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奔放中,守望爱
——序赵清超诗集《歌声里的那片海》
苗雨时
赵清超是国家公务人员,且已人至中年,该是世事通明了吧,然而通读他的诗作,却是那么率真、任性和洒脱。这使我想起了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给他儿子当阳公的一封家信,信中这样告诫:“立身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这里讲的是为人之道与为文之道的差异。以这些话观照清超的为人为诗, 似乎又一次印证了这些话所蕴含的真谛。此处的“放荡”二字,不是生活态度,而是文学写作的心灵姿态,因为真正的诗歌之花是只有在自由创造中才得以生长和绽放的。这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所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
清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了不少诗歌。这是他另一种非物质的精神生存方式。正是此种生存方式,让他的心灵超越时空漫游,以语言留存下他生命世界的林林总总,划出了他人生历程的曲折轨迹。他出生在长白山下、鸭绿江畔的一个小村庄,童年在雪花与桃花的交替起落中度过,就像一曲美妙的“歌谣”,如今回忆起来仍忘不掉“村头老槐树下,奶奶依仗眺望”,忘不了“家的滋味”,“妈妈做的菜肴”。故乡是他生命的原生地,乡愁是他最初也是最后的永远割不断的文化血脉。那里的山水自然的滋养,亲情乡情的呵护,奠定了他生命的质地与根基。他写长白山的流风回雪;他写原始森林的葱郁茂密;他写大草原的寥阔与坦荡……这些都给了他自立于天地间的生命以源泉和力量。即使从乡村走进城市,他的人生依然感应着大自然的季节轮替:“春雨潇潇嫩芽绽放/夏夜妩媚星光闪烁/秋风一阵,树叶飘零/冬雪覆盖,心灵陶醉”(《唱歌,是疗伤的药》)……
诗人沿着人生四季的岁月前行,乡土培植了他的生命,也洗礼了他的灵魂,在他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人的本源、本真和本质。那就是“爱”:爱生命,爱亲人,爱朋友,爱草木,爱山川,悲悯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他一路走来,始终秉持着这种“赤子”情怀。这正是他的“诗心”、“诗魂”。即使当今社会,物化与利欲的熏风吹刮得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但他仍然手把“玫瑰”,在星空下,守望和守护着“爱”的薪火。因为这爱有乡土的植根,有唐诗宋词的润泽,也有青春期生命活水的浇灌,所以尽管人到中年,却痴心不改,且增添了几分感悟的深挚。他写“爱”,有几个以“思念”为核心的关键词:“依恋”、“牵挂”、“记忆”和“缘”。“泪水是思念的最好诠释”,“思念是深情里的回眸”,“思念是一缕缕春风/唤醒尘封的大地”。在“思念”的屏幕上,“依恋”是“你伸出的手臂……/我抓住就不会松开”,“一路相守,一路相谐”;“牵挂”是“一个人行走,一辈牵挂/生命的源,祖宗城堡屹立不倒”;而“记忆”则是“从蛹成蝶”的青葱岁月的定格;至于“缘”,却是“菩提树下”前世与今生的“相遇”和“重逢”……正如《当你看到阳光》这首诗所云:“心里有阳光的人/才能真正的感受阳光”,也可以说,只有感受到爱的阳光的人,才能深切地体验到这阳光暖意的可贵。爱,使人的生命饱满挺拔。人在爱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从而获致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步入中年,是生命的秋季。诗人的中年写作,不仅对天地间的爱的认知更为深刻、透彻,而且对人生存的日常生活也体悟得“秋水澄明”。诸如,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渴望享受,来点慢生活”;在身心疲惫的日子里,“把脚步放慢,让心灵打个盹”;复杂是生命的外化,“简单是永久的快乐”;“把握现在,幸福就会开始”;“失落是一种清醒”,“放下”贪念是一种自在;“学会独行,是最好的成长”,“喜欢孤独享受灵魂的安放”
……诚如他在《精彩,只是瞬间》一诗中所说,要写好人一生的长句子,其间必须有逗号、分号,乃至:
在通住未来的道路上
我们需要惊叹号的精彩
更需要有省略号的平淡
平淡是真理是未来
句号是人生的归宿
需要相互搀扶
这首诗道尽了人生的哲理,昭示了生命的充实与高贵。
诗人《歌声中的那片海》,有青春的激荡,也有中年的沉静。他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切合了此种生命情调的走势,从浪漫回归平实。其话语生成也在感性之下,植入了更多理性,意象仍然生动鲜活,但有了更为坚实的质地,词句也由华彩趋于质朴。他以个体生命为诗,又把诗置于深厚的文化历史语境下,在诗、思、言的相互碰接和彼此打开中,转换定型为诗的艺术生命。这就成就了诗人真诚、朗健、睿智的人格风骨,也从而形成了他诗的简洁、明丽、隽永的艺术风格。
清超曾在廊坊工作,我们相识多年,已经成了朋友。后他调任省会石家庄。前不久打来电话,说他要出版一部诗集,请我作序。因我对他的为人为诗比较了解,便欣然答应。遂草成这些导读性的文字。至于恰切与否,那就仰赖读者大众在鉴赏中去评判了。诗人曾说:“我要用一生的追求、毕生的精力热爱生活,热爱诗歌。”既然有此种信念和坚守,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在未来的诗歌与生活之路上,一定会走向更加高远悠阔的精神与艺术境界。
是为序。
2017年6月6日
雨时诗歌工作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