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的动静意趣

(2023-09-23 17:44:00)
分类: 诗论

诗的动静意趣

苗雨时

 

毛泽东曾说:“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不动没有,净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的确,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阴晴雨雪,社会历史,人类生命,精神意识……无不处于动与静的辩证之中。人与世界的这种存在状况反映到诗歌创作上,就造成了诗歌动静相间的意趣:动是“化美为媚”——动态的美;静是使诗如画——有声的画。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寓动于静,不动衬动,动衬不动,既静又动,动静交替,从而渲染出各不相同的情境和气氛,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效果。以动写静。以动态写静意,静而有动,更见其静。动是个别现象,而静则是整个境界。例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 时鸣春涧中。”人闲、夜静、山空,这是静,花落、月出、鸟鸣、涧水潺潺,这是动,以动写静,动以显静,这就烘托出了深山的空旷和幽寂。寓动于静。诗人通过“静”的描写来潜含着“动”的显示,在一派沉寂中突现动的事物和精神。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乌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鸟飞绝”,“人踪灭”,结合“千山”、“万径”,构成了一片死寂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中却有渔翁独钓。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世界。但人也静悄悄的。然而,在这种逆转而又深化中,却突出地显示了生命的伟岸与顽强——一种不息生长的精神力量。不动衬动。就动写动,未必显动,因为没有参照。如果把不动的事物和动的事物相对照,那就更显示出事物的动之迅疾。例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正如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所分析的: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须缓,可悟用笔之妙”。也就是说此诗之所以妙,正在于“走处仍留”,即有动有不动,以不动衬动,更写出轻舟之迅捷,而且急缓相生,曲而有致。以上讲的诗中动、静转换的意趣,只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几种类型,实际运用上要比这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但是,我们只要抓住诗歌是生命表现这个本质,注意事物与心灵对应的艺术辩证法,巧妙地编织动静的关系,就一定能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境界,产生各种各样的意味、气韵和情趣,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诗的小中见大
后一篇:望月(古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