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进补勿呆补】@续断真人 的文章,关于“补”,送给盲目膏方进补的人。我帮他转成长微博了,详见

(2012-12-14 10:21:39)
标签:

杂谈

俗语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现实中与之呼应的是近年来的膏方热,年底似乎一浪高过一浪。比如我们医院,只有少数有医院资格认证的老专家才可以开膏方,其他人开一律不允许抓药。即使是这样控制,每每上班路过门诊,看见膏方交费处长龙一般的队伍,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扪心自问,自己对于开膏方还没有理解透,膏方之复杂,绝非目前普及的那样,人人进补,口口滋养,个个打虎。若是换了自己来开,恐怕把握不好,害人害己,所以还是不要多此一事的好。

之所以看不懂膏方,实际上是对于“进补”的含义没有搞清楚。记得八年前给老婆开膏方,“十全大补、左右归”一起上,熬了一大盒,结果老婆吃了不但胃不舒服,而且头晕脸红。后来和长辈讨论此事,舅舅说这是“呆补”。

“呆补”一词,多出自明以后的医家。尤其清代医家喜用此术语。《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郁证,“故先生用药大旨。每以苦辛凉润宣通。不投燥热敛涩呆补。此其治疗之大法也。” 概括其义,简单地说,就是以“苦辛凉润宣通”的方法调节气机,而不是简单地用燥热、敛涩的药去机械的补益。从中可以看出,叶天士所谓的“呆补”,其实就是指的“燥热、敛涩”这两类药。燥热的药,以参、附、术、芪等温补药为代表,敛涩的药以熟地、萸肉、黄精、阿胶等滋腻药为代表。这两类药,是我们常识中补阳、补阴药的代表,膏方中更是常常见到,为何反倒成了“呆补”的药了呢?

今天在复习专业书,读到创伤后代谢反应,蛋白质、糖、脂肪代谢相关章节,有所感触,对于“呆补”的困惑似乎得到了一丝破解。

蛋白质代谢平衡的客观指标是其代谢产物——氮。研究表明,伤后数周内出现负氮平衡,尿氮(主要是尿素)排出量增加,说明伤后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伤后禁食或饥饿虽然可以丧失一部分氮,但不是主要原因。因此用增加饮食摄入的方法纠正创伤引起的负氮平衡较为困难。伤后1周左右,尿氮排出可逐渐减少至5~7g,血清蛋白可恢复到伤前80%。此时如有足够热量或蛋白质摄入,就可以变负氮平衡为正平衡,表明蛋白质已从分解代谢转变为合成代谢。同样,较大创伤每日可消耗250~500g脂肪。而禁食时每天只氧化75~150g脂肪。所以严重创伤后所需的脂肪氧化远远超过一般手术、禁食的氧化水平。经过一定阶段后,氧化丧失量减少,病人开始进食,体内脂肪消耗也明显减少,一般每天只需l 00g。经过利尿治疗,组织逐渐恢复正常张力,每日可增加75~90g 脂肪,待脂肪量增至伤前体重时,表示病人已接近康复或已完全康复。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中医所说的气血津液)的积累,决定因素不在于外界补充多少营养物质,而在于机体代谢是否平衡。当机体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时,再怎么补营养也无济于事,过于补充营养,反而加重机体负荷,妨碍了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成为“呆补”;而当机体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时,稍微补充营养物质,即可转化为自身营养,少量补益即可获得极大效果。读到这里,我惊讶的发现,“进补”补的不是物质,而是功能。

清•罗美在《古今名医汇粹》中说,“滋润者其性濡湿,多服则伤脾。消导者其性甚劣,多服则破气。推荡者其性迅烈,多服则伤阴。渗泄者其性下流,多用则走泄。诸凡种种,可以类推。是能于去病之功,但用之不宜偏务;推有补益之品,久服多服不妨,但不宜呆补。以行滞分消之品,用之则万全而无弊矣。”意思是说,不论滋润、消导、推荡、渗泄诸多治病方法,用的过度便会偏颇,而导致机体代谢平衡的失调。所以补药中须兼用行滞分消之品。其实就是说补充营养的关键,在于气机的调理,使之活泼不壅滞,也就是使机体利用营养,合成代谢的功能有所增强,达到中医说的气机活泼的目的,攻补兼施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外有营养补充,内有吸收合成,才能达到真正“进补”的效果。

正是基于以上原理,再温习《辅行诀》,发现经方中的补泻,其实并不是我们常识中的补泻。常识中的补是绝对的,比如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而《辅行诀》中的五行各有所补所泻。所补者,为兴奋此行脏腑的功能;所泻者,为抑制此行脏腑的功能。所有补泻的焦点,均着落在“功能”二字之上。所以,所谓的补:桂枝补肝,实为辛散;旋覆花补心,实为咸软;人参补脾,实为甘缓;五味子补肺,实为酸收;地黄补肾,实为苦坚。甘草柔肝,实为缓急;豆豉除烦,实为收缓;白术健脾,实为燥湿;细辛开肺,实为散逆;芒硝软坚,实为润燥。

《辅行诀》记载:“经云:毒药攻邪,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今所录者,皆小汤耳。若欲作大汤者,补肝汤内加羊肝,补心加鸡心,补脾加牛肉,补肺加犬肺,补肾加猪肾,各一具,即成也。”古人所用的大汤之中,中药方(即各补、泻方)是用来调整脏腑功能的,而“五菜、五果、五谷、五畜”才是提供营养的。可见膏方的作用,即是小汤的作用,以调整机体代谢功能为主要作用,其药味不必过多,药力不必过强,价格不必过贵,原料不必过奇。简单而合适的膏方,配合生活中的食补,才是冬令大补之汤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