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暗涌,岁月馈赠——析马兰的《万物爱我》创作纹路
(2019-11-06 07:11:18)分类: 诗评 |
诗歌题材里的“物”与“我”的关系在历史岁月的变迁中,在外界权力的干扰下,在诗人生命的体验里,呈现出不同的范式,而这也考验着诗人和他的作品是否能否淘洗出的金子般的感悟与魅力。我们醉于王维诗中“木木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的“物自性”的禅境,往于庄子文中“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的“齐物”价值观的自由,慰于华兹华斯静谧时“一大片随风起舞的金色的水仙”的“心物再现”。不得不说,这种“物我”关系影响着读者的情感,甚至重塑着读者的观念,也是诗歌审美表现中重要的衡量标准。
诗人马兰以“万物爱我”四字结集她的现代诗,多少流露出诗人的创作路径和作品侧重。据了解,诗人并非从事文字工作,但其诗作频频刊发,连续获奖,表明她的作品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并得到审美认可。为了能够进一步从宏观把握马兰诗歌的审美风格,在细读的基础上,对她的诗集《万物爱我》全部诗歌创建成语料库,进行数据语料的辅助分析,尽可能从客观角度解读诗人的创作风格。
诗集《万物爱我》共113首诗歌,分为三个专辑,分别为,第一辑,万物爱我,共50首;第二辑,遍野春风,共43首;第三辑,发光的小路,除25首个体诗外还有5首组诗,共45首。借助Corpuswordparse软件对文本进行语料分词和词性标注,运用Antconc语料分析软件对文本的词汇进行统计,概貌如表1。
表1,《万物爱我》语料概貌
语料 |
辑一
|
辑二
|
辑三 |
全辑 |
诗歌 |
50 |
43 |
45 |
133 |
类符 |
1367 |
1272 |
1403 |
2727 |
形符 |
3700 |
3347 |
3686 |
10733 |
形符比 |
0.37 |
0.38 |
0.38 |
0.25 |
类符是指语料中所有不反复的词汇,形符则是语料中出现的词的总量,该比例越高则表明文本的词汇的变化程度越高。通过表1可以看出,马兰的诗集《万物爱我》中每一辑中的类符形符比相差不多,说明这本诗集中三个部分词汇变化程度较为均衡,而全集算下来,比值缩小,表明诗人创作具有自己一定的词汇范畴,她的措辞与题材也是相对稳定的。
从词性的角度出发,像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所代表的实词是作为承载信息的角色,而介词,代词,助词等虚词则更多体现作者的思维逻辑,传递语意关系的功能。其中,诗歌作品中所描述对象、阐释的观点、以及修辞的重心都是通过名词传达信息,它们反映了进入了诗人视线的“万物”,成为他们寄托情感与思绪的信息源。笔者在对马兰诗集进行分词与词性标注后,按着词频降序,排除人物的名词,列出了出现10次以上,作为描述客体的名词词表,如表2。
表2.
高频词 |
频次 |
高频词 |
频次 |
高频词 |
频次 |
叶子 |
37 |
石头 |
16 |
山 |
13 |
风 |
36 |
神 |
16 |
雨 |
13 |
树 |
24 |
草原 |
16 |
声 |
12 |
月亮 |
22 |
大风 |
15 |
世界 |
10 |
雪 |
22 |
时光 |
15 |
光芒 |
10 |
大地 |
21 |
花 |
15 |
平原 |
10 |
阳光 |
21 |
土地 |
14 |
故事 |
10 |
万物 |
16 |
影子 |
14 |
白杨树 |
10 |
天空 |
16 |
水 |
14 |
草 |
10 |
心 |
16 |
光亮 |
13 |
夕阳 |
10 |
现如今,经历了现代化洗礼的新诗,传统意象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审美水平越来高的读者了,新与奇成为很多现代诗人借助的创作技巧,哪怕只是体现在形式上,仿佛那样才能挑起读者早已松动的心弦。但通过表2可以看出,山光水色,花草树木,风霜雨雪,日月星辰是马兰诗歌描述的主要对象,都是古朴的自然景观,几乎不带有灯红酒绿,魔幻现实的都市色彩,从而可以推断,诗人没有利用任何诗歌意象上的噱头,而是潜心地表达情感,扎实地营造诗境,继而影响读者。
高频词 |
频次 |
高频词 |
频次 |
高频词 |
频次 |
高频词 |
频次 |
春天 |
34 |
冬天 |
15 |
秋天 |
9 |
夏夜 |
3 |
初春 |
2 |
冬日 |
9 |
中秋 |
2 |
夏日 |
3 |
春 |
1 |
冬夜 |
3 |
秋 |
2 |
夏天 |
2 |
春分 |
1 |
冬季 |
1 |
秋日 |
2 |
盛夏 |
1 |
春节 |
1 |
冬月 |
1 |
深秋 |
1 |
|
|
立春 |
1 |
冬至 |
1 |
|
|
|
|
合计 |
40 |
|
30 |
|
16 |
|
9 |
华兹华斯曾表达过,源于自然流露情感的诗,是在平静时回忆收集的。诗歌中所记叙的当下,不管是情感流露的瞬间,还是平静后归结的思绪,都是触发诗人创作最重要的时间段。通过对诗文中的时间名词出现频次做降序排列,来考察诗作里的诗境发生,其中超出10次出现的时间名词呈现如表3。
