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7.4《磨……》
曾写过两段《好事多磨……》,其一“浮躁让我们不知不觉丢弃了传统的‘沉着’,祖先说,‘好事’源自‘多磨’;磨,既指过程中经过的研磨、琢磨,亦包括精神上经受住了磨难、挫折,经过‘磨’的‘好事’无一不是水到渠成的‘天时地利人和’。”其二“年轻时崇尚思维敏捷、别具一格,老了喜欢反复思索、循规蹈‘辙’;有一种力量来自于‘钝感’,它们叫‘多揣摩’‘不着急’‘再坚持’,老话称之‘好事多磨’。”翻出它们重读,仍觉有话要说——
1、磨于多实践。磨,肯定不是“一次性”的,它与“反复”结缘,比方说“磨刀”之类。人的好品性需要“磨”去历练,过好日子需要与之协调的心灵安宁、踏实,亦与其经历过的“磨砺”息息相关,系“经过许多事”之后的收获。前天有一年轻艺友告诉我正在排练新作;我嘱咐他,不光排练,还要多经舞台的实践,因为我看到的舞台艺术佳作,无一不是与观众们“磨合”出来的。
2、磨在勤总结。艺谚有“百练不如一琢磨”之说;美好的人生皆是善于总结的结果。艺术上硬耗时间的“傻练”与人生“随着大溜走”的方向一样,容易失去理性而麻醉于迷茫。美学家李泽厚说过这样的话,学习过程中的导师并不重要,而比它更重要的是热爱、读书及其时间的积累和对其方法的不断总结。我个人觉得,“不断总结”对做人、从艺的认识自我、校正方向尤为重要。
3、磨是真韧劲。“磨”容不得“半途而废”,它是货真价实的韧劲儿。韧,在认识自我的理性与自觉中,需要矢志不移、坚持到底。由此而写过《挺住》“或许栽倒仅仅就差‘半步’,不长的距离只因没有‘挺住’;‘挺住’,绝不仅仅是耐得住孤独、磨难、冷酷,也包括不屑缠绵于虚名及其炫富……”。
4、磨要下实力。演艺圈的艺谚里,有“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的说法。在自己的人生里,曾把“磨难”视为《桥梁……》磨难,能让人趴下也能赐予力量使人奋发图强,顺利,可让人得意也可让人变得不思进取、轻率张狂;世间很多事物都是双刃剑——我,只想通过努力、用功,把它们统统变成最终前行‘过河’的桥梁。”
活到今天,做人、从艺经历告诉我,过日子、从事艺术,最可靠的“关系”“力量”就是自己不断地、顺其自然地、坦荡从容地寻求上进与持之以恒。(立生边想边说于2022年7月4日晨)
安民告示:大家好,明天参加老朋友活动“向前向东向前进!”计划两天,今天开始停止发帖。谢谢大家,回来再说。昨天中国男篮第四节只得了三分球,让澳大利亚打蒙了。虽然客场也输的莫名其妙!中国女排3:1险胜韩国,险在第四局,韩国24:21领先。眼看着就打第五局,结果中国女排挽救了局点26:24取得了胜利。王焕辰大哥提示:“山东泰山2:0胜广州城!”谢谢大哥,回来再说吧。
2022.7.7 理……
这些年来,没有“跟人”,却被“理”始终牵着走。曲艺是啥?“曲折、婉转地说故事而明道理的艺术”,曲艺理论家会把它给你说清楚了;我力求用“排除法”诠释它——“平铺直叙,不是曲艺。”这样的思维,甚至影响到了我的写作,从来都认为,缺少“勾人”阅读或聆听的文字,不可能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及其说唱文学结缘,“四大名著”哪一部不具备“欲知后事如何”的吸引力?!其实,尽管懂得低头、低调的重要与价值,从骨子里也有不服气某些人的时候;但对创作或表演出佳作且富有令人欢喜之“道理”者,我心甘情愿而甘拜下风。因为知道“傲气”“怨气”一点正能量也没有,惟有规规矩矩地服输、努力,才是应有正道与正理——看看,这不又归咎到“理”上来了不是?!用“真玩意儿”说话比什么都好使。
