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空暗涌,岁月馈赠——析马兰的《万物爱我》创作纹路

(2019-11-06 07:11:18)
分类: 诗评

                   时空暗涌,岁月馈赠

                        ——析马兰的《万物爱我》创作纹路

                                         靳乾

     

诗歌题材里的“物”与“我”的关系在历史岁月的变迁中,在外界权力的干扰下,在诗人生命的体验里,呈现出不同的范式,而这也考验着诗人和他的作品是否能否淘洗出的金子般的感悟与魅力。我们醉于王维诗中“木木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的“物自性”的禅境,往于庄子文中“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的“齐物”价值观的自由,慰于华兹华斯静谧时“一大片随风起舞的金色的水仙”的“心物再现”。不得不说,这种“物我”关系影响着读者的情感,甚至重塑着读者的观念,也是诗歌审美表现中重要的衡量标准。

诗人马兰以“万物爱我”四字结集她的现代诗,多少流露出诗人的创作路径和作品侧重。据了解,诗人并非从事文字工作,但其诗作频频刊发,连续获奖,表明她的作品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并得到审美认可。为了能够进一步从宏观把握马兰诗歌的审美风格,在细读的基础上,对她的诗集《万物爱我》全部诗歌创建成语料库,进行数据语料的辅助分析,尽可能从客观角度解读诗人的创作风格。

 

诗集《万物爱我113首诗歌,分为三个专辑,分别为,第一辑,万物爱我,共50首;第二辑,遍野春风,共43首;第三辑,发光的小路,除25首个体诗外还有5首组诗,共45首。借助Corpuswordparse软件对文本进行语料分词和词性标注,运用Antconc语料分析软件对文本的词汇进行统计,概貌如表1

 

1,《万物爱我》语料概貌

语料

辑一  

辑二  

辑三

全辑

诗歌

50

43

45

133

类符

1367

1272

1403

2727

形符

3700

3347

3686

10733

形符比

0.37

0.38

0.38

0.25

 

类符是指语料中所有不反复的词汇,形符则是语料中出现的词的总量,该比例越高则表明文本的词汇的变化程度越高。通过表1可以看出,马兰的诗集《万物爱我》中每一辑中的类符形符比相差不多,说明这本诗集中三个部分词汇变化程度较为均衡,而全集算下来,比值缩小,表明诗人创作具有自己一定的词汇范畴,她的措辞与题材也是相对稳定的。

 

从词性的角度出发,像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所代表的实词是作为承载信息的角色,而介词,代词,助词等虚词则更多体现作者的思维逻辑,传递语意关系的功能。其中,诗歌作品中所描述对象、阐释的观点、以及修辞的重心都是通过名词传达信息,它们反映了进入了诗人视线的“万物”,成为他们寄托情感与思绪的信息源。笔者在对马兰诗集进行分词与词性标注后,按着词频降序,排除人物的名词,列出了出现10次以上,作为描述客体的名词词表,如表2

2. 马兰诗歌描述客体名词高频词统计

 

高频词

频次

高频词

频次

高频词

频次

叶子

37

石头

16

13

36

16

13

24

草原

16

12

月亮

22

大风

15

世界

10

22

时光

15

光芒

10

大地

21

15

平原

10

阳光

21

土地

14

故事

10

万物

16

影子

14

白杨树

10

天空

16

14

10

16

光亮

13

夕阳

10

 

现如今,经历了现代化洗礼的新诗,传统意象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审美水平越来高的读者了,新与奇成为很多现代诗人借助的创作技巧,哪怕只是体现在形式上,仿佛那样才能挑起读者早已松动的心弦。但通过表2可以看出,山光水色,花草树木,风霜雨雪,日月星辰是马兰诗歌描述的主要对象,都是古朴的自然景观,几乎不带有灯红酒绿,魔幻现实的都市色彩,从而可以推断,诗人没有利用任何诗歌意象上的噱头,而是潜心地表达情感,扎实地营造诗境,继而影响读者。

高频词

频次

高频词

频次

高频词

频次

高频词

频次

春天

34

冬天

15

秋天

9

夏夜

3

初春

2

冬日

9

中秋

2

夏日

3

1

冬夜

3

2

夏天

2

春分

1

冬季

1

秋日

2

盛夏

1

春节

1

冬月

1

深秋

1

 

 

立春

1

冬至

1

 

 

 

 

合计

40

 

30

 

16

 

