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日常生活写作的历史性反思苗雨时
(2025-02-11 10:10:55)| 分类: 诗论 |
关于诗歌日常生活写作的历史性反思
苗雨时
诗歌的日常生活写作,大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反叛朦胧诗而出现的“新生代”的诗潮中。他们认为,朦胧诗过于精致、高蹈。这时期,中国当代历史进入社会根本转型的前夕,“新生代”的诗写,为抗拒过往的主流的宏大叙事和摆脱朦胧诗历史的擦痕过重,而俯身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书写他们的苦乐和生存状态。其特点是:平民意识,反崇高,客观倾向的生活流,口语甚至俗语化。到了90年代,随着个人化写作的深入和诗人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其初期,出现于现代诗的先锋诗派。不论是民间写作,还是知识分子写作,充盈于他们笔下的,大多是具体事物的观照、生活纹理的抚摸,即使偶尔涉及较大的题材,也以生活细节为依托。诗歌的日常生活化,此种审美的艺术取向,不仅使诗歌的现代性有了内在的肌质和活力,也使它蕴含了个体生命的温度。这也是一个时期诗歌日常写作大面积生长的原因和自身驱力。
然而,当政治神话终结,经济神话降临,诗人就有了对市场经济普泛化的新面向,跨入新世纪,更陷入物质挤压精神、人文沦落、现代人灵肉裂变的生存困境。为此,个人日常生活写作,一般都以最基本的人性为词根,写日常生活中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写一年四季轮替中的生命感应,写远离乡土后的或浓或淡的乡愁,对城市的某些生活往往带有一定的拒斥性。日常化诗歌从见什么写什么的随意状况,从浅层次物质生活审美,有了更定向、更深入的进展。他们的精神价值的多维取向:或退回内心,自我守持;或魂归乡土,岁月存照;或亲近自然,滋养生命。聚焦于一点,就是珍惜生命,抗拒异化,维护做人最起码的尊严和生存权利,守望人性中的美善,这一切,在以金钱为中心旋转的历史情势下,在化解灵肉分裂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中,无疑具有一定的反拨性的积极意义。
但是,长此以往,有的诗,写了很多日常生活,似乎也很鲜活,枝枝叶叶,根根脉脉,但只是表象,缺乏穿透力,显得琐碎而无味。即使有的折返内心,但内心不够强大,有的亲和自然,但自然渐行渐远,有的梦回乡土,但乡村已经陷落,有的享受生活,只停留在时尚化旳物质层面。与此不同,也有另一种,有的诗过于高迈,强调天道、神性,拔着头发想上天,只在天堂漫游,而不识人间烟火。除这两种诗的内质困顿外,而写作本身的弊病是:话语技艺的追求大于生命体验的深潜,以词句的扭曲掩饰内容的浅薄,一切都是姿式,一切都是表演,一切都是假面,由此造成了日常生活写作的虚假迷障;又由于日常生活的世俗性、相对稳定性,他们的写作,不断地自我重复,缺乏原创和创新,安于既往,不思进取,甚或仿写、抄袭,严重败坏了诗歌风气。这样的日常诗写,在权力话语与金钱话语相互缠绕的严酷的现实面前,要想从当代日益噬心的生存体验中,实现个体生命的自我“救赎”,就有极大的精神难度和话语修辞难度。这样的日常诗写,就显得有些软弱无力,表现为对人性异化的某种妥协和龟缩。无力,无奈而无望!
几经绵延和复踏,发展至今,日常生活写作的诗情趋于消解。乡土的乡愁,已无着落,即使原乡,也是虚幻的神话;独善其身的隐逸与闲适,也显得虚伪和造作;回归自然,但已无原生态自然,或被污染;享受日常生活,不是只看眼前的小确幸的浅薄,就是自我欺骗的心灵鸡汤;有的诗一下“存在”澄明,“天人合一”,但无法真正地诗意栖居。这种日常生活诗歌覆盖性的碎片化状态,发展下去,必然造成诗歌日常生活写作的崩解。这些日常生活的碎片化,犹如一地打破玻璃的乱反光,由于缺乏历史的链接,也没有时代镜像的映照,一定会导致对个体生命和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和终极关怀的重大缺失与消弭。这是诗歌的日常生活写作最初崛起时所未曾预见到的。
纵观当下诗坛,打开各种杂志和诗集,有好诗,优秀的诗,也不那么好的诗,但没有切近时代燃着精神火焰的重要的诗,更不可能有形而上学的具有人类宇宙视野的能成为史诗的伟大的诗。诗歌的风景线,只是一望无垠的广袤的平原,而缺乏于世纪风云际会中耸立的髙山峻岭,来迎向东方现代文明的精神日出!
真不知,这是当今时代诗歌的悲哀,还是对现代诗人们的诗歌美学的警示?!
雨时诗歌工作室
2O25年2月4日
作者简介
苗雨时,当代诗评家,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学、诗评著作多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