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文化建设视域下的苗雨时新诗教育实践研究
(2023-12-02 08:36:50)| 分类: 诗人论 |
廊坊市文化建设视域下的苗雨时新诗教育实践研究
吴
摘 要:苗雨时是中国当代著名新诗评论家、新诗教育家,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学术与教育影响力。四十多年来,苗雨时始终立足廊坊,通过课堂教学、著书立说、举办诗歌研讨会、创办《雨时诗刊》等方式积极展开新诗教育实践,形成了文化品牌,为廊坊市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廊坊市有必要在全市推广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使新诗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走进中小学校园,形成“全民读诗”的和谐文化氛围。
关键词:廊坊市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2019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2019026
如果从1981年算起,苗雨时从事新诗教育工作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无论是在廊坊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期间,还是退休之后,苗雨时始终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到新诗教育中去。如今苗雨时已是中国当代著名新诗评论家、新诗教育家,在河北乃至全国都有着较强的影响力。苗雨时的新诗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在他出版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与论文中,都渗透着他面向大众的新诗教育思想。近年来,苗雨时通过创办《雨时诗刊》、举办诗歌研讨会、成立“雨时诗歌工作室”、开通“雨时博客”等途径,全方面、多角度地展开新诗教育实践,不仅使廊坊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受益匪浅,普通市民、中小学生也能从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可以说,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已经成为廊坊市的文化品牌,也为京津冀的文化沟通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因此,在廊坊市大力宣传与推荐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是富有文化建设意义的,有利于提高廊坊市市民文学素养,也有助于将廊坊市打造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枢纽城市。
一、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历程
1965年,苗雨时从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廊坊师范专科学校(今廊坊师范学院前身)中文科工作,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1981年,中文科改为中文系,小说家汤吉夫任中文系主任。在他的引领下,苗雨时开始从事诗歌评论,并逐渐在河北文坛取得了一定知名度。苗雨时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向学生传授新诗鉴赏、新诗写作方面的知识。1997年至1999年,中文系与河北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第二届“作家班”,苗雨时开设了“诗歌写作”这门专业课,提高了学员的诗歌鉴赏与写作能力。在课下,苗雨时也与学员们进行了有关诗歌写作、诗歌鉴赏的交流与互动。通过苗雨时的努力,“作家班”培养出了刘晓滨、靳亚利、谢玉久、卢品贤、刘福君等诗人,他们在河北省内外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如此,在苗雨时的影响下,王咏梅、陈玉红、王宁、王颖、吴昊等年轻一代的廊坊师范学院教师成长起来,在诗歌创作、诗歌研究等方面逐渐崭露头角。
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他出版的著作与发表的论文也渗透着他的新诗教育思想。苗雨时的著作主要有《诗的审美》《燕赵诗人论稿》(与周申明合著)《诗歌写作技巧》《河北当代诗歌史》《诗歌创作与鉴赏》《走向现代性的新诗》《当下诗歌现场——“雨时博客”诗论诗评集》《临风绽放的玫瑰——网络时代女诗人论》等。苗雨时发表的论文更为丰富,共有近百篇。通观苗雨时的诗学研究,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显著特点:苗雨时的诗学研究,始终是贴近时代、面向大众的。他的研究著作与文章不是高深的“学院派”风格,而是要唤起大众对诗歌的审美认知。此外,苗雨时还敏锐地感知到时代变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在细读诗歌时也加入了个人的生命体验。霍俊明认为,苗雨时的诗学评论不仅体现了“历史性”、“当代性”,而且体现了“持续性”和“创造性”。2010年,苗雨时开通了“雨时博客”,经常与网友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这对于一位耄耋之年的老批评家来说,是相当不易的,足以见出苗雨时对新诗教育、诗学研究的热爱。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他创办了《雨时诗刊》,无论是初出茅庐的诗歌爱好者,还是业已成名的诗人、诗歌评论者,都能在这本刊物上展现自我。苗雨时还组建了“雨时诗歌工作室”,主要成员大多为廊坊市著名诗人,如王克金、王之峰、郭友钊、王雪莹、王颖等。在“雨时工作室”的基础上,2017年,河北省作家协会与廊坊师范学院联合共建的河北诗歌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苗雨时担任主任,霍俊明、李建周、吴凤翔等10位省内知名诗歌研究者被聘请为特邀评论员。