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苗雨时
苗雨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003
  • 关注人气:4,6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岁月》札记

(2014-09-25 19:57:26)
标签:

诗人

诗歌

生命

岁月

大解

分类: 诗评

读《岁月》札记

 

                                               岁月》:短诗集

                           者:大解

                    版:200912

             上海文艺出版社

 

 

 

 1、存在主义的整体观照

 

人生岁月,悠悠百年,既是流逝的,也是在场的,既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一般人只能回忆过往岁月,但物换星移,最终是淡忘和远去。唯有诗人才能以在场截流逝去,以空间凝定时间,并用文字为自己留存一幅弥足珍贵的风采多姿的人生画卷。大解的诗集《岁月》,就是如此。如果把它纳入存在主义哲学的视域  ,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的“岁月”,是他在流逝与在场、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上,找到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即人的普遍存在中的“此在”,“此在”的扩展、延伸,催生了他的生存方式、存在际遇、生命走向,乃至人生领悟……。他的诗,正是他人生岁月的审美固化、敞开和绽放!

诗人的生存背景是:从某县边远的小山村到省会中心城市,其间有几年大学生涯,毕业不久转理从文,先在县文化馆当创作员,后到省级刊物任编辑,现在省作家协会工作。这种经历,为他诗的人生岁月,提供了并非虚幻而是实在的文化历史语境与根本依据。因为它决定了诗人生命流程的阶段、形态和意涵。因此,可以说吗,他的诗化人生是他真实的生存状况的本真的艺术投射与映现。

那么,这是怎样的人生岁月呢?诗人作为独立的“此在”,其先天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而世界是指他周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也就是他所“照面”的景物、事物和他所亲近的人群。“此在”意识到存在,就成为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作为生存者,对其“作为”有选择的自由,以及选择后的责任担当。诗人的生活与工作的几次变动,固然有机遇的因素,但主要是他自主选择的结果。既已选择,自为的存在进入时间,时间内在于存在,时间性转化历史性,以此构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诗人的人生岁月,就是他的此在与世界之间的时间的擦痕。

 

2诗人人生岁月的轮回与螺旋----

     出发  行走  回望  抵达

 

全诗分四辑:

第一辑《风啊,为什么吹个不停》,基本是对故土的记忆,是一粒种子对于根的怀念,带有一缕温热与感伤。然而,写作姿态却是在场的:那山之外的群山,那大山臂窝里的小村庄,那村前清澈的河水,那春天杨树林的新绿,那晚秋晴空南飞大雁的鸣叫,还有山路上上学的孩童,河边洗衣的女人,以及古今迭印在一起的农田耕作的乡亲们的画面……。它们都处在时间柔风的吹拂之中,真实而又迷茫。置身故土,山河依旧而人事变迁。诗人现场的感受与感慨是:岁月流转,历史永恒地上演着生死相依的人间活剧!

第二辑《持续的摧毁》,主要记写人生行旅的艰难、世事的无常,并于命运的不可把握中,开始警悟天人之道。年轻的表弟过早的辞世,满头白发的母亲守望家园,青春只存在于旧照片中,还有秋风中寂静的落叶,还有逝者如斯的长长的流水……。“持续的摧毁”的力量,不只是外在世界的势力,如诗中的“风”所隐喻的,而更是事物内在的尖锐的时间,“时间否定了一切”。他甚至谛听到了那无形、无味、无色的“时间穿过身体时的轻轻震动”。这是一个无限居于有限的瞬间,也是死对于生的先期君临,由此使诗人体悟出了向死而生的生命价值设定的极端重要性。

第三辑《我对世界心怀感激》。生命从母腹诞生,睁眼看世界,惊奇它的美丽,然后经由母亲的喂养和扶持,从婴儿慢慢长大成人。此后,踏上人生之旅,一路走来,又有妻子终生相伴,还会遇见很多好的人、好的事,令他感动,并且有机会游历名山大川……,对这样的世界,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呢?对世界的感恩,是由于爱和包容。爱,是诗人生命中的本质血素:爱自然、爱亲人,爱朋友,即使对不那么好的人也予以怜悯,甚而至于细心呵护作为他老邻居的蚂蚁家族……。为纯洁自己的爱,他忏悔、自律,虔诚地涤荡自我心灵的污垢与尘埃,他力求于“身体之外”,重塑“一个更高的自我”,用以“引领”自已的人生。