9

华兹华斯曾表达过,源于自然流露情感的诗,是在平静时回忆收集的。诗歌中所记叙的当下,不管是情感流露的瞬间,还是平静后归结的思绪,都是触发诗人创作最重要的时间段。通过对诗文中的时间名词出现频次做降序排列,来考察诗作里的诗境发生,其中超出10次出现的时间名词呈现如表3

 

3马兰诗歌中高频时间名词统计

高频词

频次

春天

34

26

21

之后

19

日子

19

冬天

15

夜晚

14

季节

13

10

 

结合文本细读,并利用Antconc软件中的索引定位(concordance plot),发现诗人喜欢通过春夏秋冬四季轮转承载自然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通过在文本中搜索“春、夏、秋、冬” ,其情节分布形式如图1的,共计72次。而一天的时光中,诗人又更多被“黑夜”所感染着,通过搜索“夜”,在文本中呈现出如图2的情节分布形式,也出现了72次。 

数据表明,“四季”与“黑夜”的情节在马兰的诗篇里占有重要的分量。其中,四季里“春”的情节比重是最大的,依次为“冬”,“秋”,“夏”,如表4

 

4马兰诗歌中季节名词统计

 

诗集中第二辑,遍野春风,便是主题“春天”出现密度最大的文本部分。细读之后发现,春天作为万物生命的起始,触发了诗人的心绪,推动事情的发生与发展,此刻,她的笔触是积极的,是涌动的,彰显出诗人的真实和敏感。她细腻却勇敢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抒发心中由春天点燃的火焰,典型的作品有《一样的——》、《遍野春风》、《春天的一部分》、《一场战争》,她写道:“每个人一把闪光的钥匙/春天啊,没有谁不被解放……/遍野春风/遍野都是甜蜜的唇/吻我吧(《遍野春风》)”;“这个温暖的早晨/是春天赐予我的眼神/暖过树梢的阳光/轻拥我的双肩/柔软的风拂过鸟儿翅膀之后/轻憩在我的颊上/闭上眼——/多么幸运/我也是春天的一部分(《春天的一部分》)”;“当一个个我从初春的雾霾下抽身/田间 陌上/每一个我都有着猛虎微醺的眼神/屏息,按住砰砰跳动的心/像等待爱的初次来临/我知道,向阳的山坡上已拥兵百万/只等春雷响过,霏霏的细雨稍一失神/我们便呼啦啦绿在一起,彼此不分(《一场战争》)”。在这些语句中我们发现诗人的视角,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春天的风景,而是彻底投入到春天的怀抱,带着体悟的心感恩春天的馈赠。

   “冬”在诗中的情节出现频次在“四季”中列位第二,但相比春天,诗人则表现了一种克制感,例如代表诗作《我想独霸草原》、《这个冬天特别冷》、《夜的海》《枯枝上的庙宇》,她写道:“一个人的荒凉/胜过冬日草原的荒凉/一个人的孤单凝望着月亮的孤单(《我想独霸草原》)”;“我的父母都是在秋天走的/他们躲过了冷/而我——/无家可归之后/获得了完整的冬天(《这个冬天特别冷》)”;“屏息,收拢你蓝色的眼神/弯月隐入淡淡的云层/这十二月的冬夜/海,是我一个人的(《夜的海》)”;“叶子的潮水退去之后/搁浅的鸟巢显露出来/冬日灰色的天空下/它们如发呆的眼睛望着北方的荒野/……流浪的孩子数着鸟巢/严寒里/找到了那么多的家(《枯枝上的庙宇》)”。“冬季”里被刻画的对象几乎都是落单的身影:“一个人”、“ 月亮”“流浪的孩子”。虽然荒凉与孤独感油然而生,甚至悲伤与疼痛感相继涌现,可诗里却缺失了情绪的语言。但正是这种咽下去的苦涩,克制住的表达则更叫人动容。而情节“秋”与“夏”也占有不小的比例,相比“春”“冬”情节,没有形成类型化的表达趋向,却也延续着感恩的视角、物我交融的情绪、节制的表达的手法。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与其说诗人注重四季风物的描写,倒不如说,四季风物滋养着诗人的创作灵感,塑造着作品意境。另外,排在第二的时间名词“夜”也有着相似的效果,按照情节排序,相比“白天”,“黑夜”的笔墨则更为浓重,如表5.

