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瑛诗传之七:生命主体建构的自然映托

(2024-01-18 08:40:51)
分类: 诗人论

生命主体建构的自然映托

 

李瑛1978从《解放军文艺》编辑部调任解放军文艺社副社长,1982年改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副部长,1985年升任部长。在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终结与开始的反思之后,他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实现了大跨度的超越依然是热爱祖国大地和人民,但已经有了生命主体的觉醒。因而,开启了与脚下的土地和民族相融合的更为广阔与深入的寻绎求索和叩问什么是中国人的道德人格和生命伦理?

诗人的这种精意向,是全方位的多层次展开面对“文革”时期的政治异化导致人性扭曲和改革开放物质与精神的倾斜,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使他的生命和灵魂充满悲痛和忧虑。他打开这一历史心结,只能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尝试,致于改变自我重塑新的自我主体形象。

诗人从大自然中汲取爱和生命的力量。他继续在祖国的大地上漫游,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他的诗不是一般的浅表的记游,而是做生命哲学的思考。《多梦的两高原》,他写“戈壁海”和“黄土地情思”,展现大西北的横亘古今的地域风情,原始、苍茫、粗砺,却也跃动着生生不息的顽强的生命力。你看“大戈壁”它表面上是恒凝的不动的,它沉埋着“断、残简、弓弩、鸣鏑但却有五千年不死的砾石般颜色的蚯蚓”,穿行“在蜥蝎般颜色的砾石间”。也有诗和流浪者的歌缠绕在一丛丛/稀疏的劲,以“嘶哑”的“呼声”,标举了生命“尊严”的高度。因此:

 

当太阳沉落

看啊,在夕阳的辐射里

颗颗砾石一齐炼成

通红通红的炭火

戈壁滩便变成一片

燃烧的海

在雄浑和苍茫中

云涌过,风涌过,历史涌过

它们一起激荡着

高高地飞腾起来

辉映着如血的霞光

显示生命的庄严和膂力

 

大戈壁上的《胡杨林》有着漫长而苦命的遭遇,然而“它至少能活三千年:长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一千年……”“怯懦和恥辱不属于它们/它们用自己的存在解释/生活和生命”,虽然苦涩,但庄严而美丽。

他写黄土地:“不像江南,这里/不是莺飞草长杂花生树的地方”,但“浸透汗的黄土层/是生长弯弯曲曲的野生植物根须的地/是弯弯曲曲的根须扎进层的地/是生长最初的时间和生命的地/原始的野性和充满力量的黄土层/是给我血液的地/在斑和皴烈的痛/讲述着人类的坎坷和希望”。

诗人曾经多次到过“南海”在《南海》诗集里,有一首长诗《海》。这首诗,视点高远而宏阔先从太空望大海,它不过是一点“幽蓝”相对于“茫茫天宇”地球只是“一滴水”然而正是地球,地球上的海却献给宇宙以“伟大的生命”;然后,置身地球投入大海,探寻生命的奥秘。诗人写道大海“广阔渺小”寂静得可怕,而寂静中又充满抗争和呼号,有时是“和谐的,自然而完整”,也有“凶残的厮杀和咆哮”,这里有“比城池更坚的盾”也有“比雪刀更利的矛”,这里“到处是火线”,“到处都有攻占和潜逃”……矛盾,冲实,单调与繁复,寂灭与诞生,不停的运动,不断的更新。这就是大海博大而雄浑的生命力所在。在这里“自然史”象征“社会史”。大海的奥秘,也就是人生的奥秘,诗人从大海的飞涛中领悟了生命的哲学原则和力量。他最后写道:

 

学习大海吧,

即使它的微小的每一滴水珠,

在澎湃的洪涛中,

也始终是那样充满活力,

怀着一个伟大的理想

日夜不息地唱着歌……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曾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然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用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与自然万自由平等的往来息中,把爱传递给自我,自然也以相同的方式回。“天人合一”,不仅是天地之大德,且也为人类搭建了生命灵魂永恒的栖居之所。诗人这样道白:

“我爱诗,因为我爱大自然,它的庄严与质朴,和谐与完整,壮丽与永恒,它磅天宇的生命力,使我激情澎湃不能自已。

“我爱诗,从它能获得自然的启示,性灵的召唤,从它能领悟历史的奥秘,倾听未来的回响”。

大自然铸造了诗人的主体生命也养育了他的诗精神和韵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