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苗雨时
苗雨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2,637
  • 关注人气:4,6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生命的时空里为自我营造精神家园——评《十二女子诗坊》中张洁的诗

(2013-01-25 06:27:49)
标签:

光华

营养

时光

主题

诗意栖居

分类: 诗评

2012-10-1,朱家尖   

    在生命的时空里为自我营造精神家园

                           ——评《十二女子诗坊》中张洁的诗

                               苗雨时

 

二月,是冬春交替的一个节点。它是一间“空房子”,一边连着冬,一边连着春,左右雪花飞舞、柳丝轻摇,虽则“灰蒙蒙”的,却也有“几分妩媚”。白天,静寂;夜晚,奔腾。“二月空空,但一定有人/在搬运什么,一定有人/在树梢的鸟巢藏起了什么秘密”(《二月是间空房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置身于天地寥廓,以心灵感应自然季节的律动,从中体悟了人与世界万物的奥秘,并由此获致自我生命存在的时空意识。正是此种时空意识,架构起了诗人生命存在的诗意空间。

这一空间,既是虚化的天地人神四维空间,又是具体的周遭事物和日常生活。诗人在虚实二度空间里穿行,寻觅生存的真谛和诗意。让我们追随她的脚步,与她一起在这空间里流连忘返:她带我们来到了发源于神农架的“南河”,顺流而下,她自己却化为一粒石子,蹦跳迁徙,从浅溪到石坝,从深潭到急流,看纤夫拱背,听号子低沉,最后终于沉入浩荡的水底,化为剑戟、化为锚,把自己的整个生命交付与依托给河水,他为自我的定性是:我是南河最忠诚的子女(《南河》)。我们和她一道,隐居于山林,或山涧长啸,或依石悄吟,伴着枯涛阵阵、江水泠泠。清晨,她变成山野最早醒的鸟儿,想飞就飞,无人过问;夜晚,即便日落星隐,她也能扶着蝉高蛩低,踏歌而行……在这远离尘嚣的大自然的陶冶中,我们的灵魂受到了澡雪和净化(《鹿门隐》)。她站立在天地之间,感悟到“时光”的流逝,于是,她要占据时光,与时光做“青梅竹马”的游戏,让时光丈量自己生命的长度,用时光串连起人生动静起落的珍珠,为自我短短的一生,积累一些应有的价值和财富(《时光》)……

春秋代谢,季节轮替,人的生命也走过人生四季。她向我们倾诉:“春风”、“春雨”,是青春年华的羞涩,而“九月菊”和“三秋树”,则是善良的成熟和人格的挺拔。不管岁月如何流转,爱是一颗永恒的种子。她携起我们的手,走到相思树前,手捧相思豆,道出爱的秘密:你看那藤、那蔓,那脚下乱蓬蓬的草,从春到秋,从开花到结荚,只有经历了载种、浇水、培土、锄草,这殷红的相思豆才能饱含爱的真诚和久远(《相思豆》)……

长天高远,大地沉凝,两者相对无言,唯见人世红尘滚滚,世人脚步匆匆。人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面对一片虚无,该如何确立自己的身份,为个人主体定位,寻找自我的精神座标?从生存场域来看,她出生农村,现居城市,城乡的差异与二无对立,使她的心灵纠结,“无处可逃”;从历史传承来看,她“继承”父辈的骨血和尊严,但也不得不承继他的“沉重”,她企图叛逆,自由选择,却又割舍不掉。这些都带有命定性。而她的现实生存,却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充满了“烦”和“畏”。每天烦忙、劳神,周而复始,身心疲惫,感觉迟纯;“畏”不是怕,畏启示无,无是空幻、无常、飘忽不定。此种境遇,使她恨不得变成“受虐狂”,希求有谁用尖刀划过她的心脏,血脉的喷张,让她更象一个活人。或如,她自己所说:我“疼”,故“我在”。

人,就这样是多重矛盾的聚焦,多种关系的总和。化解这些矛盾,理清这些关系,需要人生智慧和生命定力。人的存在的本质是“爱”。以自我主体为核心,把爱铺展、延伸开去,爱自然、爱他人、爱世界、爱人类,然后爱又回归心灵,营养生命。生命的爱,在于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充实人生;只有创造,才能消弥烦恼;只有创造,才能珍惜时光,提高生存质量;也只有创造,才能摆脱宿命,真正把握自已的命运。爱和创造是隐藏在生命内部的肌质和秘密。因此,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就成了诗中之诗的主题。诗人在《生命》一诗中如此写道:

 

   生命——

   我总是在心里念出它的发言

   我轻轻地,吐出它的重

   不允许自己,吁一口气

   生命。生命……

   如果我说破蛋壳,是否还有

   小小雏鸡,睁开懵懂之眼

   如果我在语气里加进些什么

   宇宙,会不会失衡

 

在这里,诗的语言,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生命。生命……”,在心中默念,就穿越了亿万斯年,进到了生命的本源,之后返回今日,体验它的不可承受之重;说出来,叫出来,那怕是轻声的,却也可以使万物新生,天宇震动……

啊,人是大自然的精华,个体生命是宇宙之花。对这样的生命,我们真应该为它寻找一处诗意栖居之所,为它的灵魂构建一个精神家园。而这些,诗人引领着我们,在精神漫游中,在寻觅与探索里,终于找到了。那么,它在哪儿?诗人以生活实践的诗性表达,告诉我们:它在大地上,它在心灵里。其实,它是人的一种自然生态,也是生命本真敞亮的精神境界。她在《清空回收站》一诗中,为我们做了巧妙而精采的喻指和象征:如果把世界收入电脑,我是电脑的主人,“清空回收站”,就是屏除世间的冗杂、喧嚣与浮躁,拂去自己的缺失和蒙在身上的尘埃,如此,我便可以“特立独行”,自由自在地写诗,用诗“我把内心的水抚平/覆盖所有的岛屿/鸟儿高翔,明月如镜/我平坦,单薄,轻盈,如纸/无底的深与静,托起了我的身体”,这不正是灵魂的澄明状态吗?那么,这电脑便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人筑居于语言。精神家园的建造,需要语言的砖瓦木石、泥沙水土。因为这是一个心灵的构筑,所以语言的材料完全依照诗人心灵的蓝图,来支架,来凝结,来各就各位。而且,它们是有灵性的,诗人既指派语言又顺从语言。她以母语的大地奠基,拿睿智的砖石砌墙,用柔美的呢土的语言抹壁,让松柏的木料,支撑房屋的风骨,覆盖语言的金瓦,映现理想的光芒,同时留窗,放牧风景,也要养鱼,使屋内充盈生气……于是,这样的建筑就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一曲凝固的音乐。因此,诗人的诗歌,葆有生命的感性与理性、沉思与抒情,也孕含着灵魂悸动的节奏和旋律。而这表现在具体的诗歌写作上,在各个诗篇的隽永而美妙的话语建构中,便形成了多重的情调和摇曳的色彩,风情万种,千姿百态。然而,总地看来,其整体的韵致和风格,则是:自然、优雅、质朴、澄澈,清新、明丽、秀润、光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