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明心学妙用

(2022-11-21 16:38:31)
    

阳明心学的直接源头是儒家思想,具体地说是对宋儒编纂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五经》当中涉及到修身、治学等方面的经典解读及运用。阅读和理解阳明心学,不具备儒家传统思想基础,便不能掌握其内在的机理。

   阳明心学的深厚功底是佛道之学,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子《道德经》中“道之贵、德之尊”,为其学说提供了世界观、宇宙观的本体论遵循,庄子哲学“静心、凝神”观点为其学说提供了宽阔的方法论启示。阅读和理解阳明心学,不具备道家思想和文化哲学,便不能掌握其深刻的内涵。

   阳明心学为从事教育和企业管理的一大批有识之士所推崇和运用,这是与该心学体系的实践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特征相关联的。实践理性让人在工作学习中追求一种崇高感,为事业树立一个方向,实现一种道德约束和情感激励;价值理性让人在目标追求中去寻找一种生命意义,即从事某项学习和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以及有何价值;工具理性则是让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力求去掌握技巧、熟练技能,作为立足于群体、社会的工具和条件,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国人在寻求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上基本上都是按照实用、功利的工具性原则作为起点,以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作为目标追求来处理人与外物、与自身的关系的。人从本质上是自私的,所谓“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芸芸众生为了生活不得不逐利奔波,即使官僚阶层也为自己的功名利禄忧心焦虑,用心学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被欲望蒙蔽了儒释道的宗旨就是要去除遮蔽以正心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内省”的基础上,这也正是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阳明心学没有离开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关键是通过这样一种内心深处的自省自励,使人与世界(外在、对象、物)的关系由实用关系(它的存在有何用处),上升到价值关系(它的存在对我有何意义),进而上升到道德关系(它让我在丰富的关系中更有归属,感到崇高)。

    阳明心学运用于教育方式、学习方法的改进,促进教与学的效果达成,几百年来对于丰富中国传统教育形式是最有直接意义的。通观王阳明整个心学观点形成,正是他以老师的身份向门人讲授儒家经典深意,辨析时代思潮困惑,回答修身立志课题等过程中发生的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时至今日,我们在教育领域里的常用词汇“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蒙以养正”等都能在阳明心学中找到思想根源,甚至“知行合一”,更是拿来直接所用。近年来,随着教育“内卷”之风愈发凶猛,从阳明心学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教育从本质上正在发生悄无声息的历史性转变,教育的工具性特征越发明确,刷题、应考正成为千百万人应对残酷竞争的现实选择。现实真的像当年阳明先生感叹的“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心愈趋愈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重拾起阳明心学,用以系统化地立德施教、修身养正,已变得愈发艰难。

   “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阳明心学之于企业管理,一大批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胸怀大任,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正做得风生水起,究其本源来说,他们是相通的。

管理是一个工具。先看我们是如何克服欲望困扰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人之七情,人之常情,“人心合有”。现代管理的基本工具是制度管理,作为管理对象的人是复杂的,私欲是最大的敌人,沟通是最大的障碍。如何剔除私欲之蔽,让共同愿景植根于心,阳明心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先生说,“须学以去其昏蔽”,通过学习建立愿景,实现平和宁静,达到“廓然大公”;“心外无物”,就是让员工更多的关注内心;“岩中花树”,就是要打破每个人自以为是的现象幻觉;“心即理”,就是让每个人树立正心,因为你的正心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真实的样子。

  管理是一门科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起每一位员工的正心诚意,做到“知行合一”,在做好每一个工作环节中都具有责任心、忠诚度和担当精神。需知价值观偏差才是管理无效的真正原因。

  “要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要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员工的内心,不断地在事上磨炼,练就内心强大的力量,“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不要抱怨环境不好,不必过分依赖外力,静定下来,“安则一心一意在此处”。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心无旁骛,心平气和,目标明确,主动作为,以一种强大的执行力贯彻始终。

  管理是一种文化。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核心,要让组织成员的内心良知觉醒,去“复正那上天赋予的心性”,提升“万物一体,兼善天下”的境界,使企业拥有持续发展而不竭的源泉动力。同时也要用充满创意的产品和充满善意的服务,唤醒顾客内心的“良知”,使顾客一直跟随着企业,不离不弃。须知“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看你亦是圣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是圣人。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每一个成员的全面发展。

企业文化和财富是一体的,文化是财富的灵魂,财富是文化的变现。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每一个成员的全面发展,不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宠物和私产,而是成为从管理者到员工,每个人共同的生存处所、精神家园、心灵港湾。

  在企业管理从工具到文化的递进过程中,阳明心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管理者要做的就是“使认同,建心则”。让领导者的管理理念、计划方案变成团队的自觉认同,为达成愿景,建立良好的内心法则,形成共同的意志信念。一股暖流在升腾,一份使命在召唤,心向往之,安之若素。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思想智慧,它能参透世事人心,像一束光穿透迷雾,照亮人们前行的路。而今,面对疫情对社会的冲击,强权对经济的干预,世界如此险恶,怎样才能使内心强大?现实如此浮躁,如何才能走出思想迷茫?命运如此残酷,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人生?想当年曾国藩精研阳明心学,编练湘军交战太平军,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稻盛和夫应用阳明心学,将传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练就世界百强,终成“经营之圣”。今天的我们依然坚信阳明心学的存在价值,以它为体,体用一源,就像能够拨正航向的心路灯塔, 时刻指引我们立志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人生转折
后一篇:走近苏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