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家认知三阶段

(2022-03-22 15:50:20)
   《庄子》当中很多地方引用《列子》之中的故事,有寓言,有重言,有卮言,首篇就讲了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指出他的本事可以达到乘着风随处飘荡十五日而返,虽是自然而然,没刻意求福,但还是有待于风,不能完全自由。
     那么列子是怎么学习御风之术的,《庄子》当中没有引用,不知为什么,但《列子》有一篇很典型地谈到了御风术也就是修道术,其实也很恰当地阐述了道家认知三个阶段即“无知——有知——无知”。
    这一段是在《列子.黄帝篇》中讲的:列子和老商氏学道,一同学的有师友伯高子,学到最后可以御风而行,有个人叫做尹生的知道后,和列子学习,十反而十不告,最后心里气愤不学了,列子也没留他,过了一段尹生还不甘心,又去找列子,列子问他为什么来来去去的,他说,我来了你不教我,所以就赌气走了,不甘心又回来了,列子说我以为你很通达,想不到你如此浅薄,你先坐下吧!我告诉你我怎么学的,具体就是下面这一段:
    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开始)念是非,口庚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更无是非;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外内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心凝形释,骨内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
    人有是非观、利害观是由于人的分别心所致,这个观念是在人来到世上就被感官感受,并由环境影响,逐步形成的,从口到心,从感官到内心,也是经过一个过程的,这就是上面故事中的“三年之后”,只是感性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知性观;从观念再上升到系统性的知识,又要经过“五年之后”、“七年之后”这个漫长的阶段,理性认识固定了,就可以推进思维、指导实践。是非利害在生动的认识和实践反复碰撞、洗练中,观念在优化提升;相互交融一系列过程最终也是有边际的,形成的认识、积累的经验,最终需要提升到达新的彼岸,这个彼岸就是在“九年之后”的阶段,人在环境中系统的反思、领悟,最后达到觉解,消除了分别心,是非利害的边界隔阂得以打通,一缕阳光照进心灵,身体便如木叶干壳般随风飘荡,自由翱翔。
   以上这个认识过程和康德所揭示的“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基本相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过参禅的三重境界,也与上述具有某种意境上的联系: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