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增书论
(2011-02-16 22:53:36)
标签:
中国脚手架新时期文学六年《诗刊》曹增书诗选 |
分类: 诗人论 |
诗人曹增书走了已两年多了,生前我们是好朋友,对他的英年早逝,甚感悲痛。如今,他的学生幽燕为他筹措出版了总括他一生的诗集,师生情谊,感人至深。她寄赠一册,我含泪展读,诗人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遂把过去论述他诗歌的文章,取题《曹增书论》,发表于此,以为深沉的怀念……
曹增书(1950—2008 )河北省平山县人。1969年读高中时入伍参军。复员后到石家庄工作。1986年毕业于河北省作协文学院。1973年开始写诗。曾在石家庄文联工作。出版诗集《雪菲菲》、《曹增书诗选》等。
曹增书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并且同时向几个方向发展:寄情小札,游历纪感,城市日常写实……,但真正代表他的个性和才华的,还是那些感受时代、沉实地弹拨现实脉搏的诗作。他的创作并不单调,但这些诗作是他的主旋。
1982年,是曹增书创作丰沛、成绩卓著的一年。作为标志,是这一年《诗刊》10月号上发表了他的力作《中国,正站在脚手架上》。这首准确反映历史转折时期的现实和人民情绪论的诗作,发表后造成了广泛影响。也得到了评论界的确认。诗歌评论家杨匡汉在《新时期文学六年》一书中这样提到它:“曹增书的《中国,正站在脚手架上》,以一幢特殊的全优工程为典型场面,把握并展现了励精图治、振兴中华的现实。”
这首诗,开头写一个建筑工人在脚手架上挥汗如雨工作的情景。但诗不说工人,而说“中国,正站在脚手架上”。这就使诗进了一个重大题目。它涉及到历史,涉及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人民情绪。我们的建设事业走过曲折的道路,共和国的大厦虽然奠定了基础,但远未竣工。新的历史时期,思想解放,造成了适合现代化建设的大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这就是这首诗书写的时代真实。“这蓝图也许孕育得太久了,每一张图纸都浸透了风霜雨雪”,由于把现实放在历史的反思和映衬中理解,现实就包含了历史的沉重,而沉重的历史又呼唤着未来。于是,“脚手架”,成了历史走向的现实方位。过去与未来在这里连接,战歌与恋歌在这里齐唱。“理想啊,正被夯实,生活啊,正在拔节……”
的确,实现现代化,是一项艰巨而又伟大的“全优工程”。在惨遭浩劫的地基上,建设新的大厦,不仅有清除废墟的烦难,而且有创造和开拓的艰辛:“每一粒沙子都要经过严格筛选,每一袋水泥都要携手通力协作,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粉刷和油漆,每一寸每一尺都要精心铆合和焊接”。工程浩繁,而标准要求极高。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壮举。为了夺回失去的时间,为了把暗夜中的梦想变成春天的现实,这一特定时期呼唤着人民的历史主动性。这是一个需要人才,而且造就了人才的时代:“每一颗石子都有了发言的机会,每一根钢筋都有了入伍的资格”。这是一个需要激情、并且已经激发了人民激情的时代:“十万万颗心就是十万万块耐火砖,将砌起一道雷劈不倒的城垛”。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的意志和信心,他们的智慧才能和奋斗精神,这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情绪,构成了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时代精神。
中国,正走在从过去到未来的交接点,面临着巨大的可能性和历史的机遇。“啊,现在正是施工的黄金季节”,这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美好,我们应该珍惜它,抓住它:“每一块砖都该忠于职守,每一片瓦都该呕心沥血”。在经过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感受之后,诗人站上了时代的脚手架,通过激情与理性、严峻与自豪的融汇,把对时代的歌颂凝成一个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愿望和心声:“十万万个喧腾的信鸽,正把磅礴的春风传遍整个世界!”
你看——
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场面,它极其形象、准确地象征和概括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呼啸跃动的现实。这首诗的主题,也就形成了高层建筑的形式。既有现实的一层,又有象征的一层;既有微观深细的展现,又有宏观纵览的意蕴。全诗的一切描写,都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含义;既是“混凝土”,又是“今天和未来”的基座;既是“石子”和“钢筋”,又是获得解放的建设人才;既是“全优工程”,又是历史大业;并且,“十万万颗心就是十万万块耐火砖”,“十万万个雪亮的大铲,就是十万万个喧腾的信鸽”。整首诗,以工人工作在脚手架上为中心意象,把过去与未来,真实与想象,在象征的框架里结合,形成了立体化的诗意结构:集中而又开放。也正因此,这首诗在审美感上,达到了宏放与深致的统一,高昂而不虚浮,沉实而不滞涩,高昂与沉实相反相成,相济相生,融汇成这首诗独特的艺术格调。
此后,诗人还写了《船歌》、《要亮的斧子》、《大地的云彩》等同类诗作,虽然写了生命、人与自然、人的命运等更广阔的题材和更深远的主题,但无论何种题材,在话语方式上,诗人都寻求使个人的心灵在宏大抒情中赤裸裸地照面,追忆领悟历史文化谮流,流连人生光景,为当下的社会生活体验注入清润畅朗的生命元气。他的话语方式是,既不夸张,也不矜持,轻逸与浑厚融为一体,犹如风雨之中的宁静、海底深层的浪涌,内外冲折之间,形成巨大的审美张力。其整体艺术气象:质扑而又灵动,沉实而又大气……
诗人英年早逝,但诗留存下来,历史不会忘记他,我们也将永远享受它给予我们灵魂的震撼和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