无论是“雨时工作室”还是河北诗歌研究中心,都为提高廊坊市的诗歌文化知名度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廊坊市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诗歌重镇。不仅如此,苗雨时还在廊坊师范学院校领导的支持下,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合作,在廊坊组织了多场诗歌研讨会,如2016年的北岛诗歌研讨会、2017年的陈超诗歌研讨会以及2018年的林莽诗歌研讨会等。在举办诗歌研讨会的同时,廊坊师范学院的师生还精心准备了诗歌朗诵晚会,如“北岛诗歌朗诵会”“‘陈超和他的诗歌世界’诗歌朗诵晚会”“林莽暨白洋淀诗群诗歌朗诵晚会”等,苗雨时在指导学生诗歌朗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苗雨时的新诗教育还深入廊坊市的中、小学,他多次担任廊坊中、小学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委,使中、小学生也能体验到新诗的魅力。
薛梅认为,苗雨时是几十年来忠诚于诗歌生存的肯定者、净化诗歌生态的人文志愿者、弘扬民间立场的人文志愿者。2010年,廊坊市文联授予苗雨时“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为:“他用诗歌激活梦想,他用爱心守护文学。他是仁者,在大学讲坛培育文学新人;他是智者,让廊坊文艺评论事业声名鹊起。他把人生抒写成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他就是诗人、文学评论家——苗雨时。”的确,苗雨时将其诗学理想转化为新诗教育的实践,造福了一批批廊坊市诗歌爱好者。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已经成为廊坊市的一块文化品牌,在廊坊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在廊坊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廊坊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已经成为连接北京与天津的重要枢纽,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王玲认为:“廊坊如果要想在全国竞争最激烈的城市圈中取得竞争优势,除了要抓住机遇做好经济布局外,还必须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明确城市文化定位,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特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王玲还进一步指出,廊坊市的城市文化应定位为“京畿文化”,在这个基础上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而在廊坊市建设“京畿文化”的过程中,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首先,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的直接受益者是廊坊市在校学生,通过接受新诗教育,学生的文学修养能够得到提高。苗雨时在廊坊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期间,为在校学生讲授有关诗歌鉴赏、诗歌写作的知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使学生逐渐形成对新诗的兴趣。退休之后,苗雨时仍然关注廊坊师范学院的新诗教育,他悉心指导文学院“蕙风文学社”的刊物编辑、诗歌朗诵等活动,并经常出席廊坊师范学院举办的诗歌朗诵晚会。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影响力不仅限于廊坊师范学院,2003年他与国家一级导演孔昭一、廊坊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安育中共同组织编导了大型诗歌朗诵会《诗情廊坊》,造成了广泛热烈的社会影响,并获得当年河北“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11月30日举办的“河北新诗百年回望朗诵会”,朗诵者不仅有廊坊师范学院的师生,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的师生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此外,苗雨时还担任了安次区朗诵协会的文学顾问,为廊坊市青少年诗歌朗诵的培训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次,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不仅局限于廊坊一地,他积极寻求与北京、天津等地的诗人、诗评家合作,并多次与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联合举行诗歌研讨会,使廊坊诗人“走出去”,京津冀诗人“走进来”,京津冀三地的诗歌教育资源在廊坊实现了汇合。比如2003年,牛汉诗歌研讨会在廊坊师范学院举行,该研讨会由廊坊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参加研讨会的不仅有孙玉石、洪子诚、吴思敬等著名诗歌研究专家,还有邵燕祥、任洪渊、李小雨、林莽等著名诗人。廊坊师范学院的师生不仅积极参与研讨会的筹备工作,他们还在牛汉诗歌朗诵会上有精彩表现。2005至2009年这五年的时间里,每至三、四月份,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便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刊社、廊坊市文联联合举办“春天送你一首诗” 的大型活动,苗雨时在筹办活动、指导学生朗诵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苗雨时的努力,廊坊师范学院的诗歌教育已经享誉京津冀,廊坊也就此成为京津冀诗歌文化交流的重镇。
