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年回忆中的生命寻绎  ——评刘松林组诗《梦里平原》

(2015-10-21 09:06:18)
标签:

刘松林

童年

组诗

生命

诗人

分类: 诗评

童年回忆中的生命寻绎

——评刘松林组诗《梦里平原》

苗雨时

 

华兹华斯说过:“诗歌,起源于在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绪。诗人凝神专注这种情绪,直到经过某种反应趋于平静,逐渐消失;此时有一种与诗人先前凝神专注的情绪相似的情绪逐渐发生并持久的存在于诗人的心中。一首成功的诗作一般都开始于这种心情,并在其中展开。”刘松林的组诗《梦里平原》的创作,正是这样一种审美的经历和艺术生成:童年生活的情绪,被置放在当代审美意识的观照之下,于凝思冥想中,重新唤醒,感悟灵性,获得自由超越的心态,然后进入诗歌,从而在“美的瞬间”实现人性的升华,使生命从蒙昧而呈现本真。这也许正是这组诗成功的奥秘。

“梦里平原”,这里的“梦”,是回忆,是童年情状的回眸与想象。所谓梦回生命的原初。人的一生中,童年不论是苦是甜,如今忆想起来,都是那么纯洁、美好而又永生难忘。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有谁没有倾听过池塘里那“此起彼伏”、沁人心脾的“蛙鼓”;有谁没有仰望过静夜中那“把安祥举上榆树梢顶”的金盘般的园月;有谁没有领略过晨曦下那辘轳汲水浇园的清凉与滋润;即使是秋天“雁阵远去”,也使人感受一种新奇,即使是喜庆时吹响的“唢呐”,也使童年经受全身心的震颤……

梦里的童年哟,像宁静的、悄悄的涓涓细流,像氤氲的、飘忽的缕缕烟岚。它是那样的奇妙、神秘,朦胧而不可捉摸。然而,这不正是平凡俗常中蒸腾的诗意吗?而这种诗意所含纳和映现的不正是童年生命的真纯状态吗?当然,梦回童年,已不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对记忆有了更深的开掘、探寻和体悟。正如诗人诗中所说:“这是那个梦。梦里/最为澄澈透明的部分/你朝里一探头  就会瞥见/一个古老的主题”。这一主题是田野禾穗孕育的渴望;是母亲苦熬中充盈希冀的眼神:是生命内“一如清水般干净”的血液;是人的生存目标的“简洁与明朗”;是灵魂深处原始的“磷质”与生动……这一切都葆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久远的精神魅力,也构成了人生最可宝贵的基元和质素。这一主题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特别是在当下物化与媚俗的风习下,人性面临物质的挤压、利欲的扭曲,以及人格的异化与沉沦,它无疑是一种灵魂的支撑和人文的诉求。应该说,在这里,古老焕发出了现代之光。

要是把刘松林的“梦里平原”与姚振函的“感觉平原”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本土表述、民族话语、乡野情味,但在艺术构成上,则表现了迥异空间、气韵和调性。振函的诗从感觉切入,这种感觉当然是日常感性在个体生命体验中凝定的审美生成的艺术感觉,虽然它单纯而丰富,但是其诗的基质定位于感性。而松林的诗,尽管也以日常审美感觉为基点,但在此基点之上弹射出更多的想象和思绪,它不止于感觉,而是由感觉幻化出一系列变动迷离的意象。例如,同样是“雪”,前者对雪的感觉是点点滴滴的、惬意的、舒展的:“亲眼看着地下的雪融化/看着大地一点一点白起来”,感受着“雪花和你皮肤相挨的瞬间”的愉快,体察了“在那厚厚的雪被下面/土地的心灵醒着呢”。……。这里没有执意的超拔与升华,全诗平静如水。而后者的雪,则在“无边的静谥与安祥”的感觉中,以雪花象征生命“淳朴的品性  人性里柔软闪光的部分”,把“一场大雪”比喻成是“上帝的手对良知/温柔的摩抚和淘洗”,甚而联想到自己返乡时的那种泪光迷离的感动……。因此,姚振函的诗,开阔而清纯,而刘松林的诗,则悠远而云蒸霞蔚。二者都具有优美的诗歌品性,但它们的艺术风致,一个质朴自然,一个绚丽多姿。如果打比方,一个是农村的孩子吹奏的柳笛,一个是多少带点雅致的悠扬的洞箫。柳笛与洞箫并无高下之分,因为它们都是心灵的吟哦与咏叹,都是生命本真的澄明与敞亮。不过,《梦里平原》,对松林来说,昭示了他诗歌走向的新的美好前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