第四辑《尘世是如此恍惚》。人被抛到这扰攘而虚无的世界上来,他的生命一半是实在,一半是梦幻。实在的是肉体,梦幻的是灵魂。然而这样的灵与肉为什么感到“尘世是如此恍惚”呢?其一是由于现实的流动性,转瞬即逝,不能让它停下来,仔细端详,只能体验着生命与现实碰撞中的疼痛;其二是由于人作为价值的源泉,而价值是超越自为存在的另一种存在,具有虚幻特征,它与存在是虚实相生的关系。这两点造成了诗与生活的距离感。所以,诗人写诗就总觉得“尘世”有些“恍惚”。这“恍惚”,正表明诗人基于现实的价值创造和审美创造的精神突围。因此,诗人承载实在与梦幻,从虚无走向充实,致力于做一个灵肉统一的完整的“真正自由的人”。

四辑诗歌所表现的诗人的人生图案,从原初、过程,到醒悟、皈依,这一生命轮回,仿佛是历时性的,但把历史推向现场,那它又是共时性的。由于各部分诗作之间相互关联,前后映托,互相支撑,所以才共同构建了诗人人生岁月的诗意空间。这空间,既是给定的,又是开放的。如果我们把它投放在社会历史转型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就会认知,诗人人生岁月的螺旋型结构所包含的时代的新质:从传统走向现代。

 

3、艺术构成与传达的关键词:

     个别性  独特性  结构性  超越性

 

个别性是指生活题材的具体性。人是实有的人,事是真实的事,景是眼前的景,物是身边的物,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细节,点点滴滴,枝枝叶叶,真切、鲜活、动人。这似乎与当下流行的“日常生活流”诗歌有某种相似,但细究,又有质的差异。它不是在现实生活的表面滑行,而是把古今、生死同时置于现场,以古衬今,以死托生,因此蕴含着一种“沧桑与恍惚”的生命感。诗人的笔触在当下与超拔之间游走,既使人深入情境之中,又使人超乎情境之外,从而获致生活的穿透,并因此而使他秉持从容、澹定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独特性是指诗人写作的个性化。既然诗歌是自我生命的表现,那么它就应该葆有诗人独特的个性特征。而当前那些大量的、千篇一律的、复制性的诗歌,则消弥着个性,它们根本不是生命写作。其实,个性来源于经验的生长,它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密切相关:独特的体验生成独特的艺术。大解诗歌的个性表现为:深深地切入个体生命的底里,以温婉、幽微的理性,开掘其潜在的特有的坚韧与宽厚,并使它与外在文化历史语境相呼应,加以深入的反思与叩问,从而形成独特的体验,然后再以体验形成的程序予以逆推,同时对体验进行独特的话语命名,最终实现诗歌的定型。因此,他对命运的倾诉:深邃、沉凝、透彻而悠远。在这里,独特的个性,永远是诗歌的生命和魅力的所在。

结构性是指诗歌各种要素构成的层次感、相干性、有机性,以及整体的内敛与开放的性能。好的诗歌结构,应该是充满动势的、有节奏的、完整的组合。诗歌结构的生成,主要导源于对生活深层框架的发现和把握。而生活的内容、形式和各种关系是充满灵气的,变动不居的,并不只有一种状态。诗歌创作,由于哲学和审美的介入,它就能打破生活的原样,对其进行拆解和重组,只需触动一个原素,就可以变换出一个新的结构,从而表达一个新的主题意旨。诗人仿佛是一个魔法师,他把生活要件的大与小、轻与重、远与近、动与静、古与今、生与死、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围绕着各不相同的核心主旨,加以编排和配比,就能形成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结构形态。这样的结构,不仅是充满张力、活性、生气的,而且是与有机生命体异质同构的生命表现形式。

超越性是指诗与思对生活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腾越与升华。超越是个体生命的本能,它不愿停滞于本身,而寻求延伸、发展,然而超越的方向和高度,则是由它的人生哲学所决定的。而且,超越是在现实基础上的超越,并不是凭空的概念强加,它是生活的自然生发。因为对创作来说,现实是思想的现实、语言的现实,这就使现实的超越具有了可能性。诗中以生命意识为底蕴的各种现代性的理念,诸如依恋乡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亲近他人、感恩世界等等。都折射了诗人的生命现实,也超越了他的生命现实。生命在与“摧毁”的对抗中,显示了高贵,在洞穿恍惚中,彰显了睿智,在悲悯万物中,博大了自我的灵魂。对现实的精神超越,建基于人生经验积淀的沉凝,建基于把握命运的成熟的目光和宽阔的胸怀,建基于集养浩然而丰沛的生命气质。诗人站立在大地之上,仰望浩瀚的星空,而思人间的道德律,并以此提醒自己的作为,恪守一个诗人一刻也不能擅离的精神宿命。这就是大解的自我抒情形象!