再次,苗雨时所创建的“雨时诗歌工作室”“河北诗歌研究中心”等创作与研究机构,吸引了廊坊市知名诗人与诗歌评论家参与,形成了高校与社会的文化合力,铸就了廊坊市文化品牌。“雨时诗歌工作室”“河北诗歌研究中心”不是仅向高校教师、学者开放的“象牙塔”,许多廊坊诗人乃至河北诗人都加入了这两个机构,并经常参与机构组织的诗歌活动。比如2019年3月31日在廊坊师范学院举办的于金鹏(“大鹏瞰海”)诗歌研讨会,参与者不仅有王克金、郭友钊、王之峰、井秋峰、晓歌、刘涛等廊坊本土诗人,沧州诗人吕游、沈阳,衡水诗人王迪,天津诗人李仪等外地诗人也出席了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做了精彩发言。许振东、陈玉红、王颖、吴昊等廊坊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也参与了学术研讨。由此可见,“雨时诗歌工作室”“河北诗歌研究中心”所组织的诗歌活动往往是高校教师、学者与校外诗人的互动,既能促进诗人创作,又能提高廊坊高校学术研究水平和教育水平。苗雨时所创建的这两个机构也就此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总之,苗雨时几十年如一日的新诗教育实践,既是廊坊市高校教育的典范,也具有强烈的文化意义。他创建的“雨时诗歌工作室”“河北诗歌研究中心”可以视为廊坊市的文化品牌,将京津冀三地的诗歌活动联系在一起。正因为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具有这样的文化价值,所以才有必要在全市宣传与推广。
三、宣传与推广苗雨时新诗教育实践
如今,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诗文化已经成为廊坊市的文化品牌,是廊坊市成为连接京、津文化枢纽的关键力量之一。苗雨时在建设廊坊市新诗文化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如何在全廊坊市宣传与推广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是值得廊坊市政府考虑的问题。故现为廊坊市政府提出以下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首先,廊坊市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苗雨时新诗教育实践在建设廊坊市文化中起到的作用,为苗雨时新诗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并通过政府的力量,在全市大力宣传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使更多的市民了解新诗教育的意义。如果要将苗雨时新诗教育实践在全市推广,使其成为可持续的文化现象,光靠苗雨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因为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是廊坊市文化建设的统帅,无论是财政支持与制度支持,都需要得到相关部门领导的批准。因此,市领导的重视,是廊坊文化得以加速发展的第一步,也是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能否得到进一步推广的关键。
其次,廊坊市各高校可以借鉴苗雨时新诗教育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多样的新诗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新诗的魅力。各高校也应加强诗歌方面的交流,形成文化合力。目前,在苗雨时的推动下,廊坊市各高校之间在诗歌文化方面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定联系,但尚未形成更为密切的文化共同体。基于这种局面,廊坊市各高校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相互走访,吸取有益的新诗教育经验。就廊坊师范学院的实践来说,新诗教育应成为教学活动、学生工作的组成部分。比如开设与诗歌有关的课程、推荐学生阅读诗歌类书籍;鼓励学生组织诗歌社团,指导学生创办诗歌刊物,举行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诗歌研讨会、邀请诗人与专家来校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开阔视野。同时,廊坊市各高校也可以举办面向全市大学生的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写作大赛等,促进各高校诗歌爱好者的相互交流。
再次,廊坊市中、小学也有必要将新诗教育作为今后发展的目标之一。苗雨时担任过廊坊市部分中、小学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委,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诗教育仍是廊坊市乃至河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短板之一。如果能对廊坊市中、小学语文教育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中、小学生的诗歌阅读需求,那么就可以对廊坊市中、小学新诗教育情况对症下药,使得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新诗、热爱新诗。
最后,“雨时诗歌工作室”“河北诗歌研究中心”等诗歌机构的成员应积极参与到廊坊市的文化建设工作中去,为市民、学生举办诗歌讲座、推荐诗歌作品、提供创作辅导,扮演好新诗教育路上市民、学生的“领路人”角色。如2018年6月22日,诗人王雪莹便在廊坊师范学院固安校区为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做了名为“诗意的当下与远方”的专题讲座,分别从诗歌的来源和产生的背景、古典诗歌的特征、当代诗歌的鉴赏三个方面为同学们介绍诗歌。2019年3月7日,诗人郭友钊也到廊坊师范学院为文学院的同学做了“长河为何落日圆”的讲座。从这些“雨时诗歌工作室”成员讲座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来看,有必要通过开放式讲座的形式,使新诗教育更加亲民化,廊坊市的普通市民、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诗歌活动中去。
建设廊坊市的新诗文化品牌并非一时之功,也并非苗雨时一人之力所及,而是要通过政府、高校、诗人及诗歌研究者的合力才能实现。廊坊市有必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将苗雨时的新诗教育实践发扬光大,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提供典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