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时期廊坊诗歌扫描

(2012-05-19 15:41:14)
标签:

廊坊

新时期

诗歌

扫描

分类: 诗评

新时期廊坊诗歌扫描

雨时

 

 

当历史的春风再一次复苏了廊坊大地,这块沉凝而丰腴的土地,不仅生长着谷物,生长着现代科技,也生长了诗歌——廊坊人的精神命脉。虽然廊坊诗歌,也许不象全省乃至全国诗歌那样繁茂、葱郁,但其生机和活力,却是一样的。作为整体诗歌的一角,也有它独具的香色,并以其五彩缤纷,与全省诗歌一道,共同构筑着燕赵大地的人文景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廊坊诗人也是幸运的。他们亲身经历了巨大的历史转折,从昨天走向今天;他们恰逢诗歌艺术解放的契机,所以他们的精神生命和艺术生命,就可能在新的条件下,新的气氛中,获得新的时代内质和新的美学姿态。

30年来,廊坊诗人辛勤耕耘,收获颇丰。漫步在廊坊诗苑,不由你不感到惊喜和振奋。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诗人们在省地市级乃至国家级报刊,发表诗作不千余者。出版个人诗集,竟有四五十部之多。获各级各种奖励,更是大有人在。而且,进入新世纪,廊坊青年诗人更处于一种崛起之势,他们的创作锐气正受到全省普遍的关注。

廊坊诗人大多是业余创作,工作之暇钟情于诗歌,他们象执著于生活一样,执著于诗歌,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正如王新在一首诗中所吟唱的:

 

问我何时笔会收,

诗情流到血停流。

 

于永田的诗,作人生和艺术的五彩飞旋。他的创作主体是开放型的,灵感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或公务,或家事,或乡情,或亲情,或回忆,或思索……,并且因题设体,依据生活的特征,采用多种多样的技巧、手法:有现实主义的描摹,有浪漫主义的想象,也有象征和意象的隐喻和暗示……。他的创作,人生和艺术在同构状态中作螺旋形上升,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而又和谐统一的美学风格。读他的诗,我们好像与诗人一起漫步海滩,领略那开阔而又明丽的人生与艺术境界:

 

把惊异的目光投向大海,

把悠长的思念撒向蓝天,

排排海浪赶来赠我浪花朵朵,

无垠的天空为我披霞光一片。

 

这就是诗化的人生!

王新的诗,也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但其核心是人生的思考和人格的塑造。他写旧体诗,也写新诗。新诗多为穿透人生的哲理咏叹。人置身于天、地、人、神四维空间,它立足大地,仰视天空,渴望神性。因此,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超拔的精神向度。人生,也就是从大地到天空的旅行。那么,“天堂在哪”?

诗人探索的结果是:

 

天堂在哪

就在我们脚下

那是开垦者心灵的童话

每一滴汗水

都绽开一朵神圣的花

 

天堂就在我心中,在我身旁,在我追寻的过程中,在我主体的精神世界里。因此,强健主体,实现自我,重塑人格,就成了人生的根本奥义。他的人生哲理诗的艺术构成,多为情、物、理三位一体:以情为生命,以物象为血肉,以理为灵魂,它们的有机结合,使诗歌焕发出了无限的情趣和意味。

崔永生。当过中学教师,他的诗从农村孩子们身上汲取营养,在教师生涯中找到“自我”。读书、教学、育人……谱写了他质朴、无华的生命进行曲。而女儿的不幸早夭,几乎带走了他的一切,一曲《裂心的思念》,黄昏祈念清晨,清晨顾盼黄昏,父女情深,的确动人心魄。例如,他写“我家院里有棵柿树”:

 

柿子红了

你却走了

柿树也感到悲哀

一天比一天憔悴

在秋风里

一片一片地

 

这首诗启示我们:诗固然应该有真情,但这种真情不能是自然状态的,而是要经过审美观照的。而情感的审美,也就是“痛定思痛”和形式化。此诗如果没有思念的沉淀和物是人非的情景的设置,就会失去它的艺术魅力。

晓歌。长期在乡镇工作。他从农村来,常到农村去,土地是他的诗之根,而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两者冲突交织,使他的心灵有一种承接、转换感。他的诗犹如他家乡的小河,就穿行在这种历史的夹缝中:小河穿越迷雾,向往大海;诗人也在雾中阅读自己,在心海里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旅程。他和小河一起渴望共同开辟“一条永久的航线”。正因如此,“关于你的故事/应该坎坎坷坷又辉辉煌煌”。他的创作,不管写到小河,还是不写小河,都可以从小河身上看到他整个情感流程和意绪形态的象征,而他的艺术也可以从小河的形象得到鲜明的写照,例如,语言质朴、自然、干净,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造作的痕迹,而一任心泉流布,就像小河一样波动自由、澄沏、明静、本色。