中国老话里藏着许多真相,如“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就是说“寸步难行”无非就是相对而言,“多行不义必自毙”才是绝对的必然之果。我2020年去北京欲进行脑听神经瘤的手术,后因心脏早搏而手术未做。临行前与好友高洪胜先生与其夫人话别。洪胜老师的夫人苏蕾女士说,如果你到了非手术不可的地步,负责任的医院是不会轻易让你出院离开的——这是它们的职业道德;让你回家调理心脏早搏,说明你目前身体状况还行……知道他们夫妻如此说是宽慰我;但又觉得她的话很在理,所以对自己增加了“自信心”。从来听理、认理、服理,回头再看当时没手术乃是“天意”,当下并无不适的异常。
理,一定要说给讲道理、认理由的人听;思维、审美都不在相同、相近的“频道”,它就是一堆的“糊涂话”,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扯不清”;对人说过“对牛弹琴”中的“牛”并没错,根本在于“人”没选择准知音。
写过《服“理”》“特别、特别喜欢你,你的名字叫作‘道理’;强势只能让我胆怯、回避,而你却让我懂得‘服从’是一种素养、境界、进取……”(立生边想边说于2022年7月6日清晨)
大家好,莱州第一批两日游圆满成功凯旋而归。今天小暑,今天这个日子让我们浮想联翩记忆在心,听说日本鬼子完成了在中国的“文化侵略”,在中国设立了很多不让中国人进入的“学校”,妄想建立“王道乐土”?让死去的抗日英雄死不瞑目!昨天山东泰山2:1绝杀长春亚泰,实现三连胜。
2022.7、8小……
这里的“小”,是对应“老”而言。惟有“老”对“小”,才有舐犊情深的情感真诚。有回好友唐爱国的妻子表扬我说,朋友中的张健(省电视台导演)对他外孙女最尽力、其次就是你了……其实,现实中哪个爷爷、姥爷辈对“隔辈人”不是竭尽全力的?!前些天有人提出找三五知己聚聚,结果有人当即反馈,此事甚好,只是在家得伺候孙子难以脱身。“小”是“老”当下的头等大事。引起我说起“小”之话题的,是老友剧作家吕佩先生。他写了近一辈子的戏,书架上有他签名的厚厚几大本;但,吃过他两顿饭却皆与他本人及其戏毫无关系。他的“破费”“割腕儿”皆源于他心里有“小”——
那年他女儿结婚,在毛主席当年曾下榻过的“济南交际处”,晚上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自助宴会”,多年未曾谋面的许多朋友都在那儿相遇了,玩得非常尽兴。我后来给自己的女儿操办婚礼,希望承办的酒店不要安排第二家婚宴;对方说,我们可以承办100多桌呢,我竟不知天高地厚地回答,多少桌我们也包了。当爹的为了女儿的终身大事啥都可以无所畏惧——爱,能让亲爹改变常性、失去理性而“宁可打肿脸充胖子”;“老”对“小”的真情甘于“孤注一掷”,由此可见一斑。吕佩先生的女儿吕品品,后来是影视圈里的名编剧,写过不少有影响力的电影、电视剧,网上一查“吕品品”便会自动跳出“一大串”名字。由此想到,“小”是“老”的引以为傲;他坚信女儿的“当下”,所以他当初的“破费”,成为一种收获过程中的“施肥”;否则只能视为“大操大办”了。不少老年夫妻,面上多是女长辈为“小”事无巨细地操劳,男性老人则表现在关键时刻的“大无畏”上。他们为“小”的成长、提升,各司其职、尽心尽力。
还有一回吕佩先生做东,是给一个当大型文化公司老总的侄子“撑场子”。许多有影响的人,都被吕佩先生逐一请来。老了后的我,在回忆、品味中,又体验了回“老”对“小”的成长、成功的精心与深刻。这桌饭,就是为了让大家与其侄子认识与熟悉一下。吕佩脸上始终按捺不住“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喜悦,觉得老吕家后人“当老总”“有出息”,比他自己“写大戏”更显真力量。即使他侄子与诸位后来并无太多交往;但“老”对“小”的有心、用心、尽心,让我有了“感同身受”的体验。
