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海上升起一片红帆----评芦品贤的诗
(2013-04-30 14:58:14)
标签:
之珠标题不愿内涵艺术天地 |
分类: 诗评 |
把自己的一生与祖国的花朵交融在一起的人民教师,他们的确是“希望与幻想的富翁”,是“童心与青春的永恒”。他们充实,幸福,永远年青!
当时,芦晶贤对河北诗坛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关于她的情况所知甚少,只觉得她是一个很有潜力和前途的青年作者。后来她考取了廊坊师范学院文学班,这样作为师生关系,课上课下,接触多了,才有更多的了解:她是一个执拗、有主见但又内向、颇具忧郁气质的女孩子。入学前,在唐山一个工厂工作,生活虽无大的波折,但也并不十分顺畅,尤其是她常爱在人的存在与青春价值等人生课题上钻牛角尖----深邃而固执地探寻与追求,因而有时感到孤独、寂寞,陷入一种智慧的痛苦。原来的写作水平也不很强,《我是园丁》是偶然激发的灵感的闪光,对她来说,还只是最初的亮相。她深感自己的功力不足,因而学习十分用心,除课堂认真听讲外,课下还广泛地阅读了大量报刊杂志和各种有关的书籍。在不断学习和深入思考中,文学观念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异,同时也滋长了强烈的创新意识。人生的思索与艺术的求新相结合,很快使她的诗歌创作出现了转机,开始跨越原有的水平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她过去的诗虽清丽秀润但过于单纯,那么现在的诗就不仅情思纷繁、意蕴深沉,而且艺术上也繁丽多姿了。正象诗人在一首诗中所说:“因以往同与你叩拜雪花和童心/愿相逢是一次重新相识”。今天,读品贤的诗的确有一种刮目相看、重新相识之慨!
这时期的作品代表性的有《献给你一束紫罗兰》、《如果你是幸福的》、《我仍然爱着你》、《栀子花》、《雪落门前》、《红帆船》、《纪念碑》、《十字街头》、《桃型钥匙》、《改革者》等等,它们所写的并不是轰轰烈烈的题材,而多是一些平凡的日常情景和事物,纪念碑前,十字街头,栀子花下,一片红帆,一支羽毛,一把钥匙,等等,但这一切却由于弥漫着青春气息的灵感的触发,在人生价值思考的座标中,经过开掘和生发,使诗歌获得了极大的意蕴扩张力,超越具体题材的有限性而进到人类生存的无限境界。恬淡而浓郁,浅近而深远,平凡中显哲理,微尘中见大干,正是这些诗的突出特点。
有人曾谈到部分当代青年的精神状态:“对青春年华的悼念痛惜,对人生真理的探索追求,在蹒跚中前进与徘徊……”。应该说芦品贤的诗是传导了这种心态的:因青春的难再而思考青春的可贵,因人生的苦闷而求索人生的价值,憧憬未来但没有把握,尽管渺茫却在希望,因此,前进与徘徊就在真理的探索中画出了心灵的曲线。然而,诗人并没有与他们完全站在同一层次上,这是因为传导一方面有审美的凝聚和升华,另一方面也有诗人的个性特点。由于她对生活的执着和对青春的特别珍爱,虽然人生的忧患意识作为她作品基调的底蕴,但与忧患意识交织、相生的就必然是高昂的进取精神。尤其是对理想的追求,那就更表现了一种与命运抗争和搏击的悲壮。例如《红帆船》:
既然“命运早巳注定”,面对“风暴打湿航程”,“红帆船”,只有毅然出海,把自己交给惊祷骇浪,“冲向雷电”,驰往“明天”,哪怕“风险”撕破自己的红帆。诗人的形象和红帆船叠印在一起。显然,“红帆船”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一代青年的使命,寄寓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揭示了人类别无选择的命运。这使我们想起了她的另一首诗《改革者》,这首诗把“从沉睡和重复中走出的一代不安分的人”,称为改革者,并对他们的历史责任进行了直接的吟唱。
两首诗,一个是象征性暗示,一个是直抒式表达,但它们的主题指向和内涵是一致的,二者正可相互发挥,相互印证。
读芦品贤的作品,如果用她诗中的意象来概括我们的总体感受,那就是“海”和“船”:船行海上。这并不是因为她诗中常出现这两种意象,就是那些不写海和船的诗,也给人一种作者在人生的海洋中顽强探寻的感觉,因为“海”与“船”的对立统一,集中地昭示了诗人审美思维方式的基木框架:海是客观世界的象征,船作为主体,是价值评判的基点,两者在独特的审美理想的光照下,通过主观对客观的搏斗和征服,在特定的情感焦点上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完成富有个性的诗艺创造。正因为如此,我才为我的评论文章拟定了那样一个标题,意在总括她的诗歌特点。
最后,我想,既然诗人的生命与艺术之船已经启航,并正在风涛中驰进,那么我们就可以而且应该希望它驰向大海深处。从人生海洋的底层,为我们打捞回更多更光灿的艺术之珠……
我们热切地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