表3马兰诗歌中高频时间名词统计
高频词 |
频次 |
春天 |
34 |
夜 |
26 |
年 |
21 |
之后 |
19 |
日子 |
19 |
冬天 |
15 |
夜晚 |
14 |
季节 |
13 |
天 |
10 |
结合文本细读,并利用Antconc软件中的索引定位(concordance
plot),发现诗人喜欢通过春夏秋冬四季轮转承载自然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通过在文本中搜索“春、夏、秋、冬”
,其情节分布形式如图1的,共计72次。而一天的时光中,诗人又更多被“黑夜”所感染着,通过搜索“夜”,在文本中呈现出如图2的情节分布形式,也出现了72次。
数据表明,“四季”与“黑夜”的情节在马兰的诗篇里占有重要的分量。其中,四季里“春”的情节比重是最大的,依次为“冬”,“秋”,“夏”,如表4。
表4马兰诗歌中季节名词统计
诗集中第二辑,遍野春风,便是主题“春天”出现密度最大的文本部分。细读之后发现,春天作为万物生命的起始,触发了诗人的心绪,推动事情的发生与发展,此刻,她的笔触是积极的,是涌动的,彰显出诗人的真实和敏感。她细腻却勇敢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抒发心中由春天点燃的火焰,典型的作品有《一样的——》、《遍野春风》、《春天的一部分》、《一场战争》,她写道:“每个人一把闪光的钥匙/春天啊,没有谁不被解放……/遍野春风/遍野都是甜蜜的唇/吻我吧(《遍野春风》)”;“这个温暖的早晨/是春天赐予我的眼神/暖过树梢的阳光/轻拥我的双肩/柔软的风拂过鸟儿翅膀之后/轻憩在我的颊上/闭上眼——/多么幸运/我也是春天的一部分(《春天的一部分》)”;“当一个个我从初春的雾霾下抽身/田间 陌上/每一个我都有着猛虎微醺的眼神/屏息,按住砰砰跳动的心/像等待爱的初次来临/我知道,向阳的山坡上已拥兵百万/只等春雷响过,霏霏的细雨稍一失神/我们便呼啦啦绿在一起,彼此不分(《一场战争》)”。在这些语句中我们发现诗人的视角,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春天的风景,而是彻底投入到春天的怀抱,带着体悟的心感恩春天的馈赠。
表5.
高频词 |
频次 |
高频词 |
频次 |
夜 |
26 |
早晨 |
4 |
夜晚 |
14 |
白天 |
4 |
黑夜 |
8 |
清晨 |
3 |
整夜 |
5 |
白昼 |
1 |
今夜 |
3 |
黎明 |
1 |
冬夜 |
3 |
|
|
夏夜 |
3 |
|
|
夜里 |
2 |
|
|
夜间 |
1 |
|
|
彻夜 |
1 |
|
|
深夜 |
1 |
|
|
合计 |
67 |
|
13 |
通过以上分析,愈来愈感受到诗中自然客体、“万物”的角色,那么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状态,“物”与“我”之间的关系,则通过考察谓语动词作进一步的揭示。按照动词出现频次做降序排序,超出10次出现的动词如图6。汉语中,动词有着为细化的分类,一般分为动作动词、心理活动动词、存在变化消失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式动词。而在排序分析之后,发现判断动词、存在变化消失动词、趋向动词、形式动词比重较大,约占95%,而能愿动词,尤其是下属分类的意愿的动词很少,仅占不到5%。从而推出诗作更多地在阐释客体状态,叙述客体关系,而较少进行主观性较强的意愿表达。
表6马兰诗歌中高频动词统计
高频词 |
频次 |
高频词 |
频次 |
高频词 |
频次 |
是 |
90 |
走 |
24 |
如 |
13 |
有 |
58 |
吹 |
19 |
开 |
13 |
没有 |
55 |
去 |
17 |
站 |
13 |
来 |
37 |
落 |
17 |
说 |
12 |
会 |
32 |
坐 |
16 |
不能 |
11 |
*要 |
30 |
行走 |
16 |
*想 |
11 |
过 |
28 |
也是 |
15 |
无 |
11 |
爱 |
27 |
剩下 |
15 |
*需要 |
11 |
像 |
25 |
落下 |
15 |
下来 |
10 |
看 |
25 |
奔跑 |
13 |
淹没 |
10 |
*意愿动词
以上语料库的辅助分析,不可避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多少可以解答为什么诗人运用古朴的自然意象,又把传统的“四季”和“夜晚”作为诗歌发生的时间主题,但作品却极具现代性,得到现代读者的认可。对于忙碌而生活充满压力的现代人,摆脱依赖节令耕种的都市人,以及离开家乡坐进写字楼里的创业人,“春”已成了某个季度,某个月份,某一天,某个上班的白天,或是某个下班的黑夜。而诗人马兰以她的作品召唤着正在消解的“春天”,告知奔波流浪的人群可以没入“夜”的温暖,自然万物依旧赋予我们生活的小确幸,是情而非欲望才是人与客体的维系,是感怀才能冲破麻木荒芜的空间。她的那句“让我的涟漪再次靠上你的涟漪”,在我看来,便是她的诗中“物我”间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