我主张、拥护艺术的以小见大,大,绝不是大制作、大团队、大规模,是大视野、大胸襟、大格局的大作家、大演员“浓缩”创造成的、带给人由此及彼之联想的“小故事”“小人物”——它是艺术家心血、汗水的“结晶”。其实艺术传承,亦有一种“以小见大”的现状:晚辈的成功会带给老(大)辈以无限的自信(这亦是其“作品”);这些“小”则是前辈“甘于奉献”“乐于牺牲”的自然收获。作者(老)与作品(小)的关系,永远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所有的“存在”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收获。师父(老)的价值,只能用徒弟(小)去验证。
“老”(作者、演员)对“小”(作品)的伟大,在于其“只事耕耘,不问收获”。想说,所有的“收获”都有其“所以然”的理由;当下许多“小”的成功,都与“老”的当初用心良苦有关;反之亦然……(立生边想边说于2022年7月7日下午)
早上好,谢谢您,天天快乐。诗人新作。七绝.“七七事变”85周年记念日感怀(新韵)四首
文: 国云峰
一、七七事变狼烟起,抗日全国大幕开。敌忾同仇拼血战,驱逐鬼子乐舒怀。
二、七七事变国人醒,落后贫穷受辱欺。发展富强身自硬,妖魔恶霸亦无机。
三、七七事变国人记,盛世居安莫忘危。狼狈怀奸常虎视,中华利剑闪铓辉。
四、七七事变刻铭骨,华夏儿孙必爱国。聚力凝心跟党走,梦圆复兴共和谐。2022.07.07
2022.7.9欠……
“好东西别让人吃够……”诗人桑恒昌告诉我这句话的时候,还举例说,它是一位著名厨师的“绝技”,是用小盘“有限彰显无限“的美味道,勾着你再想吃。这话让我咂摸、咀嚼到今天,仍觉余味无穷。受其影响,知道了它们——
好文字以一当十。一早陪老娘去公园,侍奉她吃过午饭后,坐在电脑前开始写《土坷垃……》,一起呵成后,发现它竟有1400百多字,当觉察出文字“删繁就简”的重要时,想起了桑恒昌老师当初讲的这则“吃不够”的故事。诚然,文字的“以一当十”早就懂得,可是它需要富有“厚积薄发”的素养啊?!唉,这可不是“一足而就”的事情……
深思考意味无穷。深思考才能抵达令人意味无穷的“诗意”。作家王连成说,作品没有或缺失趣味性,是因为写作者根本不是富有趣味性的人。我认这理,觉得语言没有令人品的意味,同样是因为我的思考没有达到令人品的深度、境界。
美日子生生不息。过日子得有“吃着一块肉、夹着一块肉、碗里看着一块肉”的“战略思维”。我的写作,得具备可以完成“长篇巨著”的积累,然后把它“浓缩”成“小玩意儿”,才可能变成“欲知后事如何”的魔力。现在的真相,与其恰恰相反。
强素养言简意赅。我们南山的家,院里有石榴、柿子与枣三棵树,让它们“结果”,除了浇水,还得会删剪树枝。由此写了《舍弃……》“西方谚语说,上帝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所言准备,一定对其所以然的明白及其思考;
有限的生命怎可能令你面面俱到?!只能用剪裁、舍弃,换取最终那一点点我的最好……”
如此表述过自己的《求……》“思求深;语求新;人求欠;爱求真……”明天始,“边想边说”就学着删减……(立生边想边说于2022年7月8日下午)
早上好,谢谢您,周末愉快。老朋友一首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太灵验了!转发翟建伟老师推荐的帖子:都说青春很酷,谁能回头再度;珍惜当下每步,美丽风光无数。收下我的祝福,平安健康永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