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现代诗学论评
(2023-06-24 08:07:13)| 分类: 诗人论 |
陈超现代诗学论评
——生成、架构、价值与缺憾
苗雨时
前
20世纪中国历史的新时期,出现了重大的社会结构的变革。犹如九曲黄河“大河拐大弯”,孕生和催发了诗歌一波又一波的潮涌。先是朦胧诗的历史反思的崛起,接着是新生代的平民化的集体的反叛,而1980—90年代,由于政治神话的终结和经济神话的兴起,在诗歌边缘化境况下,诗人个体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疏离类聚化的个人化的写作,带来诗歌多元化、多样化的景象。其潮流的一个核心美学特征,是诗人个人主体性的确立和出场,并以此开拓了先锋诗派生长与繁盛的艺术时空。其间发生了惊鸿照影的海子之死,还有女性诗歌的暗夜梦醒。经历世纪末的沉默与希冀,进入新世纪,首先迎来的是口语诗的狂涛,跟着而至的网络诗歌的燃爆,几经冲折,到后来,体制内外写作日渐合流。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也开始诗性的混搭。仿佛中国当代诗歌之黄河,婉转曲折,现已到了入海口的滩头,水流漫溢,泥沙沉积,但其流向仍是东方文明的大海日出……
陈超的诗歌批评,起步于1980年代中后期,而他的现代诗学的建构,也正是和当代先锋诗歌的出现与演进历史性同步。他以先锋诗为主要观照,回顾与前瞻,延展与深化,从而,创构了他较为完备的现代诗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生命诗学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上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中国先锋诗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游荡者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诗歌游牧》(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诗歌信仰与个人乌托邦
陈超创构自己的现代诗学,是从诗歌批评开始的。
在这里,他以宏阔辽远的视野,从人类哲学的高度,楔入当今现实,规约了诗歌批评家事业型的理论行为——危险而艰卓。不仅昭告了他博大深邃的人文情愫,而且也显示了他艺术使命担当的自觉、独立和勇毅。正是这些,为他的现代诗学的建构预设了初衷,也奠定了根基性的起点。
在时代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断裂带,在权力话语与资本话语媾和的强力挤压下,诗歌已被边缘化,并且导致了精神世界的人文沦落,价值失范,意义虚无。然而,陈超作为曾经的“理想主义者”,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诗歌信仰与个人乌托邦”。
诗人的信仰是什么?
诗人终其一生,也很难说完全实现了自己的信仰。
今中外的经典诗歌为范型,永远热爱一种斗争的生活,把诗歌创作当作对人的生命和世界的审美超越和再造。此种信仰,不是什么脱离现实、淡化人生,却正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诗歌的艺术精神自由张扬的奥义。
对此,陈超为自己也为先锋诗人们擘画了生命提升的精神途径:《从生命源始到“天空”的旅程》——”我在巨冰倾斜的大地上行走。阳光从广阔遥远的天空垂直洞彻在我的身体上。而它在冰凌中的反光,有如一束束尖锐的、刻意缩小的闪电,面对寒冷和疲竭,展开它火焰的宗卷。在这烈火和冰凌轮回的生命旅程中,我深入伟大纯正的诗歌,它是一座突兀的架设至天空的桥梁,让我的脚趾紧紧扣住我的母语,向上攀登”!
这就是人生命的行止、作为,以及应承载的艺术责任和不可擅离的历史使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