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瑛诗传之三:炮火硝烟里绽放的青春

(2024-01-12 15:53:58)
分类: 诗人论

炮火硝烟里绽放的青春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古老的都城获得了新生。但全国的解放战争并没有结束。此时,李瑛大学四年级,未来得及毕业,便离开北大校园,参加了四野的南下工作团,组成一个新闻队,他任队长,随军南下,进行战地采访。他们跟着部队从北方到南方。武汉解放之后,经江西、跨越五岭,直指广州。广州解放,又参加了 广西的一些战斗。回到广东,加入了解放海南岛的渡海准备工作。炮火硝烟磨砺了他手中的笔。他不仅以新闻的形式报导了部队的行军、攻坚、奋勇杀敌的战斗英雄,而且用诗歌从历史转折的高度记录了《在前线师指挥所里》的灯光,《历史的守卫者》的哨兵,和战士《他们时常老百生做种种事情》。他在《号声》一诗中这样写道:

 

    这清晰的号声,

    便是历史的命令,人民的命令;

    这闪现的金光,

    便是光荣的号召——

 

    亲爱的祖国,

    我们把无限的热爱献给你,

    我们的号声从黑龙江畔

    将吹到酷暑的南海

    我们要坚决粉碎黑暗的旧世界

    解放祖国的人民和土地……

 

  从此,一个知识分子成为一个战士。爱国主义情愫便葳蕤在他的血液里。作为这时期他军旅生涯见证者是一匹马,一匹白马。解放战争中,部队配备给他一匹白马,行军南下至南海边,全国大陆解放后便要交回。离开时,他留下它的一只蹄铁作纪念。《一只马蹄铁》的记忆就烙印在他灵魂的深处:

 

    一只马蹄铁

    一只和我的青春结成

    化不开的血肉的马蹄铁

    静静地悬挂在书房的墙上

    是我所有书中最深刻的一本

    看见它,仍能见到当年

    迸出的火星

 

  他时常夜半醒来,听到《马鸣》的嘶声,眼前掠过那白马“飞扬的鬃毛拂动战场的落日/黎明蹚过小河的清脆的水响”……

  1950年冬,李瑛调入人民解放军总政部工作。全国大陆刚刚解放,鸭绿江边又传来了炮声。抗美援朝是一场全然不同于国内战争的新的战争。于是,他被派到朝鲜战场去工作和采访。他跨进了三千里江山,在汉江北岸,在朝鲜山麓,在纷飞的大雪和燃烧的火光下,在掩蔽部摇曳的烛光里,采访了司令员和普通的士兵。那惨烈的战斗场景给了他心灵以极大的震撼。之后,在战争进行中和停战之后,他又曾两次入朝。他写诗,记载了他强烈的生命感受。他说:“我是怀着无论如何要把我们志愿军战士在国外作战的真实情况报告给关心他们的祖国亲人的心情写这些诗的”(《李瑛诗选·自序》)。这就是他建国后出版第一部诗集《野战诗集》之后第二部诗集《战场上的节日》。他写我们的汽车兵在《运输线上》“前进,不能打灯的夜行/穿过敌机/无数张封锁的火网”;他写《追击途中》“在这风雪的夜晚/在隆隆滚动的炮声里”,志愿军的一个团长从烈火中救起一个朝鲜婴儿裹在大衣里,从而激励了志愿军战士战斗复仇的强烈愿望。他写《为了祖国》“战士们在掩蔽部里/谈论着/现在的战场、祖国、和平,谈论着/关于生、关于死。/把耳朵贴在大地上,/他们说:/好像听见了祖国的声音!”他写《邱少云》在隐蔽中烈火烧身仍压紧地面“决不能动”的信念与纪律交并的生命传奇,他也写《在朝鲜战场有这样一个人》,他“夜以继日地指挥千军万马,/”专注地思考,闲着嘴唇”,“志愿军的英雄光耀人类/谁不知道我们的彭德怀将军!”更令人兴奋与激动的是《战场上的节日》,五一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在火线上,在战壕里,在金达莱旁边,我们战士欢度这伟大的节日,他们回想起去年前被检阅的盛况,他们遥想中南海那彻夜不眠的灯光。他们与领袖对话,向毛泽东发出铮铮誓言:

 

    我们将把一切都献给祖国,

    我们的爱,情感,

      我们的生命同忠贞的心

  这些诗歌,使诗人在自己的信念里,把战士和创作当成他最高的思想方式和行动方式。而他生命中的爱国主义延展为国际主义,却反过来更凝聚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情怀。灵魂的忠贞,让他的青春在风雪与战火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这在1979年保卫边彊自卫反击战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分的体现和验证。在燃烧的战场上,《我重新认识了祖国》,认识了祖国的山河:

 

    呵,我们南方的山,

    愤怒的山,战斗的山,英雄的山,

    我看见了你——

    勇敢的灵魂,不屈的精神,伟大的情感,

    不愧是井冈、太行、五岭、六盘

    同一的血缘……

        ——《南方的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