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之旅
(2024-07-31 16:40:57)
标签:
文化 |
大同,在我的学生时代从书本、新闻当中给留下的印象是中国的煤都,当时国家还专门修建了一条大秦铁路,把那里盛产的原煤运往秦皇岛出海。
2009年暑期的一天,我与几个同事开着小车早上从淮出发去体验内蒙草原,中间不休息当天傍晚便到了大同,我们顺便找了家旅馆住下,为的是第二天方便去看云冈石窟。晚上在一家酒馆吃饭时,店老板说了句话“这里夏天温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让我记住了大同夏天的宜人和美好。在后来的那么多年里,每到夏天在家乡酷热难耐时,我便想起了大同那个凉爽的夏夜,以及隔天早上在四子王旗草原被冻的瑟瑟发抖的经历,从而发誓一定找机会在酷暑时节到大同呆上一段时间,顺便再到草原去体验一把。
今年暑假要去大同。我离出行一个多月前便开始了行程规划,首先是去大同能看到什么,对于一向关注历史文化的我来说,大同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定会有看头;另外,大同的风光很美,十五年前我已经沿途观赏过了,还没看够;再者,经过十几年的修复,听说大同古城已经有了相当的气势。这些都促使我今年的大同之旅一定要达成。
7月9日夜里,我与妻辗转徐州乘卧铺火车去大同,第二天经过临汾、第四天路过洪洞,于12日晚上入住大同民宿。我们住的是一家民宿的主卧,房间挺大,设施齐备,窗台上,满枝开放的紫色花朵十分艳丽。尽管家乡的此时闷热潮湿,可这里十分凉爽宜人。
第二天上午阳光灿烂,人走在阳光里凉风习习。第一站我肯定是要去古城感受一下古都的魅力。走在古城的街头,一幅宣传海报很是震撼:秦汉名邑、北魏京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大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自古以来是蒙古高原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这里既是胡汉相争、北拒匈奴的起点,也是经贸交往、民族混居之地。早在2300多年前,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拉开了大同地区民族交融的序章,到了汉代,大同商贸往来、文化交流日盛,既有高祖被困的遗迹,也留下了昭君出塞等诸多传说。
及后,鲜卑人将这里定名平城,立为都城,建立北魏。他们主动拥抱融合,深度推行变革。这些措施,成为后来大唐盛世的重要基石。鲁迅先生曾说唐人‘大有胡气’,意思是唐代继承了北魏时代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大同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异域胡商会聚、奇珍异宝云集,既是民族交融之地,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核心区域之一。
大同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古都之一。走进整修如初的古都大同,像是打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文化长卷。作为中国北方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千年时光为这里沉淀了太多熠熠发光的文化瑰宝。
首先是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阴山之南)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
其次是古朴精美的辽金巨刹,漫步古城,华严寺、善化寺等遗迹彰显着大同厚重文化底蕴。云中古刹华严寺,是历史之珍品,是文物之精华。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寺院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东西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这座隆盛于辽金两朝西京重地的北国梵宫,寺内的建筑、塑像、壁藏、壁画、平綦、藻井等,以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技艺之高超,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主殿大雄宝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依旧址重修,面阔九间,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薄伽教藏大殿中央佛坛上供奉的31尊辽代泥塑堪称辽塑精品,尤以合掌露齿菩萨为最,惟妙惟肖,史学家郑振铎先生赞其为“东方维纳斯”;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有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惟一。
善化寺靠近南城门内,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圆满和尚主持重修重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朵殿。东侧为文殊阁,西侧为普贤阁。除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和普贤阁为辽金建筑外,其余两侧配殿和钟鼓楼为明清时期建筑。寺内保存金代塑像34尊,清代壁画190平方米。明代塑像9尊,金碑2通,明清重修碑3通。
当你走进这两座禅寺,便深感进入了佛家净地,全身心都受到感化。妻沉湎于跪拜释迦牟尼佛和普贤、文殊两位菩萨,祈福护佑,而我则为当代修复古城的功臣耿彦波书写在华严寺山门的一副楹联所触动:“人生百年如朝露活在当下,世间万事如浮云乐住心中”。
给我震撼的还有代王府的壮观、九龙壁的精美。代王府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改封为代王后,就藩大同所建的王府,其规模、建制和恢弘程度被称为中国“小故宫”。宫前照壁——九龙壁是全国最大的九龙壁,由426块特制的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体积是北海九龙壁的三倍,它的建造年代比北京北海九龙壁早250年,是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
恢弘壮观的古老城池。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军事位置十分险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对其进行增筑,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战争动乱、风雨蚕食,近代以来,大同城墙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很多只留下遗迹。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巍峨壮美的古城墙,碧波荡漾的护城河,美丽惬意的带状公园,与古城内古韵悠长、风格迥异的寺庙教堂、阁楼牌坊、四合院落交相辉映,大同古城“北魏帝都、明清重镇”辉煌再现。
在大同,千年风韵随处可见,历史脉动触手可及。
大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和不可移动文物3000多处,古建筑、古遗址多达280多处。大同的文化家底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
如今的大同,天蓝、树绿、水清,被厚重文化滋养的大同人不失淳朴。时光流转千年,这座古城因文化而熠熠生辉,因转型而生机勃勃。
自然风光之土林和恒山
大同还有能代表漠北风光的土林。独特的地貌景观是由大自然经过数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的,彩色山体和千姿百态的土柱、土墙、土城堡等景观,构成了一个奇幻而神秘的世界,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蓝天白云之下,当我站在还没有被风雨冲刷、地势开阔的土林之上,远看漠北,北朝民歌中呈现的景象历历在目:疏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恒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既有雄浑的山系,也有错落的庙宇。恒山庙群,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后经唐、金、元重修,恒宗殿、九天宫、纯阳宫、关帝庙、文昌庙魁星楼、羽化堂。对八仙人物中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纪念之地随处可见。恒山建筑群建筑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中国道教圣地,号称“第五小洞天”。
恒山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中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全寺共有殿阁40间,悬空寺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传说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最后再顺便说一下我们此次旅行经过的临汾姑射山和洪洞大槐树。姑射山是历史名山,名声在外,现今的旅游资源没有很好的开发,交通不便。我神驰已久,既然来了,打的前往,其感受发在我的朋友圈中。
洪洞大槐树下,那是海内外几乎所有姓氏认祖归宗的地方,这次旅行我只是顺便感受一下,我始终认为我陈姓来自陈国淮阳,陈胡公是天下陈氏祖先,我们都是舜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