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原型
我国古代诗人作诗,常有征引、化用前人诗句的现象,极端的例子是诗歌集句(一首诗全用已有诗句拼成)。但借用不是为借用而借用,仿效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经过点化,融进自己的诗境中去,使原有诗句更生动、更深刻、更富有诗意。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就出自杜甫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诗写乱世飘零之感,晏词改用婉曲的说法,并加上“银红”这样富丽的字眼,用来抒写女子的情思,这就表现了不同的内容,形成了不同的境界和风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也曾说过:“‘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美成以之入词,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为我之境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中“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两句,写的是典型的时令特征。到了周邦彦的《齐天乐》里,则成了:“渭水西风,长安落叶,空忆情宛转”,写的是诗人回想与朋友同在京师的情境,这里的长安借代京城。而白朴的《梧桐雨》第二析《普天乐》:“銮驾迁,成都盼。更那堪沪水西飞雁,一声声送上雕鞍。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写唐明皇西迁入川,路上见大雁西飞,想起长安情景,表达了人物的凄苦的情怀。这些转换,不仅有主题的变化,也有意境的跃迁。这说明只要有诗人自己的创造,为我所用的仿效和借鉴,不但无损于一首诗的内容,而且还能赋予它更深沉的意蕴。
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如果以现代文学批评的观念来考察和分析,我以为可以用“原型意象”来加以说明。所谓“原型意象”,原型批评家弗莱曾这样界定:“即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它一方面积淀着人们某种共同的心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在不断的重复中加入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创造。以此观照前边提到的那些诗句所负载的意象,不论是“相逢如梦”,还是“西风落叶”,都可以称之为“原型意象”。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地使用“原型意象”,不仅可以增强诗歌蕴涵的深广度,而且可以丰富它的审美趣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