 

  

5. 马兰诗歌中与夜与昼相关时间名词统计

高频词

频次

高频词

频次

26

早晨

4

夜晚

14

白天

4

黑夜

8

清晨

3

整夜

5

白昼

1

今夜

3

黎明

1

冬夜

3

 

 

夏夜

3

 

 

夜里

2

 

 

夜间

1

 

 

彻夜

1

 

 

深夜

1

 

 

合计

67

 

13

 

   通过观察诗篇里 “夜”的情节,发现诗人赋予了这个时段特殊的涵义。首先,黑夜有着包容与治愈的功效,她写道:“黑夜谅解了所有悲伤”,这“巨大的浓荫拥抱每一个人(《黑夜谅解了所有悲伤》)”,“掌控了我们的仰望(《那些云朵……》)”,“卸去了肩上的重量(《中秋无月》)”,“把崭新的一天交给我们《万物爱我》”。再次,黑夜成为想象与理想,遗憾与希望恣意的扩张的地方,她写道:“只有在夜晚,或者/在无人的田野上/我才能从容地想象(《想一朵花开——》)”;“漫长的夜/足够让我做梦,回忆前生(《冬至》)”;“母亲也是会来的/无需点灯在她眼里,我也是发光的那一个(《今夜,母亲会来》》”。另外,黑夜起到掩盖,平衡的作用,她写道:“忙碌的人们依然忙碌/偶然有经过那里的人会看到一个身影闪现/或者,在夜里见到一张生动的脸(《吹拂》)”;“漫长的冬夜/我常常听到窗外的沙沙声/被遗弃在荒野的灵魂/他们有无限的自由(《乐园》)”;“夜的锦缎把光芒的废墟覆盖(《在夜晚》)”;“夜更长一些吧,让短暂的生命消失得(《那些云朵……》)”。在诗人笔下,黑夜赐予无名的人以姓名,赋予孤独的灵魂以自由,柔化白天刺眼的光芒。

通过以上分析,愈来愈感受到诗中自然客体、“万物”的角色,那么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状态,“物”与“我”之间的关系,则通过考察谓语动词作进一步的揭示。按照动词出现频次做降序排序,超出10次出现的动词如图6。汉语中,动词有着为细化的分类,一般分为动作动词、心理活动动词、存在变化消失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式动词。而在排序分析之后,发现判断动词、存在变化消失动词、趋向动词、形式动词比重较大,约占95%,而能愿动词,尤其是下属分类的意愿的动词很少,仅占不到5%。从而推出诗作更多地在阐释客体状态,叙述客体关系,而较少进行主观性较强的意愿表达。

 

6马兰诗歌中高频动词统计

 

高频词

频次

高频词

频次

高频词

频次

90

24

13

58

19

13

没有

55

17

13

37

17

12

32

16

不能

11

*要

30

行走

16

*想

11

28

也是

15

11

27

剩下

15

*需要

11

25

落下

15

下来

10

25

奔跑

13

淹没

10

*意愿动词

 

 根据表6,利用antconc软件对高频的意愿动词“要”,“想”“需要”与代词“我”(诗中出现了351次,是除助动词“的”,最多的类符)作进一步搭配分析(collocates),旨在探究诗中凸显的主观意图及欲望是什么。最终,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这种意愿的主谓结构仅分布在5首诗里,共7句话,如下:“我要占有——//我要劫持三千里春风//我要拥抱仇人《在春天》”;“我的春天年事已高//我要等她《认下这个春天》”;“我要引领万物进入沉默之中《大雪无雪》”;“爱着——//我要独占这秘密的白银子《夜的海》”;“我要倒退着行走,我怕——//、一转身,花儿就谢了(《野花》)”。结合语境可以得出,没有一个“我”的意愿出于世俗的需求,全是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对万物的包容,彰显着诗人的创作格局以及作品价值。

以上语料库的辅助分析,不可避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多少可以解答为什么诗人运用古朴的自然意象,又把传统的“四季”和“夜晚”作为诗歌发生的时间主题,但作品却极具现代性,得到现代读者的认可。对于忙碌而生活充满压力的现代人,摆脱依赖节令耕种的都市人,以及离开家乡坐进写字楼里的创业人,“春”已成了某个季度,某个月份,某一天,某个上班的白天,或是某个下班的黑夜。而诗人马兰以她的作品召唤着正在消解的“春天”,告知奔波流浪的人群可以没入“夜”的温暖,自然万物依旧赋予我们生活的小确幸,是情而非欲望才是人与客体的维系,是感怀才能冲破麻木荒芜的空间。她的那句“让我的涟漪再次靠上你的涟漪”,在我看来,便是她的诗中“物我”间的哲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