 

4、独特的诗性话语的创造:

     简洁  灵动  柔韧  明丽

 

虽然我们可以用西方存在主义观点解读《岁月》,但它的特质还是写中国人的生命感受和强调中国的现代精神。这一切的关键基础,在于诗人使用的是纯正的现代汉语。“诗到语言为止。”语言不仅映现诗人的生命现实,也重塑诗人的生命现实。中国人用现代汉语写诗,必然要反映中国的社会历史、中国的现实人生、中国人的思想情绪、中国人的现代价值取向。

我们说,大解的诗歌语言是纯正的现代汉语,“纯正”对诗歌而言,就是生命语言、生命言说,诗性语言、诗性言说。他的诗歌话语是由书面语和口语融汇而成。既有书面语的严谨和内向,又有口语的生动和生活气息。其总的风格是:在质朴、自然的底色之上,凸显简洁、灵动、柔韧和明丽的特色。

诗如其人。诗人的诗歌话语也表现诗人的个性和气质。他平生,真诚做人,老实做事,言谈举止,机智风趣,因此,他的诗歌话语整体上呈现为质朴、自然。即如鲁迅先生谈到“白描”时所说的:“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忽卖弄而已。”(《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大解的诗,绝不故弄玄虚,也没有表演性。

但是,质朴、自然,只是一个总的概括,具体到创作中,还需有独特的表现。这就是:简洁、灵动、柔韧和明丽。

简洁。这是说语言的节制、节省、纯粹、干净。不啰嗦,不冗长,干脆利落。简洁的话语,言约事丰,以显示隐,别有一种艺术的表现力。例如,他写“远处的灯火”;“远远看去  像是几颗星星/星星是蓝色的  而这几颗光亮/有些发红”(《远处的灯火》)。这里,没有任何的形容与渲染,只是简单地把灯火和星星对比,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刻画了“远处的灯火”的静谧景象,鲜明、深刻而动人。

灵动。这是说语言的空寂、活力、快捷、动感。不拖泥带水,不拉杂重复,线索明晰,一贯到底。这似乎与他诗歌的叙事性和叙述策略有关。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叙述的,写人、记事,固然是叙述,即使写景、状物也以叙述方式为主。例如,他写“泥人”:“最初  他只是一堆黄土/然后他是一摊泥/是我把他从地里挖出来/加水 搅拌  摔打  然后塑造/成为一个人”(《泥人》)。没有静态的描绘,只有动态的叙写,不写具体形象,只记塑造过程,而且那么简截明快,很少波折、弯曲,然而却仍给人一种生动、鲜活的感觉。这就是语言灵动的艺术效应。

柔韧。这是说语言的弹性,语气柔和,语义坚实。不虚张声势,不浮华扬励,娓娓道来,言浅意深。这就显示了语言的张力。例如,他写对世界的“感恩”:“最伟大的建筑是星空/而星空之下  最美的建筑是肉身/和全部的生命/我正好拥有这一切  享受这一切/这是多么奢侈  幸福/因此我对这世界心怀感激/不着急离去  也不愿时间/从我身边飞速消逝”(《我对这世界心怀感激》)。这是他诗歌中为数不少的倾诉式佳作之一。没有浓郁的抒情,没有过多的铺排,只是自言自语的述说,然而却言出肺腑,情发心底,于平朴中,揭示了人与世界的本质关联,奇警动人。

明丽。这是就诗歌的整体格调而言的。诗意内涵深湛、平实、稳练、舒展,而语言表述则清新、明快,似乎不刻意着色,却透发着生命、生活的本然色彩:清明而绚丽。此处,就不用示例了,通读全诗,自然会得到这种深切的感受和印象。

 

5、为诗人《岁月》戏拟获某大奖颁奖辞

 

一个人在人生之途中踽踽独行,几十年流光岁月,一路走来。他回望故乡,寻找生命之源;他步履维艰,承受生命之痛;他环视四周,感戴世界之赐予;他停下来,仰望星空,而领悟天人之大道。就这样,他走进诗中,徜徉于精神领地,生命与灵魂获致了安宁而澄明的诗意栖居。这就是诗人大解。他的诗集《岁月》,就是他人生历程的记写与敞开。在他的诗中,诗意与哲学融汇,生命与语言互证,以现场截流历史,以空间凝定时间,于外与内、大与小、轻与重的辩证中,构筑供奉神圣的艺术殿堂。他的话语风格:简洁而灵动,适度而饱满,明快而绚丽,沉着而优雅。传统与现代结合,本土性与世界性一致,在创作中,彰显独特的个性,使他的诗在当今诗坛上别树一帜。可以相信,这样的诗歌必将穿越时空而葆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最后,我们以诗人《落叶》一诗中的一节,来作为他诗歌创作的总体象征:

 

    晚秋的阳光

    像泉水一样清凉

    寂寞的白杨树林

    在落叶  象小鸟

    脱下自己的翅膀

 

成熟的诗人,成熟的诗篇。人逾中年,像一株晚秋的树,诗记岁月,似风中飘飞的金黄的落叶。这落叶,漫天飞舞,一片片落入大地,落入人们的心中、梦中,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梦想着人类的明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