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伊蕾《陌生人之间》
(2019-07-11 12:30:34)分类: 点评 |
陌生人之间
伊蕾(1951——)女,原名孙桂贞,天津市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1年选调到二六七二工程指挥部,任新闻干事,后调入廊坊地区文联。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班,后调回天津市。现任《天津文学》编辑。系中国作协会员。主要作品集有《爱的火焰》、《爱的方式》、《伊蕾爱情诗选》等。
【导读】
诗是生命的鲜明体现。过去的诗歌多写爱情与友谊,涉及的都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而这首诗则跨入另一世界,把生命激情的触角,伸向陌生人,渴望沟通所有人的心灵。这对诗歌艺术来说,无异开辟了一块崭新的精神绿洲。
人作为人类的一员,必然有亲近的欲望,这是人性的社会性中的基本质素,即所谓“向群性”。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渴望完善,推动了人们的心理更倾向于广泛的交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诸多阻隔,人们的交流往往受到限制,而人们也多习惯于在小圈子里生活。这样形成了两个世界:亲近的世界和陌生的世界。但对生命的冲动来说,人们渴望消除这个界限,使两个世界对生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世界。这就涉及到有没有可能的问题。诗人从人性无限发展的角度,肯定了这种可能性,并且认为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勇于冲破阻力,把愿望化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陌生距离,可以说很远,远如“太平洋”,也可以说很近,近得“只是不可再分的一层微薄的空间”,这是一种辩证思考。正是在这种思考中,诗人用了一系列以“也许”领起的判断,确认了陌生人之间在偶然中相互沟通的可能:“擦亮一根火柴”也好,握一握手也好,“一次礼节性的谦让”也好,都可能跨过“并不存在的门坎”,“消除韧性的防线”,实现两颗心的“无声的和铉”。“那两个辉煌的思想的碰撞是可能的啊!”然而,如果忽略了这一切,放弃了这一切,那么可能性就只是可能性,不能变为现实性,陌生终归陌生,也许老死,“我们没有一句交谈”。在这种一波九折的往返对比与映衬中,诗人小心翼翼地为我们寻找从可能性通往现实性的桥梁。我们的现实是:开放的现代生活要求人们广泛交往,而闭寒的观念又阻碍人们之间相通,在这新旧交替的转变时代,“不可能恨不相逢”的“恨”便充满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这种人生的困惑与追求,不仅昭示了现代意识的觉醒,也表现了历史变革的呼唤。
这首诗,没有整体的形象描绘,有的只是一种情绪,一种生命体验,一种人生的思考。其美学价值不在于客观物象,而在于诗人的主观情态。情绪的浓度,体验的深度,以及这一切的独特表达,是构成这类诗艺术魅力的基本因素。它的美学感应,不借助任何中介,不依赖任何依托,而对读者的灵魂作直接冲击,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情感交流的最直截的艺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