视的时间有一个增长的,特别是在5岁~7岁这个阶段,是儿童在成人引导下能够关注文字的非常重要的年龄阶段。有成人的指导,孩子注视时间有明显的增加。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在亲子共读的过程当中,除了我们要看图画书当中的图之外,成人应该在哪些方面做指引更好。

 

 

第二,认字与理解建构意义

     还有很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期孩子对于文字的兴趣,对书籍的兴趣,父母对于孩子阅读的关注,这些都是可能预测他以后阅读能力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并不在于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识字量的具体的多少,而是本身他对文字的兴趣,还有对于书的兴趣。其实它给我们一个启发,在学前期的绘本和后期的文本阅读当中,早期成人能做什么,怎么做,态度倾向性的引导远远重于识字量的多少。

    说到阅读,不论是图画书阅读还是后期文本阅读,大家都认可一点,理解这里面的意义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我们要读一个东西一定要读懂它,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字,找到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或者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思想。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在图画书和文本书里面建立联系,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会建构意义或者理解意义,这个能力可能会直接指向他后期对于文本的阅读。

    对于词语的识别也很重要,刚才陈老师也提到,我们认字不是说不可以,但是很重要的是什么叫做真正的认字。如果只是会把一个字跟另外一个字区分开来看,可能还不算认字,真正对于字的认识,应该是把这个字的视觉形态上的东西和他口语上的发音,以及他表达的头脑当中的意义建立起来。也就是说,孩子要真正知道一个字可以表达我口语当中要说的某些音的意义。所以我想回应一下陈老师刚才提的观点,陈老师提到他们从4岁做听说读写绘的活动,这个活动当中把握了特别重要的核心点,就是符号能力的发展。不管听、说、读、写、绘哪一项,其实都是儿童使用一种符号来表达和建构意义的活动。我们人类认知的发展当中很重要的是对于符号的使用,当然包括创造和理解。您把这5个符号活动联系起来的话,我相信肯定会对孩子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内在机制问题,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作用,但是根本的想法是他通过符号载体唤起孩子经验与意义之间的连接,这是我们人类对于意义解读的很重要的一个能力的培养。

谈到意义的理解和建构,还是回到我们的孩子身上来谈,小小的孩子看到图之后,他是怎么样读的?他怎么样建构这个意义的?也是通过一些研究给大家展示一下。早期绘本当中的意义建构,很重要一点是要理解孩子怎么样看图的,他看图画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认知上的特点。帮他建构意义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理解书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

    这是我们06年做的研究,结果发现,孩子在建构意义的时候会慢慢经过认知上的变化,慢慢会出现相对完整的框架。这是我们从一幅图当中看到的,当然我们绘本画应该是多幅图相连的,同样也存在这样一些信息上的联系或者整合。

这本书《一个男孩、一条狗和一只青蛙》,有40多个国家的人专门用这本书研究孩子讲故事能力的发展。从中发现,孩子在阅读过程当中,有一些信息他可能很难关注到,而这些信息恰恰又是孩子在理解或者建立意义当中很重要的一些点,所以需要我们去做一些引导和提示。

    我们当时在幼儿园把它复印成一个大书让小孩看,包括两岁多的孩子,其实他不一定全部明白,但是他们特别喜欢看这个书。至于这里面的原因,时间有限我这里不做过多分析,但是大家可以看得到,虽然没有字,但是图画当中的信息、动作或者眼神的传递,让这个情节推动的非常有趣,这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们还发现,孩子对于相同时间段同时发生的一件事情的概念的很难理解。成人要发现他可能在哪些地方理解比较困难,把握那个最容易让他建立联系的地方。

第三,早期阅读的质量与父母、儿童、图书三者的作用

我们怎么样为孩子早期阅读提供支持,这也是我最近一两年特别关注的问题。儿童在读书当中,他们需要有自己的时间对书籍探索,需要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书,但是同样也离不开成人很好的支持。现在不是说要不要支持,而是我们的支持怎么样更好促进孩子对图书的阅读。Fletcher认为早期孩子阅读的质量跟父母、儿童、图书三部分作用的结果,任何一部分都会对阅读质量产生影响。

大部分早期阅读是发生在家庭情景当中的。我们不同研究领域的人怎么样合作起来做更好的事情。

比如从儿童的角度,我们父母可以用很多成熟的问卷或者心理学工具对他的能力进行更好的界定和划分,包括图画书阅读的个体差异。这个在入小学之前表现非常明显,包括家庭的环境、父母和他的互动当中的模式都会对他产生影响。这些问题怎么样复杂交织在孩子身上,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这个特别重要。

从图书的角度,它们是怎么和儿童相互作用对阅读产生影响的,等等。

为什么中国家长那么想让孩子早点认字呢?就是因为中国汉字当中没有任何语音线索和视觉形象做任何匹配,只能靠大量的记忆把它记住,这个音和字之间,除了形声字之间有一个联系之外,这个对孩子来说很难记忆。因为没有工具,不认识字就很难促进他进一步去读。我们希望能够开展一些中国本土的亲子共同研究,我们强调帮助不同年龄的父母,因为不同年龄孩子变化确实不同的,包括帮助这些父母怎么样掌握跟孩子共读的特定阅读技巧,我们如果引导孩子关注文字,我们怎么引导他,不同年龄孩子应该关注文字哪些方面,包括字形的还是排列的,还是它的读法,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建立阅读的能力,一般阅读有什么样的框架,我们开始读什么,到什么部分怎么样推进,随着跟孩子在学前期绘本阅读,我们要慢慢培养搭建他阅读的能力,怎么去读这个东西,这个会迁移

到很多后期文本阅读当中。当然还有孩子的动机、兴趣和阅读的效能感,我很自信,我能胜任阅读的工作。这些问题都希望能有中国孩子的数据来讲话,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极大的促进这方面的研究。

第四,绘本对心智启迪的作用会延续到文字阅读

结束之前我还是以《鸡蛋哥哥》这个绘本来说,不论我们怎么去引导孩子读书,我们千万不要忽略到绘本本身带给我们启迪孩子心智发展的作用,而这些作用会成为孩子积极的经验,会促使他今后愿意从事阅读活动。

《鸡蛋哥哥》这套书反映的是一个孩子面对变化和未知世界当中的一些心理上的变化,很多绘本都给我们传递很多孩子在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困难,比如《鸡蛋哥哥》有一种鸡蛋壳破了之前内心焦虑的情绪,包括破了之后怎么样的轻松和喜悦。孩子对未知世界不知道的情况下的一种恐惧和焦虑,当他出来之后又有比较轻松、比较坦然的心态接纳自己:虽然和过去虽然样子不一样,但是还挺帅的。这是在发展变化过程当中每个孩子面对的问题。

我们在关注文字或者引导孩子阅读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忘记绘本本身就有很多启迪孩子心智的功能,它能够引起孩子情绪的共鸣,包括能够帮助孩子找到应对的策略,这些对于他发展当中的积极的体验,会作为隐性的力量推动他,以后继续愿意从事这种阅读的活动,直至终身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阅读,在绘本与文字书之间——爱心树第三次经典童书品读会纪要(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