陈星。人近不惑之年,而仍写青春之诗。不仅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给青春留下一份心灵的记录,而且年青时代的天真、纯情、真诚和浪漫,也是建构今天人格的重要的心理基质。这样的诗是贯穿人一生的精神动力。他的青春爱情像孩子手中的“万花筒”,那么梦幻而神奇。它不是单纯的情感走向,而是苦辣酸甜的多维聚集。而他的爱情诗,与此相适应,大多是意象的立体建构,其艺术方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是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语势细致而不流于雕琢,清新而不落入浅淡,因而这些诗委婉、明丽、浑然天成,别具一番独特的艺术风韵。如果打比方,诗人青春的爱心,犹如夕阳推出的弯月,泊在他的创造的潺潺的清沏的诗意水流之中。

王克金是廊坊颇具实力的青年诗人。2000年《诗选刊》第11期“最新力作展示”栏目中,发表了他的组诗《纪念》。他的创作,不是以人生的尴尬和虚无为思想根基,不采取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方式,而是坚持现实主义诗歌取向,于肃穆诗意中追求坚实的人文精神内核。其整体构思是从现实的生命体验出发,有感而作。他以宏阔的眼光关照现实,在不粘不滞中,做远距离的穿透,纳生活万象于心灵,由内心酿造而为诗。这样,他的诗,就不仅是现实的,也是人本的,不仅有时间、历史的纵深,也有人格的重塑,因此,具备了文学的深度品格。

杜晶雪。女性的名字,男性的诗人。他的诗大多写生命的体验和感悟,表现现代人觉醒的思绪,常于无限的生命的进程中,扑捉瞬间的切入点,从短暂进入永恒,在托物言志中表达一种对高洁人格境界的神往。例如《明朗如初》:

 

时间在远离人群的地方

默默拨动指针    诗歌

也远离人群  在寂寞处

紧贴心灵

 

诗歌是一种超越时空之上而又贴近心灵的圣洁的人生。他的创作,多为短章,诗的内质是情理交融的智性,其构思集中凝炼,在并不繁复的意象组合中,传达一种主导情致。它的艺术风采,好似“三秋树”、“二月花”,“删繁就简”,“领异标新”,呈现一种简隽、素洁的精神之美,于刚健的气韵中透发着几分妩媚。他近期的创作,走向深入,进入一种更加自由的心境和姿态。

顾国强是一个企业家诗人,但诗人就是诗人,与职业无关。作为诗人,他是刻苦勤奋的。10多年间,出版了两部诗集,由诗刊社主持召开过作品研讨会。他的生命处于农耕文化与工业文明交织、碰撞、转化的过程中,所以他的诗既有乡土的依恋,又有对现代生活的追求,而这是充满矛盾和悖论的。他的抒情形象有如一只迷茫的燕子,它飞进了城市,但怎么也攀不上高楼的肩膀,“这只燕子站在摇摆的高压线上/摇摆的天空让它晕眩/梦里/蛙歌、虫鸣和阳光梳理着它的羽毛”(《巢,在那根梁上醒着》)。这是一种社会转型期多少有些尴尬的生存状态。

王金锋是一个探索型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人生探索与艺术探索,几乎同步,甚至同构。虽也受各种新诗潮的影响,但仍有个人追求和个性特质的定力。其诗独特之处,是在生命与语言之间,营构日常意象。在现实人生中,他“相信爱情”,爱情是“抖落  露珠/看它心灵似的一闪”;在精神诉求上,他向往超脱,于野火烧荒中,他发现“佛端坐其中”,召唤着生命绿草的又一次轮回。

廊坊的女性诗人,也为数不少,并成绩斐然。且不说已经从廊坊文联调走的著名女诗人伊蕾,她的一首《独身女人的卧室》,以其大胆地反抗束缚女性的封建意识,张扬生命欲求的本真力量,而震动了全国诗坛,在当代文学史上,取得了一席之地。即是现在仍活跃在廊坊的女诗人,就还有颇具实力的张建丽,蜚声省内外的赵丽华,沉实执著的张桂茹等。

