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实力诗人之九:郭建江
(2015-12-22 06:53:38)分类: 诗评 |
蓝幕上的月亮
这是一本年轻的诗集,是它的作者郭建江为我们打开的自我精神履历。在这里,我们可以倾听一个年轻的胸怀弹拨出的“古旧的春光”,斑驳、缠绵、幽曲、深致地迹写着他对以往的日子的关念与颖悟。这些诗,犹如喧闹的夜晚静泊于幽深蓝幕上的月亮,当你注视它对时候,那脉脉青光漫漫缕缕地缭绕你,牵引你陷入一种古朴的感动和富于东方生命情调的美感体验中。
日本当代文艺理论家浜田正秀在他的著作《文艺学概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美的体验、美的印象体验和美的感动体验”。此时此刻,面对这些诗,我们又一次感到浜田的观点的剀切。我们深深地感动于这些诗带给我们的悦然,无由规避这种悦然体验的不断增衍。那些生命经验中的偶然性的、不规则的、在无意识状态中被忽略的埋没于“寻常的日子”的东西从“晦暗中升起”,联类无穷地进入意识屏幕,熠熠闪光于周围寂暗的空间。是的,“温润的季节不一定芳香过/但却能够感动”(《忠信春天》),感谢这些诗,有如此细劲的唤醒力。生活的反反复复的雷同使我们漫不经心地妥协于现象的繁庸,功利轴心(有什么用)和趣味定型(美感强直)使我们丧失了激活生命的艺术构成能力,从容和悠深的东方古老的哲学情调揖别我们消隐于云天之外。失却精神文化支点的心灵孤悬于由物质的陀螺快速转动所奏起的噪音之上。于是,我们不幸福甚至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痛苦,因为,我们忘记了回家的路甚至不想再寻找它而放逐了精神之根。但是,离家出走的人并非真的无家可归,跋涉者终究会“沿着熟悉的道路回去”。郭建江说:“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故此,我选择了诗歌”。诗歌,是我们居住的这块文化厚土上代代相赠的到达精神故里的通衢,缘此而行,郭建江逐渐地剥开琐屑的无意义的东西包裹着的生存之核,从而使自己不再是那种庸人之扰的“焦虑而零散的存在”。郭建江,诗的体验是环抱着他生活事件的时空结构,他向诗歌索取一套意象与符号表达和调度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在诗中找到了完整、本真、诚挚的生存态度,找到了“心的洁净、如水的善良”(《忠信春天》)。他以诗的方式提醒和照亮了蛰伏于我们血液深处的东方体验哲学喻示给我们的生存理想,在自己的精神射程之内以其独特的精神动作完成了一种富于质量的生存行为。“不是感染力的程度而是强化和照亮的程度才是艺术之优劣的尺度”,卡西尔如是说。郭建江选择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动作,它和其诗歌内部的召唤力共同形成的势能也许不能使我们真正地摆脱凡冗,但却不失为一种鼓励。
“我半步半步地走近你/整整走了一年”(《缘祭》)这句曾打算写在第一辑的题词使我想起庞德的一句话:与其写万卷书,还不如在一生中显现一个好的意象。这种说法自然偏激,但却很有见地。它说明独异地用符号传达一种感觉的重要,因为它能真正地使感觉转为“发现”。追求爱,是生活中极平常的现象,是被人们写滥了的素材,常规的艺术处理是激不起太多的美感的。但是郭建江在这里却写出了纯粹个人化的意象,写出了感觉层次及内含的特异与丰富。形象的异于常态与简白的语言凝固成一颗水晶石,在读者审视的目光下,折映出多种调质的色彩。试想,如果改成“一步一步地”,其意象则会多么庸常无力。看来,郭建江是一个感觉极好并且能很好地用语言传达这些感觉的诗人。
但这并不是说这部诗集的每首诗都成熟得浑圆,然而它毕竟向我们提供了期待成熟的理由。让避与克服诗歌内部偏离诗歌的力量是所有诗人们面对的永远的命题,对于它的袭击,相信建江会积敛足够的智慧与之对抗。并且,在某种程序上说,诗人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着诗的内在质量。诗人,当你年轻的手臂与更广阔的时空接通的时候,在那些“身旁亟待开拓的日子里”,你将再次陷入发现与创造的快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