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2022-03-21 11:16:53)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讲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意在讲无为,揭示了达到无为需要下的功夫,以及达到无为带来的结果,向我们展示了道家思想的精妙。
理解这段话,首先要把握这八个字“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里面奥义深刻:
首先它道出了人的生命是一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过程:前半生“为学日益”,后半生需要“为道日损”;前半生要不断的做加法,自加压力,多学习知识,多积累实践,多熟练技能,多增进经验,多丰富物质财富,多累加名声荣誉,多强化精神进取心,因为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多了解掌握,才能使一个人适应自然、立足于社会;后半生就要开始做减法了,不断精减物质欲望,不断减轻身心上的负担,不断减少运动强度,不断减少名利追求,少之又少,甚至放空自己,就能达到对人生的彻悟,也就接近于“道”层面,可以保身、尽年,这样的人生才是清醒、有意义的,不枉到世上走一趟。
再者它也揭示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我们面前的客观事物,第一位的是要进行学习研究,过程中发挥的是主观作用,能动性越强,越能进入事物的内部,但是事物的本质毕竟是客观的,要上升高度看待事物,要解除分别心、减少成见,主观的偏见越少就越接近客观真理,少之又少,甚至放空自己,就是进入无为的状态了,也就接近于“道”层面,实现人在事物面前的意志自由。
同时它也要求我们善于总结,讲究智慧。为学日益是要解决过程中的态度问题,对待所有的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在战术上多加重视,不放松每一个环节,往往一个细节就可以决定全盘的成败;为道日损是要注意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不能事无巨细,要讲究战略和策略,做好规划和部署,善于抓主要矛盾,找准矛盾的主要方面,提纲挈领,拨开现象见本质,这样就能减少消耗,提高效率。
对于人的身体也是如此,一方面需要不断的吸收能量,增强体质,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欲望、思虑交织积聚在身,人感觉到压力加重时需要排解、释放,这样整个人会变得轻松空落,浑身气血畅通,意志和精神又重新清爽起来,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生活中。
老子的这句话整个意思又重在为道日损。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庄子在《养生主》开始便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人的生命过程是有限的,需要求知的范围无限广大,有限和无限之间需要求得一个平衡,找到一条间隙途径,以便无为。就像善与恶,走向两个极端都是对人的负累和伤害,怎样独辟蹊径,庄子借用了“庖丁解牛”的故事,指出“道进乎技,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样就能达到人生的自由。
到了《知北游》,庄子借助“知识”三问,“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指出,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圣人行不言之教。上古之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是最接近于“道”的时代,文明到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左右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手段和工具越来越多,其中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不知这样的时代是进步了还是失落了,故老子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