张建丽。这是一个不算太年轻的青年女诗人。十几年间,出版了三部诗集:《寻访爱的世界》、《空酒杯》、《幻象的花丛》。“岁月在锻打我的同时也锻打着我的诗”。她的诗,大多抒写自己青春人生的喜怒哀乐、亲情爱欲,仿佛一股生命之流的冲腾、激荡。虽然没有抗争现实的棱角,但也展现了一种女性生存的独特的风景。她写诗“全凭一时冲动”,在生活的偶然发现中,捕捉最初始的意象,又以适应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形式又具有生命的有机特征。因此,在生命体验与艺术的异质同构中,她的诗歌应和着青春的脉动,而呈现一种音乐的流转,行止自由,若行云流水。如果说,诗人写的是一道生命的瀑布,那么,她的诗歌艺术也象“瀑布”一样,映现出一道绚丽的彩虹:

 

爱你

我会瀑布般倾泄

让现实聆听这种回声

……

 

这种生命与艺术的交响,正是张建丽诗作的独特的美学风格!

赵丽华。她最近的创作蓬勃生长,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可以在全国各大报刊同时发表一组组诗作。她的诗,是年青女性生命的歌吟。她以真纯的心灵写诗,没有激越的抒情,也没有艰涩哲理的凝重,一任天然本色的青春生命流贯于诗中:她珍惜那青春中“花蕊的芳香”,“记住过程和最初的感动”,“在细节中体味/收集点点滴滴的快乐”;在她意识原野里,“爱”是一朵永远开不败的花朵,为真挚的爱情,她探问“什么样的爱情可以不说话”?……她诗中的基本形象是一种“飞翔”的意象,这种意象负载着她青春的生命遨游于审美的艺术天宇,因而她的诗,实而幻,真而美,灵动,清新。正如她在《鸟儿飞翔在万仞高山之间》中所写的:

 

飞鸟真好啊

它们用翅膀支撑着自己的梦想

 

中国新时期的女性诗歌,经历了从对男性中心的反抗、对独立和尊严的追求,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得的转变,从社会层面的思考,到生命层面开掘的深化,展现了一派旖旎多彩的风光。赵丽华的诗也自觉不自觉地汇入女性诗歌的湖流,也走过了从骚动到沉静的心路历程和艺术演化,然而她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既不象伊蕾的大海澎湃,也不似翟永明的暗夜沉沉,而是白云悠悠,晨光脉脉,如蓝天的飞鸟。

张桂菇。她是农村出身的女孩子,现在外出打工。她的乡土诗,改变了传统的单纯外在生活场景的客观描摹,而加进了更多的人生思考,她对生活的观照带有浓郁的农村文化底蕴:“一种乡俗或是一种传统”,让我们“扎进泥土里的根/很深”(《村庄》)……她的诗作,质朴、浑厚,象北方大地上一株迎风飒飒的红高粱!

当然,廊坊诗人群远不止这些:邨夫的现实中正直人格的推崇;张卫彬的生命哲理的的短章;阎少先的少年风度的篇什,刘英华的青春迷茫的生命花朵;徐春艳的农村现代诗情;王冽的纯情幻想;还有赵明山“教会珍惜”的对生活的感恩,郭建江的“人间是盆景,我是鱼”的人生体悟,孟德明的“牵出命运主题”的汉语诗写作,王国勤的“墙角一枝紫罗兰”的青春咏叹……都各有特色,各具风采。

此外,在廊坊的中省直单位的诗人,也充实着廊坊的诗歌队伍。地矿部的老诗人康平,其诗如旷野的漠风,浑茫粗犷;写科学诗的新人郭友钊,他的诗科学精神中蕴含着人文情怀,诗句闪烁着宝石的光泽;区调队的王之峰,他的关于勘探的短诗,犹如幽谷中的野花,清冷秀丽;管道局的高恩才,专写叙事长诗,他的《大海情》写人民的历史命运,奔腾着波澜壮阔的大海风韵;新调到石油部门的韦锦,他的诗切入现代精神,对人生的观照剀切而富于寓意;廊坊师院的贾永生,他的回忆北大校园生活的诗,带着一种青春的朝气和文化气质……

虽然廊坊诗歌蔚为壮观,但其不足也很明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切入当代现实的深度、力度还不够;诗歌观念的更新与解放,与全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艺术创新还不够自觉和缺乏更锐进的锋茫,不少人还安于老腔老调;此外,理论准备、文学素养,也嫌不足,不适应诗歌创作实践;更年轻的诗歌队伍,也极待发现、培植和提高,等等。当前的关键是:抓住诗歌创作上升的势头,鼓励青年诗人志存高远,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和创新,努力攀登一个又一个艺术峰恋,真正做到出人才,出精品。同时,加强学习、交流和研讨,互帮互促,彼此竞争,发挥群体优势,使廊坊诗歌获得大面积丰收。这样,在新的世纪,廊坊诗歌必将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